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从脐论治临床研究进展

2020-12-25 03:55陈超群秦祖杰覃丽萍关璇戴铭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1期
关键词:脐部针刺药物

陈超群,秦祖杰,覃丽萍,关璇,戴铭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2. 广西中医药大学国际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0 引言

失眠,中医多谓之“不寐“,也称之为“失眠“;又曰“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是最朴素、最形象的称呼,出自《黄帝内经》。西医通常指患者长时间得不到正常的睡眠,而导致白天不能获得良好的精神状态,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注意力低下、神疲乏力、情绪波动大等症状,又可伴随应激、呼吸、免疫及内分泌功能不全等的临床症状而影响日间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疾病[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是失眠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为45.4%,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快节奏、高竞争的美国占32%至35%,日本21%,具有孤傲、保守的性格特点的英国人占10%至14%,芬兰11.9%[2]。近年来失眠的患病率增长幅度愈来愈快,年轻化水平不断上涨,在高压的现代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尤为突出。本文就近年来学者们从脐论治失眠在临床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展开综述。

1 失眠的病因病机及与脐的联系

从阴阳论,《灵枢·大惑论》关于失眠的病因病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流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寐矣“。从五脏论,《素问·灵兰秘典论》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本神》云:“心藏脉,脉藏神“,故神明不安、血脉不通畅则卧不安;《素问·调逆论》指出:“阳明者,胃之脉也…,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即所论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类证治载-不寐》云:“思虑伤脾,脾血亏虚,经年不寐“;《血证论》云:“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七情中怒最易伤肝,怒是阳气浮于外的一种状态,若怒而不息,魂不能入于肝,则不寐;明代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不寐》所言:“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与清朝冯兆张撰写的《冯氏锦囊秘录·卷十二》“壮年人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人阴气衰弱,则睡轻微易知“并行不悖,冯兆张更着重提出肾阴的重要性。从正邪、气血论,《景岳全书·不寐》亦提出“不寐证虽病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矣…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气血分阴阳,五脏六腑有阴阳,故外邪侵犯、气血不均衡、五脏六腑有盈亏导致失眠,其病因病机均可总归为阴阳失调,阴不纳阳,阳不入阴,阴阳失交,心神不安。

脐,别名神阙穴、脐中,宋朝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称为“气合“。养生鼻祖彭祖所撰《小续蒸脐治病法》中载有“脐者,气通百脉,布于五脏六腑“,因其是人体阴脉之海—任脉的经穴,亦是十二经脉之海及血海—冲脉的循行之地,任、督、冲三脉均源自胞中,经会阴而出,一源三歧,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气相通,相连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神阙与命门同在一水平线上,前后相对,命门穴从属阳脉之海—督脉,“命“乃人之根本也,两者在人体中共同构成生命能量的场所。所以从脐部施治即能获得疏通诸经百络,协调脏腑、阴阳、气血的作用。气血均衡,脏腑平和,阴阳平衡,则寐安。《医宗金鉴》云:“神阙,主治百病“,失眠亦在之列。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从脐入手治疗失眠,其施用简便、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而具有独特优势。

2 方法与疗效

2.1 药物疗法

肚脐名之神阙,而“神“《说文解字》曰“天神,引出萬物者也“,“阙“为宫阙、是为要处,从神阙的经络位置看,为任脉、冲脉、带脉的交汇处,而任脉又与督脉表里相应,阴阳相对,神阙与命门前后呼应,故肚脐实为五脏六腑之本位,元气归藏之根所。由此可见,运用药物作用于神阙穴可使元气振奋,使药力快速输送至诸经络、脏腑,从而起到调节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功效。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脐部有广泛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系统,脐部皮肤分布有微血管循环网,表皮角质层薄,皮下又无脂肪层,当把药物作用于脐部后,可经过这个系统吸收并快速参与到体循环当中发挥药效[3]。

(1)药物敷脐

研究者选用口服时即具有治疗失眠作用的药物,直接在脐部外敷以观察其疗效。常用药物为柏子仁、郁李仁、菟丝子、酸枣仁、远志、吴茱萸、夜交藤、肉桂、黄连、朱砂、牡蛎、生龙齿等。

杨斌等[4]入组心肾不交型失眠的患者,运用安神敷脐方(肉桂0.3g、冰片1-2g、吴茱萸3g、黄连5g;研末,装袋)联合按摩手法治疗作为治疗组,选用临床常用辅助睡眠药物佐匹克隆口服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前者有效率为93.3%,后者为96.6%,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表示安神敷脐方结合神阙穴按摩助眠疗效与佐匹克隆相近。王秀兰等[5]探讨研制的安神灵敷脐方治疗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其主要药物是谷维素、维生素B1、安定、654-2注射液,结果发现自制安神灵敷脐方组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总有效率高于口服安定组,并且停药2个月后随访显示因睡眠障碍所导致的不适症状改善程度,安神灵敷脐方组高于口服安定组。李勇[6]采用交泰丸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观察不同给药方式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治疗组76例选用敷脐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治疗,最后得出口服组有效率高于敷脐组,两组相差2.7%,经检验两者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敷脐法与口服法所取得的疗效相当。付霆等[7]用宁神贴贴敷神阙穴治疗失眠,发现其在调整睡眠时间方面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治疗前后睡眠效率方面的比较优于对照组。

(2)隔药物灸

脐部隔药物灸法是指在脐部放置药物再施灸的疗法,其多将药物研粉,具体施灸的操作各异,均以能将药粉固定在脐部为法,药粉上放置点燃的艾灸盒或艾柱,通过温灸的方法使药性渗透,以更好的发挥药物的作用。隔药灸脐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可考据的文献上,最先记录隔药灸脐法的是东晋时期葛洪所撰写的《肘后备急要方》,记录了选用蒜、盐、椒、黄蜡等药物作为介质隔开点燃的艾柱进行施灸的方法。现代对运用隔药灸脐法治疗失眠的疗效研究也越来越重视。

段永峰[8]观察失眠患者运用“脐疗安眠方“治疗的效果,把生酸枣仁、炒酸枣仁、夜交藤、夏枯草、半夏、炒远志、石菖蒲、紫石英、紫贝齿等药物按一定比例研末打粉,每次取用3-5g,装入滤纸包,先在脐部放上面圈后将药包置于面圈中,倒入无菌注射用水,放入青盐3g,后放置艾灸盒温灸,治疗后总有效率91.37%。戎姣等[9]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32例,采用隔药灸脐法,具体操作是先将中间有直径2cm空洞的面圈置于脐周,后将由黄芪、白术、人参、陈皮、当归、冰片等药物组成的细粉置于面圈内,将脐孔填满,再将艾柱放在药末上不间断施灸3~4壮,施灸结束后用无菌胶布固定药粉在脐上,留置24小时。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睡眠正常、睡眠时间达6小时以上、伴随症状消失的患者达20例,占62.5%,其总有效率达96.88%。谢春艳等[10]探讨糖尿病足患者出现失眠伴随病足疼痛加重、伤口愈合困难,证属于心脾两虚者,采用隔药灸脐疗法所产生的干预效应。其将归脾汤加减配制成的健脾养心安神方研粉加白酒制成糊状敷于脐部,再用艾条悬灸30分钟,药糊留置12小时,发现该疗法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睡眠状态及失眠导致的伴随症状,对糖尿病足术口愈合、创面康复有良好的影响。叶小娜等[11]研究肝郁型失眠患者采用脐疗治疗的影响,将约米粒大小的麝香放到脐孔内,然后将特制的面碗孔对准脐孔放置,取制好的药粉(以夏枯草、清半夏、珍珠母、薏苡仁、香附、冰片等药末)填满孔内,再将艾炷置于药粉连续施灸1.5小时,施灸结束将脐中药粉固封留置24小时;结果示脐疗组治疗期间能有效改善睡眠情况,且随访期仍有疗效,而西药组在随访期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阴阳转化失常,便可致不寐,常由气、火、痰、瘀、郁、积引起,故敷贴、灸治脐部的药物,需辨证选用具有补气行气、清热祛火、化痰、活血化瘀、解郁、消积、镇静安神等作用的药物外;其次需选用芳香走窜作用强的药物,如吴茱萸、肉桂、冰片、艾草等,通过对脐的刺激使药效通达诸经络,及通过皮肤、血管的吸收以取得最佳的药物作用。药物敷贴、隔物灸治脐部起到的调整脏腑阴阳气血的作用,是药物对穴位的剌激作用及药物本身的作用带来的综合效果。

2.2 针刺疗法

(1)壮医脐环穴针刺

脐内环针是全国名老中医、广西黄氏针灸流派创始人黄瑾明教授的创新针法;是黄老在长期地深入壮族民间地区,实地考察、挖掘、验证壮医民间经验的过程中,运用壮医基本基础理论结合自身长期的壮医针刺临床工作经验发展而来的,成为了壮医针灸学的特色针法[12]。其取穴独特、用穴单一、治疗方便,其适应病症范围很广,脏腑诸疾皆可应用[13];特别是在治疗原发性、顽固性失眠方面,单用脐内环穴或配合其他腧穴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令人满意的效果。罗本华等[14]采用脐内环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28例,治愈率为35.7%,总有效率为78.6%。黎玉宣等[15]治疗组选取脐环穴中的脐环6穴、12穴进行针刺,同时加针涌泉穴并予艾柱温针灸治疗失眠症之心肾不交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结束后两组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对比下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失眠改善程度比对照组高。罗本华等[16]将失眠患者随机入组脐内环针组、失眠穴方针组、失眠穴方结合脐内环针组进行治疗,通过观察三组的治愈率分别为40.0%、33.3%、64.5%,表明三种针法皆能有效治疗失眠症,而失眠穴方(神门、支沟、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四神聪)配合脐内环(取心肝脾肾肺点)针刺是最优的临床治疗方案。罗梅桂[17]针刺脐内环穴(肝心脾肺肾穴点),同时配合广西名老中医肖继芳教授的失眠穴方(神门、支沟、三阴交、足三里)作为治疗组对痰热扰心型失眠病人进行治疗,对照组予安定片口服治疗,结果得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脐针疗法

脐针疗法为易医大师齐永所创,其将易经理论和传统针刺技术应用于脐部而发明创立的针刺方法。在治疗失眠方面,常运用脐八卦定位进针法,坎、离两个方位均在任脉上,针刺时离位针尖朝上、坎位针尖朝下,而任脉又与督、冲、带脉、足三阴、足阳明经相通,故可调理全身上下的疾病,同时先后天同调,故用脐针治疗失眠效果显著[18]。夏清华等[19]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组予脐针治疗,脐针选取震位、离位、坤位,向脐壁斜刺约0.75~1.5 cm,先震后离再坤;对照组口服地西泮,治疗完成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均进行评价,得出治疗组总好转率分别为93.1%、89.7%,对照组为69.0%、6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玉[20]运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脐针对失眠患者的疗效,脐针治疗组针刺时捻转进针,首针坎位后离位,使之针柄相联,若脾虚者加针西南之坤位,如肝郁不舒者加正东之震位。对照组常规针刺四神聪、足三里、神门;治疗结束及随访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评分和Spitzer 生活指数评分,提示脐针对失眠患者的疗效可能较对照组更具优势。单赤军[21]评价重灸配合脐针治疗失眠的效果,治疗组予脐针取坎位、离位、震位、坤位,捻转进针,顺序为坎、离、震、坤,坎、离位针柄相连,留针30min;同时取申脉(双)、照海(双)、百会、内关(双)、神门(双)、三阴交(双),快速进针,用2cm艾条置于针柄连续施灸3壮;对照组口服安定治疗;试验成果得出总有效率:治疗组远高于对照组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按摩

按摩手法可对经络通过物理性的刺激,激发经络之气,通过经络的双向作用起到调整阴阳、平衡气血的效果,从而改善睡眠质量。李增图等[22]运用推拿手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对照组运用常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其他手法相同的基础上,观察用掌振神阙穴的手法替换在腹部操作的手法所得到的效果,结果显示操作简单的掌振神阙法在帮助患者获取良好睡眠状态的效果上较常规推拿法有优势。

3 总结

综上所述,以上的这些研究从脐部入手治疗失眠或使用药物外敷或隔药物灸或针刺或按摩,在临床上均取得较好疗效。目前西医临床治疗失眠的推荐药物主要包括起作用新颖的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效快的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BzRAs)和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23]。而所有用于治疗失眠的西药都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使之产生神疲乏力、困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不适,同时会给患者造成轻重不一的依赖性、戒断症状及“宿醉”现象[24]。中医内服药物有煎煮、携带不便捷,中药口味不佳造成患者医从性差、治疗不持续等多种不足。故近年来传统医学的外治疗法以其操作简单、方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的亮点被更多的人接受和选择,脐部外治便是其中之一。

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几个问题:①样本量少、代表性不强,绝大多数来源于门诊,无法全面说明问题;②部分试验未遵循严谨随机、对照、重复的科研实验标准;③大多实验缺乏后期随访观察记录;④缺乏疗效机制研究等。但是,从脐部治疗失眠,绿色安全、无不良反应、疗效显著,并且缓解了中、西药内服治疗时的多种不足,不失为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在今后临床工作中,需不断深入研究,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结合其他特色疗法,以求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脐部针刺药物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穿露脐装注意事项
雏鸡质量检查及孵化程序调整(1)
感染性脐炎的局部护理
重视新生儿脐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