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与科学校本课程的融合

2020-12-23 04:24王洁
求知导刊 2020年46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育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重要平台。为了促进科学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课程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讨。虽然小学阶段开设了专门的科学课程,但是这些课程资源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对科学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需要选择生活化的教育方法,找准科学和生活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研究能力得到综合发展。把生活化教育方法和科学校本课程进行融合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求教师调整教学思路,进一步拉近生活和科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科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6-0057-02

引 言

小學科学是一门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满足学生对物质世界的了解需求,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科学应用能力。科学课程和生活本身有着天然而又密切的联系,大多数科学知识是对生活现象的解释说明,所以科学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简化科学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校本课程是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补充教学中的不足,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对科学的认知走向深层。为了提高科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要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和科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并通过生活素材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一、小学科学校本课程概述

科学校本课程是立足学校实际,综合研究学生科学学习需求,整合应用学校及本土多样化资源而着手建设的科学课程。从科学校本课程和学校科学课程的关系进行分析,二者都是学校科学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可以推动科学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帮助学生开阔眼界,让学生接触到课本上没有涉及的知识与方法。在校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校需要严格遵照科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确保科学校本课程具有典型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水平,促使学生把所学科学知识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当然,在课程选择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评估内容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考量学生是否可以真正接受。另外,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特征及学习特点,科学校本课程应该是丰富有趣和具备较强可操作性的,这样才能够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课程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引入大量的时代元素,彰显时代精神,让学生的科学学习步入与时俱进的新层次。为确保科学校本课程的顺利建设和落实,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科学课程在各个学科中的重要性,从关注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变为着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牢牢把握这种大方向的基础上,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建设会步入科学化轨道,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世界。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育与科学校本课程融合的意义

在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思考能够增强学生科学学习动力和提高兴趣的教学策略,而且生活化教学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步与科学校本课程进行融合[1]。二者融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能够进一步丰富科学校本课程内容。科学校本课程的资源来自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所以开展生活化教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取资源,这会为科学校本课程的内容拓展带来更大的帮助,能不断完善科学校本课程体系。二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兴趣培养是科学教学的第一步,对于科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来说,教师更要把兴趣作为重要支撑。假如学生在科学校本课程的学习中缺乏浓厚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教师要想顺利推进各项教学活动就会非常困难,而且最终可能会影响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精神的建立。三是能够完善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现代化教学策略,也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所以,教师可以把生活化教学作为突破口,让学生把生活和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结合起来,这样能大幅度降低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的难度。

三、小学科学生活化教育与科学校本课程融合的实践方法

1.模拟生活化环境,引导科学探究

通过审视传统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实施环境,我们发现,教师在环境的设置方面往往更加强调学习功能,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及接受能力,没有认识到温馨的学习环境与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学生的科学校本课程学习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生活化环境有助于学生把以往生活中的轻松体验迁移到科学校本课程的学习中,有助于他们在自由自在、愉悦和谐的生活场景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情感交流、思想表达、观点沟通,进而顺利完成科学学习任务。

例如,科学校本课程“奇妙的食物”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食物的特点,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感受到小小的厨房蕴藏着大大的奥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在导入环节给学生创设一个吃饭的情境,并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切入点来提出问题:“八宝粥味道很甜,但为什么没有看到糖?”“菜是咸的,但是没有看到盐,这是怎么回事?”“菜汤上漂浮着一层油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学生虽然对这些生活现象并不陌生,但是通常不会对其进行深层次探究。教师通过模拟生活化环境,能够让学生回忆生活场景,发现食物中包含的科学奥秘,并对科学探索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力。

2.补充生活化内容,拓展科学知识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实施,科学课程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校开始大力推进科学校本课程建设,以便和当前的科学课程融合为一个完整而又系统的科学教育体系。科学校本课程在内容层面上体现出拓展性和延伸性,但是要保证校本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和吸引力,教师必须拓展生活化内容,弥补学生生活积累贫乏的缺陷,实现校本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有效链接。在补充生活化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生活化教学思想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2]。

例如,在教学科学校本课程中的“保护消化器官”时,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具生活化特色,教师可以先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人有两个宝》导入新课,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促使学生主动了解人体的各种器官。接下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人体内部消化器官的具体位置和名称。之后,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食物在消化器官中的运转过程,而是让学生品尝教师事先准备的点心,并用听诊器听一听彼此的身体,在亲身体验中探索奥秘,积极猜测并主动验证。这样的科学内容具备浓郁的生活化色彩,会让学生在接下来的科学学习中更轻松、愉悦,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3.运用生活化方法,创新科学教学模式

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展应该使用独特且具备吸引力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依靠教师机械性的讲解与演示,因为这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者和亲历者。所以在科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提问。对此,教师可以以生活化教育思想为指导,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应用到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例如,在学习以“研究纸张”为主题的科学校本课程时,针对各种不同纸张特征的研究,学生会有自己的方法,不过学生更感兴趣的内容是纸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因此,在引导学生研究总结了纸的性质后,教师可以提议:“大家能不能制造一张纸?请大家畅所欲言,说一说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造出纸张,在这一过程中要运用哪些工具。”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科学探索热情,想要对纸张的生产制作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了降低学生的科学学习难度,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目前仍旧流行的手工造纸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造纸过程进行认真分析,进而认识到造纸其实并不难,只要掌握了其中的科学原理,积极实践操作,就可以收获硕果。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如画一画、尝一尝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够让科学课堂突破时空限制,开拓学生科学学习新空间。

结 语

校本课程是能够体现学校特色且专门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而开设的课程。科学校本课程既能够对小学科学教学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补充和延展,满足学生探索研究科学的内在需求,又能够突显学校与地方特色,增强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从而强化科学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打造更加完善的科学课程体系,推动科学校本课程建设,小学科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和研究学生接受度高的教学策略,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大量教育实践表明,生活化教学方法與校本课程的融合拥有天然优势,可以为学生科学知识学习与科学精神培养提供绝佳载体,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学习与应用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顾晓光.巧用教学策略 实现高效科学课堂[J].名师在线,2018(04):64-65.

杨瑞花.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时代教育,2018(10):156-156.

作者简介:王洁(1991.9—),女,江苏扬州人,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