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漏谷穴

2020-12-25 03:55黄良鑫赵征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1期
关键词:脾经太阴腧穴

黄良鑫,赵征宇

(1.成都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科,四川 成都)

0 引言

漏谷,经穴名,出自于《针灸甲乙经》,为足太阴脾经穴位,古今医家对该穴位的认识及应用等方面存在众多说法,尤其是近代对该穴定位的更改、针刺深浅及针感、穴位特性及主治功效上认识的不足,不能很好的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跟随导师赵征宇学习后的心得体会,浅谈对该穴位的认识,为临床教学及应用提供参考。

1 定位的探讨

漏谷穴,足太阴脾经腧穴,近代医书及中医学教材对漏谷穴定位存在着较大争议,几十年来,关于漏谷穴的定位一直是: 在三阴交与阴陵泉的连线上,或者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几乎没有人怀疑它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直到 2006年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1]才正确地描述了此穴的定位在“胫骨内侧缘后际”,但是大多数医者还没有意识到这与以前的“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在三阴交与阴陵泉的连线上”此种定位方式有多大差别。从《针灸甲乙经》[2]开始,关于漏谷穴的定位就一直在“骨下陷中”,即胫骨后缘的凹陷中,而且在《针灸逢源》[3]中云:“夹胻骨下陷中”,“胻骨”指的就是胫骨,“夹”就是紧挨着胫骨后缘之意。而后关于漏谷穴定位就更改发生了偏差,甚至2002 年第 7 版教材《经络腧穴学》[4]都把这个穴位取在了“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在此期间,虽然少数书籍没有明确说明在“连线上”,还是在“胫骨后缘”,或者说明了在“胫骨后缘” ,但它们所用的插图都可以看出漏谷在三阴交和阴陵泉的连线上。直到 2006 年的国家标准《GB/T12346 - 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才将这个穴位的定位恢复到“胫骨后缘”,但到目前为止,十几年过去了,除 2010 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国家标准针灸穴位挂图》[5]把此穴标在了胫骨后缘,其它市面上的针灸挂图或著作中的针灸腧穴插图仍然把此穴标在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可见大部分著书作者还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曾经关于这个穴位的定位错误。把漏谷穴定在胫骨后缘是以最近的体表解剖标志为依据的,比定在“……的连线上”更客观、更科学。腧穴定位的最重要原则就是以最近的体表解剖标志为依据[4],而不是人为地把某几个穴位定在一条直线上,这是不合理的。现在看来,凡是在腧穴的定位中,人为地强调某几个穴在一条直线上,都可能是不科学的,因为人体本身就很不规则,几乎没有一个部位是笔直的[6]。而腧穴定位的准确是一切治疗效果的前提,应予以特别重视。

2 针刺深浅及针感

从现代解剖学角度分析,漏谷穴在比目鱼肌与指长屈肌之间的交界处,可通过针刺“缝隙”漏谷穴而达到通调阳明经与太阴经的作用。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教材[4]上,漏谷穴的主治为: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以及下肢痿痹。首要主治功效就是治疗腹胀,漏谷穴作为一个下肢的穴位,是足太阴脾经经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腹部胀满是经络远治作用中最直接的作用。而漏谷穴所处之处现代解剖为:半腱肌,股薄肌,缝匠肌终于小腿内侧,共同组成鹅足腱[7],当腹部压力增加→半腱肌,股薄肌,缝匠肌的张力增高→在小腿内部鹅足腱找到相应的阳性点,当针刺调整这些反应点→降低肌肉的肌张力反作用腹部→降低腹压,缓解腹胀。所以在此,针刺该穴位的深度尤为重要,针刺深度太深,刺激到深层次肌肉,反而会加重小腿内部肌张力,从而加重腹胀。我们需要的是释放肌张力,所以要用漏谷解决腹胀问题,应刺浅,即三才刺法中的“天部刺法”。下肢痿痹则需要发挥腧穴的近治作用,因而针刺该穴位深度应到肌肉层,加强其肌肉收缩能力,从而改善痿痹状态。关于其治疗小便不利等病症,病症属下焦不通,同为天部刺法,即浅刺即可,引其下行;如是向下遗漏精微物质的遗精病症,则需要人部或地部刺法,刺入肌肉层,即深刺刺激,增强其固摄之用。关于针刺该穴所产生的针感,以临床常用直刺而论,根据临床实操病人的反馈及自身体验,一般浅刺该穴会有针感沿脾经循行路线向下到达足背或者足内侧,而深刺入肌肉层则会有局部明显酸胀感,多数病人会有朝向外侧足阳明胃经下巨虚、条口、丰隆等穴位感传体验。《解密中医穴位》中有云:漏字指屋下有雨。雨天雨水从屋顶的孔洞或者缝隙滴下,谷字指手足掌,此处指的是足掌,所以针刺此穴位的感觉是有感传呈滴漏状到达足掌,并且有感传串经到胃经[8],这才是此穴位该有的针刺感觉。

3 临床应用思考

漏谷,漏,漏落、遗漏也,谷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是水谷精微,漏谷顾名思义是水谷精微向下遗漏之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饮食后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脾气升清和胃气降浊作用,清气上注于肺,浊气通过小肠的泌别清浊和大肠的传化糟粕,最后将废物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现如脾经有病,清气不升反而降,“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水谷精微不升反而下降排出体外,诸如大便不成形,完谷不化,遗精及现代医学的尿蛋白,糖尿病、慢性前列腺炎等病症均可配用此穴位治疗,例如南宁市中医院黄庆华用漏谷穴治疗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9],此功效与任脉之水分穴功效相似,两者常配伍使用治疗该类疾病。该穴相当于董氏奇穴中的地皇穴,地皇穴[10]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梦遗、蛋白尿、小便出血、子宫瘤、月经不调、肾亏之腰痛。杜立杰、周海丽[11]也同出一辙的运用地皇穴治疗糖尿病。《针灸穴名释义》云:水湿与水谷漏出不止诸病,用之为有效也[12];第二就是山谷和深谷之意,所以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本穴物质由脾经井穴隐白途经三阴交穴传来,脾经湿热之气较多,在三阴交穴处与肝经、肾经相汇合,在此脾经的湿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上行至漏谷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较低,在本穴的变化大概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由天部降到地部,所以该穴位具有很强向下吸引之用,故可治疗与脾胃有关的下焦阻塞不通,如癃闭、妇科相关的月经后期、闭经及不孕等病症。《针灸甲乙经》云:漏谷,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足太阴络,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校勘:足太阴络,《千金》作“太阴络”,《外台》作“亦足太阴之络”。《铜人》、《圣济总录》、《资生经》均作“亦名太阴络”《针灸大成》、《针灸聚英》作“一名太阴络”。足太阴络穴是公孙,又有大络是大包,而此穴亦曰络,义不详,存疑待考[13]。除《解密中医穴位》中论述的“太阴络”特指针刺该穴位时有感传串经至胃经[8],《针灸学名解》认为“盖以本穴外表部与足阳明络穴丰隆部位相对,或与足阳明经有所沟通,故名太阴络也,虽无明文考据,测其疗效,能治肠鸣,痃癖,逆气,冷气在腹,膝痹等症,其为通阳助热可知也,《铜人》禁灸,盖防其由漏血孔传热及髓也,不然何以旁近阳经他穴不禁灸,而独此穴禁灸也?古人于此等细秘处,早有留意焉[14]”,除此中解释外,如上所述,笔者认为本穴物质是脾经井穴隐白由足从下而上的循行传来,途经三阴交穴与肝肾经气血交换,所以流入该穴的气态物质与脾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也较低,脾经其他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及吸引脾经天部气血向下运行作用,故为“足太阴络”。因此对于与脾胃相关的阻塞不通病症均可以运用漏谷穴治疗,像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郑文郁、李爱华研究针刺漏谷穴治疗术后尿潴留[15],以及笔者导师赵征宇临床上运用该穴位治疗脾虚湿盛的闭经,月经后期,不孕等妇科疾病,疗效显著。另外笔者在临床上发现该穴位在妇科疾病方面的触诊尤为重要,妇科闭经、月经不调及不孕症的患者在该穴位触诊大多数有明显压痛,从而为临床经络辨证及脏腑辨证提供依据,对于在该穴位有明显压痛的患者,针刺该穴位治疗效果尤佳。由此不难推出本穴治疗腹胀、食积、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之原由。

4 小结

概况而言,在临床应用时,本穴的定位准确尤为重要,也是一切疗效的前提,而现代很多医生没有意识到定位“在……连线上”与“胫骨内侧缘后际”有多大差别。该穴常规用于治疗腹胀,从现代解剖学上看对针刺深度是有要求的,必须浅刺,天部刺法,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治疗不同的病症所针刺的深度不同,临证之时要学会辨证论治,选择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此穴位的针感是有感传呈滴漏状到达足掌,或者有感传串经到与其相表里的足阳明胃经。水谷精微遗漏及脾功能相关的下焦阻塞不通病症,此类疾病临床中配用漏谷穴均有很好疗效。临证之时应用该穴如有正确的目的性及针对性,即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能灵活配伍应用,则疗效更佳。

猜你喜欢
脾经太阴腧穴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手太阴穴”考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Thirty-Six Stratagems (1)
旅途止泻按脾腧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调好脾经身体棒
常推脾经孩子不挑食
最方便的健身
从阴阳大法初探太阴欲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