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地震灾害救援中的应用

2020-12-25 03:55罗均平卢云金伟刘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1期
关键词:灾害中医药救援

罗均平,卢云,金伟,刘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1 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1.1 地震灾害频发,次生灾害严重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所经过地区,地震活跃。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内陆平均每年发生7级地震0.7次,6级地震4.4次,5级地震20次[1],其中较为瞩目的有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长宁地震等。地震灾害的频发给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而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火灾、水灾、堰塞湖溃决、瘟疫等次生灾害,更是对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二次乃至三次威胁,进一步加大了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甚至可能超过地震带来的直接损害。如2008年发生的8.0级的汶川地震,震后2.0级以上余震发生了约1155次,5级以上27次,次生灾害非常严重[2]。

1.2 医疗救援困难

地震往往发生突然,发生的时间、方式及地点均不可预测,且灾情危重、救援时间有限,以致抢救工作困难重重,具有“急、难、险、重”的特点[3];此外地震灾害面积广、受灾群众多,以致医疗资源极度缺乏。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震后疫病的防控也是医疗的重点和难点。有报道称,地震后72小时是疫病风险因素的积累阶段,72小时到2周是疫病的形成期,而第3周到2个月为疫病的高峰期,甚至在震后3个月直到灾区重建完成均可出现传染病的流行[3-4],因此,震后采取积极措施防控疫病的发生是地震灾害救援的重点以及难点。

1.3 中医药是对震后救援的有效补充

中医药治疗在上千年的传承发展中,行成了一套完备的且行之有效的医疗救援体系。在医疗技术发展落后、人民经济水平低下的古代,富有智慧的古代医者实践并总结出各种急诊急救手段,其最大的特点为操作简单、应用方便、费用廉洁且疗效可靠。此类急救措施在今天的地震救援中依旧有效,且因其自身的特点可大大缓解医疗救援的压力,降低了医务人员对医疗设备的依赖。如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对汶川地震中应用中医药救援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四川省中医医疗机构共救治地震伤员达133 114人,其中主要运用的中医药救援方式有中医手法复位(占比5.37%)、小夹板固定(4.98%)以及针灸止痛、穴位压迫止血、草药外敷(14.5%),以及口服中药汤剂、医院制剂以及中成药等[5]。此外,5·12特大地震疾病防治回顾性研究协作组回访了993例灾后患者,结果显示其中曾接受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治疗人员有87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8.21%[6]。以上调查均表明,中医药在大地震紧急救治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对震后救援工作的有效补充。此外,于2014年下发的关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地震灾害卫生应急预案(暂行)的通知》中强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7],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救援在国家自然灾害救援中的价值及地位。因此,积极挖掘中医药在地震急诊急救中的适应证以及新的救治技术势在必行。

2 中医药“救急”

2.1 骨折

闭合性骨折是最具特色及优势的中医救治病种,治疗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为主。地震发生后,患者众多,小夹板固定、手法复位因其对医疗器材的依赖性低而成为紧急救援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曾奕敏、刘斌等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治疗闭合性四肢骨折,研究发现,两者联合使用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8,9]。另一项对震后193例下肢长骨骨折的回顾性分析发现,使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治疗的优良率达到94.8%[10]。张允等采用中医正骨救治152例地震骨折伤员同样取得良好疗效[11]。骨折是地震中较为常见的损伤,对于闭合性骨折以保守治疗为主,中医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固定不仅疗效可靠,而且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值得推广。此外对于开放性骨折,中医药也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比如止血、促进创口愈合、促进肢体功能康复等。

2.2 急性软组织损伤

急性软组织损伤是地震中最常发生的病证,现代医学治疗以制动、冷疗、药物止痛为主[12],治疗手段有限,而相对而言,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急性软组织损伤可归属于中医“筋伤”范畴,病机为经筋受损、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治以疏经通络、行气活血,且治疗上强调“内外兼治、动静结合、分期用药”,可采用针灸、推拿疗法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方法[13]。药物治疗以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外用可予以金黄散、活血散、寻痛酊、云南白药等以消肿止痛,内服可予桃红四物汤加减等活血化瘀止痛[14]。现代实验研究进一步表明中医药可抑制IL-6及组胺的表达,降低损伤组织中前列腺素E2的含量,其疗效可靠、安全性高[15-16]。黄梅颖等采用针刺配合理疗治疗软组织损伤患者206例,发现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7]。

2.3 挤压综合征

挤压综合征作为一种在地震坍塌灾害中常见病证,其致死率仅次于灾害直接致死,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18]。有资料显示,约2%~5%的地震伤员会发生挤压综合征,严重挤压时其发生率可达10.5%,若未积极抢救,病死率可高达40%~100%[19]。而运用中医药治疗挤压综合征即在唐山大地震期间就已积极采用,治疗主要以分期论治为主。少尿期和无尿期,多辩证为湿热中阻、水湿不化,治以通里攻下、化湿利水,方选“大承气汤”加活血化瘀类药物。多尿期辩证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固肾,药用黄精、石斛、芡实、山萸肉、覆盆子、五味子、生黄芪、党参、甘草和木香等。恢复期多气血不足、瘀阻经络,当以益气养血、通经活络为主,药用生黄芪、党参、当归、川芍、木瓜、鸡血藤、桃仁和木香等[20]。温建民提出了以活血化瘀、利尿消肿为治法治疗挤压综合征,处以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14]。梁俊等观察了15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挤压综合征的患者,发现治疗后患者休克指数、肾功能和电解质均明显改善[21]。王志祥等救治1例挤压综合征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认为本病以诸毒壅塞脏腑经络为主要病机,且又以胸中宗气壅结为重,治以大陷胸汤合活血化瘀、益气扶正之品,联合中医外治法及西医治疗,最后患者肾功能恢复,各器官功能基本稳定,救治成功[22]。挤压综合征作为地震中的主要致死因素之一,其治疗难度大、预后差,目前部分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挤压综合征治疗中具有一定疗效,但临床数据少,缺乏客观循证依据,尚需进一步挖掘及验证。

2.4 急性疼痛

外伤后疼痛是地震被救人员主要症状,积极有效的止痛措施对于缓解伤员痛苦意义重大。中医根据疼痛产生的病因病机,分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两类,治疗亦有所不同,治疗措施亦多种多样,除口服中药制剂外,还有针灸、推拿、中药熏药以及外用的洗剂、膏剂、酊剂等外治法,均可有效及时地缓解疼痛。

目前针刺止痛已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早在1978年,就有医者将针刺运用于骨科手术镇痛[23],且近年有研究发现,针刺镇痛可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有助于患者术后麻醉复苏,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并减少麻醉药物副反应的发生[24-25]。此外已有研究证实,中药可提高痛阈,增加体内脑啡肽的含量及促进内啡肽的分泌,减轻机体对不良刺激的反应程度[26-27],如乌头、延胡索、伸筋草、当归、红花、三七、防风、羌活和独活等药物均有明显止痛功效。目前已有众多医家通过临床研究证实了多种外用中药制剂的良好止痛效果,如杨亮辉研制的舒筋外洗颗粒[28]、于文强自制的中药止痛栓[29]、三黄油膏[30]以及中药止痛贴[31]等均能明显缓解手术伤口疼痛和外伤后关节肿胀疼痛等。

3 中医药“防治”

为预防地震灾害后重大疫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基于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采用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针对不同的气候特点,可采用中医药“大锅汤”等方式进行疾病预防。如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抢险队员及灾民逐渐出现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皮肤疾病,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此研制了中药外用喷剂“都江堰1号”用于治疗烂裆,“都江堰2号”以防治蚊虫叮咬、湿疹和“防暑降温饮”以防治暑湿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烂裆和蚊虫叮咬等皮肤疾病问题[32]。医家周仲英针对震后常见疫病,拟定了“防疫化浊方”以防治肠道传染病以及“防疫清肺方”用于防治呼吸道传染病,亦取得了满意疗效[33]。

自2003年“非典”以后,中医药在急性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认同。此外将中医药运用到震后疫情防治还具有以下优势:其一,中药材资源广泛,成本低廉;其二,中药有效成分多元化,病毒抗药性小,不易受病毒变异的影响;其三,中医药在疫病发生初期即可进行辨证治疗,早期截断疫情的发展,不受需查明病原体后才能施以有效药物治疗的现代医学体系的限制。

4 中医药“康复”

4.1 肢体骨折的康复治疗

地震后骨折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亦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张鑫等采用中医传统关节粘连松解术治疗48例震后关节粘连的患者,发现所有患者的关节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34]。何佳[35]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对于地震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的功能障碍予以针灸康复治疗疗效显著,并可有效地降低地震骨折伤员的ADL能力缺陷程度,减轻疼痛强度,促进肌力恢复,改善关节活动度等。此外在口服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中药以促进骨折愈合的同时,也可配合太极拳、八段锦等方式进行康复锻炼来增强本体感觉。同时,还可采用多种外治法以促进骨折愈合,改善关节活动度,如活血化瘀、接骨续筋类中药进行局部外敷、熏洗、离子导入,推拿、针灸以及浴疗等等[36]。

4.2 脊髓损伤、截肢患者的康复治疗

对于脊髓损伤,中医学认为,肝主筋、藏血,肾主骨、藏精,精血同源,肝肾精血不足,故见肢体痿软无力、截瘫等;故中药治以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可选“虎潜丸”;同时可配合全身关节训练及中医推拿、针刺、按摩等外治法以预防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的发生。对于并发尿潴留的患者可口服五苓散、八正散加减等中药汤剂,针灸取命门、腰阳关、足三里、大椎、三阴交、阴陵泉、长强等穴;并发尿失禁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等,配合气海、关元等穴位点按以及适当膀胱按摩等[37]。针对截肢患者,可予以中药局部外敷、熏洗等,并配合针刺、推拿疗法,以缓解残端肿胀、疼痛等不适;如并发残端感染者可采用扶正祛邪类中药内服,并外用解毒消肿以及化腐生肌类药物以促进患肢康复[36]。

4.3 心理康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常在地震后出现,具有延迟性与持续性的特点。中医基于情志相胜、移情易性的情志调理方法,采用中药内服、针灸等治疗方式,开展了对伤员的心理干预工作,疗效确切。如对245名“5·12地震”PTSD患者采用“消痰解郁汤”治疗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患者不仅SCL-90量表评分有所降低,其睡眠质量也有所改善[38]。张虹等以汶川“5·12”地震PTSD患者为研究对象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电针头穴治疗的疗效优于采用西药帕罗西汀治疗的对照组[39]。另一项研究表明中医理念指导下的人文关怀可显著改善灾区群众血压、心率、焦虑水平,体现出在受灾群众心理重建中的重要作用[40]。总而言之,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PTSD方面具有良好疗效,体现了中医药在震后心理康复中的重要价值。

5 结语

综上所述,针灸、推拿、小夹板、中药疗法等具有简、便、廉、效的优势,非常适用于目前震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将中医药治疗手段纳入医疗救助,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地震灾区灾患基数大和医疗资源匮乏之间的主要矛盾。因此,继续挖掘中医药在灾难救援中的适应证,进一步扩展中医药在急诊急救中的应用,可有效地减轻灾难救援中的医疗压力。

但目前尚无统一、完备的中医药灾难救援体系及流程,对灾害中常见病证的处理仍无统一的救治标准,而统一、规范的诊治标准及流程对保证中医药在灾难救援中的高效作用意义重大,因此积极建立中医药灾难救援流程及标准,才能在今后的灾难救援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及价值。

猜你喜欢
灾害中医药救援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紧急救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3D打印大救援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灾害肆虐
多星联动紧急服务地震灾害监测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