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调查及归因探究

2020-12-23 05:45郑乐知赵艳红
新一代 2020年14期
关键词:类型归因幼儿

郑乐知 赵艳红

摘 要:告状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种表现。本文重点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和成因,并结合了在幼儿园的观察实例,以增进读者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理解,重视幼儿告状行为。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类型;归因

告状一词最早源于古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向具有权威的势力及个人以状的形式进行上告。而如今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行为成为了幼儿比较典型的一种社会行为,幼儿园中的告状行为大多为幼儿受到其他小朋友攻击或发现其他小朋友出现不遵守一日常规的行为时,主动将这些情况告诉老师以此来获取老师的帮助或者表扬。随着国家和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逐渐重视,也引发了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思考和研究,幼儿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告状呢?幼儿告状是为了什么呢?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了解幼儿,因为只有更了解幼儿才能会更好的解决和处理幼儿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幼儿的身心建康发展。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调查

(一)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率研究

相关研究统计:在幼儿园中每日大概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每人平均一天告状5次以上[1];告状行为是开启的师幼互动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主题,占互动主题的26.4%[2]。这表明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是极其普遍的,因此正确认识幼儿告状行为对幼儿教育者是至关重要的。

(二)幼儿告状行为类型

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喜欢告状,但告状的类型却是多种多样。我认为所有的幼儿告状行为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我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希望老师“处罚”其他幼儿的告状行为。

这种告状行为产生在告状幼儿与其他幼儿发生矛盾冲突或发现其他幼儿做出不符合常规的事请时。告状幼儿希望老师可以“惩罚”犯错的幼儿,以此让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这种告状行为常见于幼儿园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告状类型。

例如:户外活动时间,小朋友们都在玩着自己喜欢的游戏。重恩突然跑来向老师告状:“老师,一航在草地拔草,我不让他这样他还推我。”这次告状就是因为重恩发现一航做了不对的事请,希望老师来“惩罚”他,制止他的行为。

2.害怕受到批评的告状行为

一些幼儿犯错在被老师教育时,害怕自己被批评,就会出现为了推卸责任的告状行为。这种告状行为常出现于老师介入的时候。

例如:一天在孩子们区域活动的时候,我看到天天和希昊打了起来,我赶紧跑过去询問原因,两个孩子都认为是对方的错。“天天他先动手打我!”“希昊他抢我的积木!”这里小朋友的告状行为是希望老师不批评自己,推卸责任。

3.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的告状行为

这种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也是比较常见的。因为每一个幼儿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就会出现这类告状行为。

例如:午饭时间,吃着饭的欣欣突然向老师告状:“老师,子桐把饭吃的到处都是!还和其他小朋友说话!我都要吃完了,他还有那么多。”欣欣的告状行为不是为了让老师罚子桐,而是为了老师能表扬自己吃饭吃的又快又好,得到老师的关注。

4.嫉妒其他幼儿的告状行为

在幼儿看到其他幼儿有着自己没有的东西或某方面比自己优秀时,会产生嫉妒的情绪进而发生告状的行为。

例如:放学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在排队拿书包,佳佳跑来向老师告状:“老师,诗雨带了一堆贴画在那里玩!”老师看过去,原来小朋友们在诗雨旁围了一圈,都想得到一张贴画。佳佳的告状行为就是因为看到了诗雨带了贴画,受欢迎的样子而产生了一种嫉妒的感觉,引发了告状行为。

5.讲述事实的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后被告状的幼儿可能会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为了逃避责任而撒谎。这时围观的幼儿就有可能做出这种陈述事实,还原真相的告状行为。

例如:户外活动的时候,果果哭着来找老师:“老师,番茄他推我!”老师找到番茄,番茄却说他没有打果果,是果果自己摔倒的。这是周围的小朋友都七嘴八舌的告状起来:“老师,番茄他撒谎,刚刚就是他把果果推倒的!”“对,我们都看见了!”这里的告状行为主要是周围幼儿来讲述事实,希望老师能知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而不是针对某一个小朋友。

6.试探老师,询问老师的告状行为

在幼儿不知道做这件事对不对的时候,通过这种告状行为来根据教师的反应和态度验证应不应该去做这件事。

例如:美术课上,老师给小朋友们上了一节画“我和我的好朋友”的课,接着让小朋友们画出自己和自己的好朋友。明明看到乐乐画完之后又自己去拿了一张纸。明明赶紧告诉老师:“老师,乐乐又自己拿了一张纸。”老师听后说:“他画完了可以再拿一张,你也可以,但是一定要一张画完才能拿下一张哦。”这里的告状行为是明明看到乐乐拿了一张纸,但是不知道可不可以拿,于是告诉了老师。这种告状行为实际上更像是一种询问老师的方式。通过老师的回答和反应来决定做还是不做。

7.希望得到老师帮助的告状行为

幼儿在遇到矛盾和挫折时想通过教师来解决矛盾,得到教师的保护。

例如:还是以美术课画画活动为例,丽丽在纸上画了一会之后就开始在自己的手上画起了手表,画完之后又拉过旁边的瑶瑶的手也想给她也画一个,瑶瑶拒绝了几次后,丽丽还是不听,于是举手向老师告状:“老师,丽丽非要在我的手上乱画,拉了我好几次了。”这是瑶瑶向老师请求帮助的告状行为,希望老师来阻止丽丽的行为。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归因探究

(一)3-6岁幼儿年龄阶段特征

3-4岁幼儿处在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而且有很强的情绪性。而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刚从家中的个体生活进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所以难免会有不适应,在集体的生活中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引发告状的行为。

4-5岁幼儿在认知和道德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开始有了规则意识。因此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更多的关注其他幼儿有没有遵守纪律、哪个小朋友犯错了。所以4-5岁幼儿“告状”多为维护规则。

5-6岁幼儿已经升入大班,主观能动性已经得到很较强的发展,也熟悉了幼儿园的行为规范。因此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告状具有多种的动机。

(二)家庭教育因素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3]。但是当前的家庭组成还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幼儿是家中父母、爷爷奶奶的小公主、小王子。而一些家庭的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却会让幼儿在无形中养成了一种自私自利的,不承认错误的性格。这使得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与其他幼儿产生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引发告状行为。

(三)幼儿教师因素

幼儿园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各方面发育都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爱模仿。在幼儿园中会出现一种有的班级小朋友告状多,有的班级告状少的现象。因为在幼儿园中一个小朋友喜欢告状,就可能引起更多的小朋友喜欢告状。而且幼儿喜欢告状受老师评价标准影响,传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还左右着许多幼儿老师,她们仍然认为温顺、听话、规规矩矩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那些好说好动、好奇心强、有自我主见的孩子则常受着老师的限制,甚至训斥、责骂,使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是,稍有“越轨”行为的幼儿应即成为被告状的目标。因为幼儿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幼儿的性格养成和道德素养都发挥着深远的影响[4]。因此幼儿教师应该重视幼儿的告状行为,正确的引導幼儿,对幼儿倾注更多的感情,而不是在进行简单的教育之后就不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了。

(四)幼儿自身因素

幼儿为了让人关注、受人承认会产生的告状行为。有些幼儿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说:“老师,某某吃饭时说话,而我没有说。”“老师,某某上课说话,我没讲。”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吃饭时没说话,“我”坐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也有的孩子出于嫉妒对伙伴的“恨”,而向成人告发,但这种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必经是少数,因为幼儿喜怒哀乐是随情境转移的,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嫉妒都只是暂时现象。

(五)客观或人为因素

由于幼儿园教室不够宽畅,玩具少,孩子又多,发生矛盾的次数就多,也就增加了告状的次数。另外,幼儿好模仿动画片中打斗的场面,如《奥特曼》等对幼儿的影响较大,使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电视为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发生矛盾,引起告状。

三、结论与反思

从幼儿告状发生的成因分析看,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是积极的表现,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幼儿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教师重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而只有充分的了解了幼儿告状行为,才能更好的应对,做到对症下药。因此我认为教师在面对幼儿告状时应该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意识,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主解决问题,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切记不要因为觉得麻烦而忽视幼儿的告状行为。

参考文献:

[1]http://www.sdchild.com/.

[2]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5.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J].中国经贸导刊,2015(31):4-6.

[4]刘莹琦.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1):168-169.

猜你喜欢
类型归因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