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发挥图书阅读作用 助推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形成

2020-12-23 07:16邓小红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8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能力

邓小红

摘  要:通过对当前中小学阅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通過提高书籍设计的趣味性,保证阅读时间,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提高社会、学习、家庭对阅读的重视程度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阅读助推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使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能力;中小学教育

书籍是中小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感受事物、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图书的滋养。通过阅读,培养中小学的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1 当前中小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

1.1书籍的趣味性不够。中小学生的年龄层,正处于一个正在成长的重要时期,本身有其自身的审美要求。他们的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思维也具有极大的跳动性,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不会在一件事情上长久的停留。他们喜欢鲜艳的色彩,简单多变的造型。但是现在大多的书籍,缺少童趣,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没有考虑中小学生趣味性的要求,内容过于呆板,无法吸引中小学生的注意,背离了为中小学生设计书籍的初衷,这样的书籍,如果流通,会对中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1.2中小学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不足。在时间上,大部分的家长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阅读就是在浪费时间。因此,中小学的时间大部分被特长班、兴趣班所占据,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阅读。在兴趣和动力上,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应试为目的,只要考试有好成绩就行,其他方面可以忽略,导致阅读只是中小学业余时间的一种放松。广大中小学对阅读的兴趣少之又少,这样就没有了对阅读的动力。

1.3阅读的方法存在问题。阅读想要有所收获,就要在尽可能的保证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但是现在大部分中小学生在阅读时比较随意,没有摘录和思考的习惯,这样就没有办法保证在阅读中取得收获。

1.4课外读物的选择存在问题。当前市场上的书籍鱼龙混杂,中小学大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数据的内容选择,但一些读物根本没有阅读价值,读了只能是浪费时间,甚至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对其后面的工作、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能够帮助他们拓展思维,树立良好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的读物。

1.5阅读存在社会重视不够、课时保障不力、学校引导不够的问题。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学习的基础,阅读与中小学未来的学习发展有着直接关系,学生的阅读能力越高,学习能力就越强。阅读可以改变人生、改变社会,可以为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依然存在社会重视不够,家长们热衷于给孩子报舞蹈、书法等培训班,却不知阅读是学习的基础,不重视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

2 解决办法

2.1提高图书的趣味性,首先要利用中小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特点,多设计一些三维立体书和各种不同造型的书籍,如葫芦型、汽车型的书籍,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中小学的想象力,同时有助于他们记住所看的内容。其次要在书籍中要运用有趣的插画,插画相较于文字,更能吸引中小学生的注意,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插画要复合他们的思维模式,中小学的思维是跳动的和分散的,因此插画要注重趣味性和游戏性的设计。这样学生在愿意阅读,想要阅读。好的书籍,不但要在书籍造型和插画上下功夫,还要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的整体性、艺术性等相结合,这样才能设计出形象生动、积极向上的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

2.2保证阅读时间,培养阅读兴趣。一方面要有充足的时间用于阅读,中小学的阅读习惯需要长期坚持,学校、家庭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用于阅读,阅读本身就是要在于坚持,在实际的生活中,要能把学生用于看电视和玩游戏的时间中解放出来,用于阅读,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提高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气氛,激发阅读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朗读来提高阅读兴趣

2.3掌握阅读方法,进行有效阅读。在阅读的教学中,老师和家长应该要正确的的引导学生,要让学生通过查字典,上网搜索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可以快速的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2.4学校要重视中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开设专门的阅读课,每周1-2节课时,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重要篇目,指导学生系统性的阅读中外名著,同时开设阅读兴趣班,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二是通过考试合理引导,在语文考试中,加大课外阅读知识的考核,并由侧重记忆转变为侧重理解掌握,避免死记硬背。三是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在图书馆设置专区[1],把优秀的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集中起来,如爱国志士的故事、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家乡习俗、传统礼仪等分类分区,教育和引导广大中小学生阅读,逐渐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举办专门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书写阅读心得体会,真正让中小学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动起来,切实帮助广大中小学生牢固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信念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2.5发挥家庭在图书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要重身教,重言教,教孩子知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一是要营造读书气氛,在家庭里设置一个专门的区域用于阅读,购置适合中小学阅读的书籍,把书本放置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让书本充盈房间。二是要培养中小学生良好读书习惯,家长可以设置专门的阅读时间,每天和孩子共同阅读,让孩子养成博览群书,不看书不休息,熟读成诵的习惯。三是要营造想读书的环境,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书店,家长每月至少要陪孩子去一次,书店里良好的读书氛围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最新的书籍也是随手可看。四是要提高孩子读书的能力,让孩子形成先看目录、分清主次、重点标注、读想结合、摘抄熟读等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样才能让阅读深深扎根在孩子心中,在阅读中形成相亲相爱、崇德向善、爱国爱家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其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6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广大中小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选择的阅读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实践,不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通过阅读大力深化孝老爱亲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准,不断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3 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中小学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只要通过社会、家庭的不断努力,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样为其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小波.培养中小学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思考[J].才智,2018(28):177.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能力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