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环渤海人才流通与评价机制的设想

2020-12-23 13:23韩鸿鸾马春峰卢超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8期
关键词:环渤海人才

韩鸿鸾 马春峰 卢超

摘  要: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的一体化,本文从搭建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人才评价体系两方面介绍了建立环渤海人才一体化的方法。

关键词:环渤海;人才;流通与评价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 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为此,建立环渤海人才流通与评价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搭建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

一是积极开展促进产业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运用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搭建更多交流合作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技术、标准、产品、人才、资本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依托“论坛、博览会、大赛、成果发布”特色品牌活动,汇聚来自环渤海不同地区的学府、研究机构和企业,促进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协助自主品牌发展壮大。围绕发展战略布局与政策导向、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等热点话题,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通过博览会为企业与投资者的交流合作提供连接纽带,促进产、学、研的对接,实现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的良性互动。

二是着力推动建设环渤海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以实体产业为主体,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公共服务为支撑,集政策研究、产融合作、资源汇聚、人才交汇、标准制定、创业孵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围绕相关技术和产品推广开展跨界交流,促进行业内信息交流和跨界合作,实现跨机构、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全面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本链,促进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增加对接机会、鼓励自主创新、推进人才培养、增加产学研合作、推动标准国际化战略、加快成果转化与检测认证、加速行业标志性产品的普及应用,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建立人才的评价体系

一是对企业院校的毕业生、企业中的工人进行进行不同级别、不同工种的鉴定。

当然,大多数企业看中的不是一张简单的等级证书,而是真正的能够独立工作的技术人才,因此鉴定机构给出的技术等级应与实际水平相适应,否则企业就使难认定。

二是建立行业高端人才跟踪评估体系。围绕行業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聘请第三方机构,采用实地调研、走访座谈、对标分析、定量检验等方式,在目前针对入选人才的工作实绩、引领作用、经济效益、社会效应进行科学、合理、客观、公开、公正的评估评价。特别是针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一方面需要了解其目前是否还在从事与引进方向相符合的工作,是否还需要追加支持和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评估其目前工作的实际效益是否与引进的预期值相符合。争取推动建立各类人才头衔、称号的退出机制,要让人才工程发挥实际效用,而不是成为一个终身制的荣誉。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山东省海洋强省战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NDJJ-24)

猜你喜欢
环渤海人才
京津冀与环渤海经济区的耦合发展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一共几个人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海洋经济调整优化背景下的环渤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智珠
毛遂自荐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