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课堂运用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与带领技巧研究

2020-12-23 07:16华玉雪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8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

摘  要:随着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内地不断的发展,也逐渐的体现出其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性,社工课堂作为学校社会工作者处理问题的主要手段,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与带领技巧,这直接影响着社工课堂的成效,社会工作者的角色陷入冲突以及带领技巧的欠缺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甚至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本文以在HZ学校开展的以情绪管理为主题的社工课堂为例,分析在整个社工课堂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角色冲突与带领技巧问题以及此状况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学校社会工作者在角色定位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社工课堂;角色冲突;带领技巧

一、文献综述

社工课堂中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着两重角色,首先是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大朋友,其次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傳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角色是传授者,老师的任务是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的角色是知识的接收者,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自上而下的,课堂上学生们没有充分的互动机会。而社工课堂中工作员跟学生的地位是基本平等的,课堂形式很灵活,并不拘泥于教与学,而是更多的采取互动、体验的形式开展,因此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工作员也有充分的机会来跟学生互动,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及吸取学生的建议。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其扮演的角色势必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发生一定的改变与修正。

(一)关于学校社会工作角色冲突的研究

杨晶以系统理论为切入点,从学校工作情景出发,考察系统内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下总结出学校社工扮演咨询者、辅导者、教育者、协调者、联系者、调停者、倡导者、领导和管理者八种专业角色。苗艳梅和杨倩对学校社工的角色问题作出总结,学校社工进入陌生的学校环境,容易被当做“透明人”“杂务工”“心理老师”等,使学生对学校社会工作者角色不清和角色混淆,使学校社工面临着角色冲突的问题。可以看出,学校社工的角色冲突问题存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看,是因为学校社工扮演着多种角色,角色之间存在重叠性,学校社工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会产生角色模糊问题,对角色功能执行上的判断会产生误区;客观上看,是学校社工以外的人对学校社会工作的了解不深,容易将学校社工当做另一种角色的替代,使学校社会工作的实际效用无法发挥。

(二)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问题研究

鲁艳桦从学校社会工作课程实习角度在对社会工作实习问题的研究中指出,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被定义为一种临时性角色,实习工作成为对教学工作的一种补充,因此学生的实习内容为服从教学安排,可能得不到正常的开展;学生的实习内容及实习进程需要跟实习机构进行沟通并及时调整,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双方联系较少,这也是实习不能有效开展的原因之一;实习时间不足导致与实习对象之间稳定关系建立及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也受到一定阻碍;另外,部分学生由于对专业认同度存在误解、实习中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以及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导致心理焦虑等等使得学生对实习的投入不高。

二、理论依据

(一)“镜中我”理论

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小组犹如一面镜子,组员可以从这面镜子里发现真实的自我,加深自我了解,在社工课堂中,组员通过其他人的行为表现会及时的发现自身潜在的优缺点,工作者引导组员正确的认识情绪。

(二)情绪的社会结构理论

情绪的社会结构理论认为,个体情绪的发生和发展并非完全独立于外部社会,也不是唯一来自内省。个体的情绪体验植根于合理的社会情境关系中。因此,情绪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情境和人际关系的改变以不同形式进行表达。该理论认为,情绪至少包括以下四种社会结构成分:①个体动机情绪;②个体的需要与期待;③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和信念;④在人际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与信念。所有这些结构成分总是依据变化的社会情境进行着不同的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说,结构论强调情绪的社会性。另一方面,结构论还认为情绪是高度个体化的。这一特点首先突出表现在情绪体验是在个体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中;其次,情绪体验中无不渗透着个体的家庭、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个体化因素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围绕学校社会工作的角色冲突和带领技巧,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查阅,确定研究大纲,对思想脉络进行梳理。

(二)观察法

本文通过笔者直接参与的社工课堂开展过程中,实地观察社会工作者面临的角色冲突,记录好观察到的情况,再综合每次活动开展完后,我们进行的讨论,对活动开展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意见想法进行交流。

四、社工课堂活动开展情况

(一)服务对象、介入环境及背景

HZ学校成立于2015年9月1日,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农村学校,有1-7年级学生415人左右,16个教学班,HZ学校是沈北新区政府与辽宁省实验学校共同合作,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下,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的新学校,校内学生有一部分是农民工子女,且校内教职工也比较短缺。

我们当时介入的是四年一班,共48人,男女比例均等,平均年龄十岁,我们进入到HZ学校时,由于时间、人数与学校课程安排的限制,我们事先没有对要介入的班级进行活动前的评估,活动方案的也是根据四年级孩子整体的一个水平进行的设计的,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入班级开展活动,第一次与他们见面就直接进行活动方案的介入,这也是后来活动效果不理想以及造成工作者角色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社工课堂流程

我们共安排了4次活动内容,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不配合,很混乱的状态,到后面有一点好转,基本能够配合我们的活动,活动安排如下:

1、第一次小组活动

目标:认识工作者,让学生明晰小组活动的安排,和本次小組活动的内容,认识到什么是的情绪。

内容:自我介绍;介绍活动流程;进行游戏:传表情;组员分享、工作者总结。

活动过程:工作者进行自我介绍(主持人介绍在场志愿者和督导)介绍本次小组活动的目的及目标,还有关于小组工作的形式和程序选出5人,站成一列,工作者把写有表情的字条让最后面的组员抽出一张,准备好后,该组员拍前面组员的肩,并以任何方式传达字条内容,但不能发出任何声音,表情一直传到最后一位,工作者把答案表让他选择,看看能否猜中。让组员分享他们对于情绪的认识工作者总结本次活动内容,并提醒下次活动时间及内容。

2、第二次小组活动

目标:通过工作者带领的不同形式的活动环节,让学生对“正面情绪”有一个相对客观、准确的定位和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已经正式形成。

内容:工作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本次小组活动的主题,目的以及活动环节。

组员分享各自写出的代表正面情绪的词语并举例说明。工作者进行总结,跟进主题。小故事:《缺失的一角》展示(小视频或者ppt的形式,组员分享感想和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工作者进行自我介绍以及对志愿者和督导的介绍,并对小组成员表示欢迎。向成员介绍本次小组开展的目的及意义,并简单说明其中的一些程序。首先,让组员各自写出五个自己认为是表达正面情绪的词语;其次,工作者引导一些组员自愿分享;最后,工作者需要对组员的发言做一个简单的回应和总结这个环节的意义。接着工作者展示出经典故事《缺失的一角》,然后引导组员分享自己的想法,最后一定要记得的是工作者的跟进和总结,把正面情绪的合理定位传达给组员。对小组成员表示感谢,并请成员分享感觉此次小组的不足之处,或者对接下来的小组活动有怎样的期待,以便之后改进。

3、第三次小组活动

目标:让组员了解负面情绪。

内容:介绍本次小组活动的目标,还有关于小组工作的形式和程序;组员发言工作者总结;分享自己的负面情绪;工作者总结。

活动过程:给组员三分钟左右的交流时间,发表并分享自己所认为的负面情绪,工作者做好记录;工作者对上一环节组员分享的负面情绪做出总结,并且更加具体的介绍负面情绪:首先由工作者与组员分享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负面情绪,再由三至五名组员分享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过程,工作者对上一环节的分享做出总结,并且说明负面情绪给人们带来的反应。

4、第四次小组活动

目标:让组员一点点回到小组中,注意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加深组员对情绪的理解。

内容:击鼓传球;回顾之前的活动,让组员辨识情绪;发放问卷,总结并结束小组。

活动过程:(1)同学们,今天来到这里上老师的课,你们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开心的请鼓掌,不开心的请踏脚)。

(2)击鼓传球,传到谁那里谁就来背一首古诗,结束之后,采访同学们的心情。

(3)之前我们已经认识了正向的情绪和负向的情绪。那老师讲述几个不同情境,猜猜情境中的人物会出现什么情绪。

(4)了解小组成员参加小组的感受,同时对他们进行评估。

(5)同学们,人的情绪就像天气一样,有各种变化。晴天、阴天、雨天,人也有悲伤、愤怒、快乐。最后我送大家一首歌“情绪就像气象台,喜怒哀乐变得快。生气时笑一笑,烦恼时讲出来,紧张时,静一静,伤心事,想得开,乐观向上有自信,学习生活添光彩”并结束小组。

(三)有关角色冲突与带领技巧的整体状况

四次活动结束后,整体的活动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在第一次的活动中,第一次的小组主题是《相逢即是缘》,目的主要是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引入主题,但当自我介绍后,进行你比我猜游戏时,班级里就轮成了一团,想要参加游戏的人特别多,我们还天真的以为这种乱只是因为他们对游戏的好奇,在我们四个人的努力下,终于班级再次安静,也找到了合适的方式选出了参加游戏的人,在个别同学在讲台上进行游戏时,班级里乱到说话都已经听不清了,自此,开始了维持秩序的死循环,游戏环节基本在一片吵闹声中结束,作为小组带领者,在这种根本没有想象到的乱的情况下,我们的压力剧增,但依然得硬着头皮并且尽量高质量的完成这次活动;在游戏环节后,是与组员互动的过程,让他们自愿谈谈在班级内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并和大家分享他们之间有意义的事,或平时是怎么处理矛盾的,本以为在这个环节中,已经没有了游戏,他们应该会很安静了,但是当有的同学进行分享时,几乎到了听不清他在说什么的状态,而且,班级内有几个特别调皮的男生,总是在故意扰乱秩序,所以,小组基本上是在维持秩序后稍微平静一会的状态下间歇性开展的,但第一次活动内容相对较少,所以活动内容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在维持秩序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讲道理、“冷战”、和大声的吼等方法,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基本上都只能保持教室内很短一段时间的安静。第一次活动结束后,我们产生了极大的挫败感,原本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在我们的概念中,小学生应该要比初中生更容易带入到小组中,他们也应该更容易接触,但是在实际活动开展后,他们完全与我想象中的相反,而且,他们的心理也要比我们想象中的成熟,当有的同学分享与异性间的友谊时,班级里的其他同学就会起哄,这也是造成秩序一度混乱的原因之一。

在这四次活动中,第一次是角色冲突最为严重的一次,在第一次活动中四位工作者完全没有控制住场面,整堂课都是在混乱的状态下进行的,从第二次开始我们进行了一些活动的调整,要比第一次的情况好一些,但是在整体的维持秩序的过程中,对社工的角色与价值造成了冲击,也给工作者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与困惑,同时在专业认同方面也产生了质疑。

在班级整体秩序难以维持,社工经验比较欠缺、角色发生了冲突的情况下,社工的带领技巧上也随之而来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本身实践经验不足,加上专业水平有限,在遇到难以维持的状况以后就基本丧失了带领的技巧,完全变成了照本宣科按照计划应付的一种状态了。

五、社工角色冲突的影响

角色冲突不仅仅对社工课堂本身开展造成影响,同时对社工以及学生的情绪心理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活动无法正常进行,第一次活动是影响最大的一次,第一次活动的场面非常的混乱,由于我们前期没有进行实地的评估,加上经验的缺乏,面对学生不配合并且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显得手足无措,先是进行了提示,无果后就以大声吼的方式维持秩序,最后没办法就在一片混乱中继续开展活动。

其次,社工产生不良情绪,在前两次活动效果都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大家都产生了烦躁的情绪,每次活动前都很紧张很排斥,不愿意去面对学生,更想不出好的办法能够保持好的秩序,在每一次开完活动后都还会产生失望的感受,更对专业价值产生了质疑。

最后,学生对活动的配合也会产生反抗情绪,活动开展不顺利后有些学生就更加的不遵守纪律,更加的不配合,甚至交头接耳开小差,自己玩自己的,使整个课堂更加的混乱。

六、结论

本文基于笔者的实践经历,分析了社工在开展社工课堂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所引发的冲突,得出以下结论:

1、角色冲突会严重的影响社工的带领技巧,会对社工课堂的開展造成不良影响,不仅会挫败社工的积极性,还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伤害。

2、在遵循社会工作价值方面,社工需要去除“标签化”,不能带有偏见的开展活动。

3、要多与督导老师进行沟通与请教,必要时寻求老师的帮助,而不是为了“面子”硬撑着开展活动,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4、在活动正式开展之前,要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接触与评估,实地的了解具体情况,设计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方案,预估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预设好应对措施。

5、坚守社会工作价值观,提高专业知识与能力,利用更多的时间与学生相处。

参考文献

[1]  郑嘉玲.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和伦理困境研究—以深圳龙岗区学校为例[D].深圳:深圳大学,2017.

[2]  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苗艳梅,杨倩.浅析当前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05).

[4]  杨晶.系统理论视角下中国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分析[D].山东大学,2012(4).

[5]  鲁艳桦.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几点思考—以学校社会工作课程实习为例.社会工作,2007,8.

作者简介:华玉雪(1994.12—),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社会工作,研究方向:社会政策。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
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
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社会学思考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社会工作者在家庭寄养管理实务中的角色冲突
大学教师的角色冲突及化解策略
角色理论视角下的留学生辅导员岗位分析
社会角色视域下译者的立体性角色解析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及其自我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