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0-12-24 07:07李来丙龚必珍
山东化工 2020年22期
关键词:化工类化工应用型

李来丙,龚必珍

(湖南工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化工类专业是技术性、综合性、通用性很强的专业。毕业生必须能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具备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化工类专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当今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化工行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需求重心已由专业化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1-2]。因此,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适应化工行业的新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迫在眉睫[3-6],本文以湖南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深入探讨化工行业的新需求,将化工行业生产技术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改革化工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出应用技术类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在转型发展背景下适应目前人才市场需求的、勇于探索创新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化工专业技术人才。

1 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应用技术型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来?对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特征与核心品质,高等院校应具备如下基本条件:

第一,具有一定学术积淀和研究氛围,既不是主要发展基础研究或学术研究, 又不是就业技能培训中心或岗前培训班。

第二,价值取向重视应用,推崇运用理论解决行业前沿或生产一线实际问题;

培养过程重视实践性,重视通过思维训练或其他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

第三,在外部环境方面与行业或地方联系紧密,直接对应行业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便于进行政、产、学、研结合。

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外的高校与行业企业都是知识和技能更新进步的来源,企业实训成为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的环节,因此,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培养应用技术人才,早已不是一种新鲜理念,已经形成运作顺畅的成熟体系。在德国的“双元制”下,高校和企业是人才培养同一过程两个互相借重的单元。澳大利亚55%的应用型大学高度重视“到行去的学习”。以斯威伯尔尼科技大学为例,学生3年的本科有1年在企业进行工作训练,在实训期间,学生由企业主管、学术导师和实训协调员三方进行管理和指导,针对实际问题开展专业训练,能够较早培养更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也就是说,学校与企业实现了同时全面融合地培养人才。

从国内高校来看,国家正式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以来,针对工科类学生实践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很多,其中针对化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有了较多的探讨[7-11]。

如攀枝花学院唐酞峰教授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内容应体现特色、实践教学运行应与理论课程分离、实践教学质量应采取三级保障制度。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健[12]教授认为,在“卓越计划”的标准下,要完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的改革是重中之重,要制定符合自身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应参与到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南昌大学卢琴芳[13]教授指出,地方高校化工专业要构建“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即集校内课堂实验、校内仿真实训、校内基地实训与校外基地实践为一体的化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具有“内外结合,虚实结合、循序渐进”的特色,可走出一条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实践教学路径。东北林业大学王霆[14]教授强调,要依托实际,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毕业论文和科研的相结合,促进产学研转化。北方民族大学续京[15]教授主张,通过基础实验、校内实训平台、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三方面来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育改革。

综上所述,通过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化工类企业的要求,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等,构建化工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化工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2 化工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实施方案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湖南工学院化工类专业实行实践教学改革,改革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按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实验实践和实训。

湖南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思路是:通过在传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实验课程中添加企业所需的生产操作、产品检测技术等实验内容;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中有针对性地选取化工生产设备为设计内容,在生产实习和专业实习中以生产工艺的工艺计算和生产流程控制为内容,并借助学院已有的化工仿真实验室的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环节以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为课题。培养出适应目前人才市场需求的、勇于探索创新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化工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在转型发展背景下构建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应用型化工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化工类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图

3 化工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3.1 实现专业理论课的课程设计为企业服务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将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计的内容与企业对接,将企业的工业设计要求编写进行课程大纲,按企业的设计要求进行教学,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教学,真正做到为企业服务。

具体措施:针对化工专业理论课程《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化工容器与设备》、《化工工艺设计与计算》等而开设的课程设计的题目可来源于化工类企业的生产线上的主要设备和生产工艺,并根据企业生产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设计,由企业老师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最后的设计由企业老师和专家进行讨论,最终给予成绩。

3.2 开设来源于化工类企业的专业实验课程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将化工类专业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各类理论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创新,在设置实验课程大纲时就以企业为服务对象,以解决企业工程实际问题为主体,设计出各类实验内容,并且一定要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操作,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生作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养。在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应该围绕企业生产需要而设定,比如企业原料与产品的检测与控制的实验内容。

3.3 构建企业“准员工”式的实习体系

实习教学体系进行创新,以解决企业工程实际问题为主体,将学生看成企业一名实习生进行实习教学。在实习教学中,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专业实习,让学生对企业的无知到企业的“准员工”进行培训,而不是走马观花地在企业生产现场浏览式的参观,要做到让学生作为1名企业“熟练工”,让学生无差别地胜任企业的工作,在就业时而不需要企业再次系统地培训。

3.4 加大力度构建创新创业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系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让学生参与教师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主要包括教师与企业的横向研究课题、技术攻关课题等,并以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式进行,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化工专业人才。这项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措施:在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时,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带着学生与企业进行各种技术合作。比如:企业的技术改造、专项课题、新生产线的引进与安装、科技攻关课题的实施等,也就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出企业的技术骨干的过程。具体环节体现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开放式创新式综合实验中实施。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国内的高校应积极借鉴国际和国内先进教育理念,结合本校化工类专业的定位与发展特色,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将化工类企业生产技术的的要求,编入化工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且在实践教学中,要将企业的生产技术与要求融入专业理论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内容、各类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学研究和创新实验等教学环节,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经济对各类化学化工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化工类化工应用型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下高校化工类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培养方式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浅析化工类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优化化工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