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教融合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2020-12-26 07:20叶陆艳
科技与创新 2020年24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创新能力

叶陆艳

高校产教融合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叶陆艳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产教融合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产出的重要手段。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方法,梳理了两者关系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和演进特征等,结果发现,热点词汇以校企合作、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主要关键词为核心,逐渐向外围扩散;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发展模式等是已有研究关注的三个焦点内容;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科技创新技术等发展,未来,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区块链技术等将会融入到产教融合的创新研究中。

产教融合;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文献计量

1 前言

产教融合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构多元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产出的重要手段[1-2]。2017-12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说明“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国一项基本制度,为校企间实现协同育人提供了有力支撑[3]。近年来,全国各地在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方法、新路径,努力开创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局面。诸多省区和城市发布了关于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出台了促进校地共建和强化行业指导办学、特色学院建设等系列政策文件,逐步完善支撑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2-3]。

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利用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方法[4],梳理两者关系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研究内容、演进特征,以期为深化高校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方向提供参考。

2 研究设计

为宏观把握中国高等院校的产教融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基于中国知网获取样本文献以进行文献计量。鉴于样本获取的全面性、有效性及准确性等综合考量,最终以篇名、摘要含有“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或以篇名、摘要含有“校企合作”和“创新能力”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数据库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日期为2020-10-18,检索到2019-12-31的期刊论文文献,共得到 1 845条检索结果,人工剔除各类无效或重复发表的文献后得到相关文献1 658篇,每年发文量如图1所示。

图1 1998—2019年高校“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关系研究的文献数量变化

具体选用Microsoft Excel和CiteSpace软件对导出的样本文献进行处理,并从发文时间与数量、来源期刊、作者与单位、研究主题、热点及方法等维度就研究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3 基本研究期刊分析

3.1 研究阶段划分

通过对研究期内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关系研究的文献发表时间和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自1998年第一篇成果产出以来(韩宏等认为要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5]),文献数量总体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这一特征与现实层面国家对高等院校产教融合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有着紧密关系。

根据文献数量的时间演进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不同的研究阶段。

萌芽阶段(1998—2007年):这一时期年文献发表量均少于10篇,但是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比如白守仁提出校企合作建立研发系统,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6];阮秀梅等结合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提出了高校知识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发展对策[7];程萍则研究指出校企合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对策和成功模式之一[8]。

初步发展阶段(2008—2012年):这一时期年文献发表量少于100篇,由于国家政策引导及现实层面的需要,诸多学者开始将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系统的关系连接起来,探索两者的作用关系、实践模式及对高校、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但在产教融合层面更多关注的还是校企合作。比如丁兆花从教学模式改革出发探讨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特点和意义[9];宁军胜等分析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优点、缺点以及长效机制[10];周林福等探索了“引厂驻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并具体分析了如何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这些研究为后续的产教融合创新进行了有益探索,提供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1]。

快速发展阶段(2013—2019年):这一期间年文献数量基本上大于150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能力等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比如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地方的具体实施意见,社会和学界广泛关注推动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探索协同育人机制。鲍桂楠从协同创新角度出发,对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科技园建设、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12];孔原提出要借鉴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形成职业教育文化,借鉴平台思维整合社会资源以高效推动产教融合水平[13];还有学者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双层次螺旋协同工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模式[14];而王祝华则从产教融合的内涵深化到载体创新提出了建设性意见[15];张君从协同育人角度出发,提出了共创产教融合新生态的发展建议[16];李梦卿等更是结合了区块链理论,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强化联盟链、聚焦产业链、拓宽资金链等方面的建议和对策[2]。这些新技术、新思维的引入,为拓展产教融合的创新路径、方式、内涵,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3.2 来源期刊分布

经统计得知,研究选取的1 658篇文献分布于598种期刊,主要涉及教育类、科学学类、计算机类、化工类等期刊,其中333种期刊仅刊载1篇相关文献,占期刊总量的55.7%,文献分布比较宽泛。可知产教融合与创新能力研究领域内载有20篇以上相关期刊共有8种,分别为《教育教学论坛》《教育现代化》《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大学教育》《中国电力教育》《科技视界》《实验技术与管理》和《科技创新导报》教育类和科技管理类的期刊,占期刊总量的1.3%,其载文量占样本文献总量的15.5%。

3.3 作者与单位分布

选取样本文献第一作者进行统计,共涉及作者1 597位,其中有1 538位作者仅发表1篇相关文章,占第一作者总数的96.3%,所占比例很大,缺少固定作者。如果中国产教融合与创新能力研究领域内发文2篇及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共计59位,其发文总量为122篇,仅占发文总数的7.4%,中国产教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发文集中度较低,学者们的研究比较分散,核心论文比例较低,研究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深挖。

经统计,1 597位第一作者分布于890个单位,其中前三位的为“苏州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其发文量分别为12篇、11篇和9篇。截取发文量较高的单位进行分析,其研究单位高校占了绝对多数,这可能与高校教育功能相关,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都有涉及。

4 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4.1 研究热点及其演化

基于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得到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研究领域内热点词汇以校企合作、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主要关键词为核心逐渐向外围扩散,网络节点数量和连线数量分别是189和247,共现网络密度是0.022,综合而言,关键词的分布相对较为分散。此外,由图2可知,除上述主要关键词之外,研究的热点还涵盖了创新、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协同创新、科技创新等反映创新的路径、形式和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工程教育、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卓越工程师、卓越计划、产学研合作、产学研、校企协同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路径、方法和模式,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高校等产教融合的主体和载体。

突现关键词可以较为直接地展示出某一时期研究领域内的主要热点话题和内容。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关系研究的突现关键词共有10个,如表1所示,分别是校企合作、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专业建设、卓越计划、工程实践能力、实践、协同创新、产教融合、创业创新,其中校企合作、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和产教融合的中介中心性相对较高,分别为0.33、0.28、0.37和0.22,意味着研究热点从校企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转向了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的关系研究,并且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等理念不断融入,丰富了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内涵。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等关注热点的演进,相关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和变化,因而,在不同研究阶段的热点关键词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这里根据关键词绘制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关系研究的时区分布图,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各研究阶段的热点主题词有些许变化,根据节点大小及词频进一步发现,研究初期重点围绕校企合作、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系来探讨彼此的作用影响;而在初步发展阶段,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实践教学等内容,重点开展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分析;而随着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内容得到了全面的拓展和提升,在研究思路上关注了应用型(本科)、新工科、学科竞赛、工程教育等视角,在研究内容上关注了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创新人才等创新能力的产出分析。

4.2 核心研究内容和关系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关系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4.2.1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比如毛文学提出推进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策略[17];缪琨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产教融合、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出发,提出高职院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18];王剑等探索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19];李宇才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机制[20];刘桓等基于协同育人总目标和要求,分析产教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而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实施途径[21];孟祥从当前产教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意义作用以及具体的方法等入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分析和探究[22];司玉娟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制订培养目标、探索培养方式,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培养ERP创新人才进行了实践教学探讨[23];徐斌提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柔性化课程体系、多元化合作机制、人才培养保障体系等改革方案。还有其他诸多结合自身专业实际,提出不同的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24]。这为深化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以及高职院校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2 “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关键词贡献图谱

表1 “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关系研究的突现关键词

关键词突现度中介中心性起始年度终止年度突现图示(1998—2019年) 校企合作12.463 20.332000年2009年 创新能力3.832 90.282005年2009年 实践教学4.961 10.372007年2010年 专业建设3.1370.002010年2012年 卓越计划3.736 20.072011年2015年 工程实践能力3.941 30.012012年2013年 实践4.994 30.002012年2014年 协同创新3.437 90.022013年2015年 产教融合5.5170.222015年2016年 创新创业4.401 70.032017年2019年

图3 “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关键词的时区演进变化

4.2.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许莉莉等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产教融合的政策背景,提出进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25]。侯长剑围绕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26]。刘博等分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效能、困惑与消解策略[27]。王丹等从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维度出发,提出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科研队伍的对策[28]。综合来看,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4.2.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及发展模式 问题

张立华等基于辽宁职业学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对办学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论述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机制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29]。徐叶军结合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走产教融合之路的案例,提出了“五融入一平台”产教融合模式的具体实践[30]。肖纲领等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协作项目,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组织内涵与功能建设,形成多元参与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31]。郭炬等提出可以自主创办教学型实体公司,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32]。黄德桥等认为高职院校可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协调共振、“产”与“教”的协调运转、培育“双导师制”型人才孵化基地、构建互惠合作的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推动产教融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33]。

5 结论和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方法,梳理了中国高校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的关系的基本情况、主要研究内容、演进特征和未来研究趋势。结果发现,研究领域内热点词汇以校企合作、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主要关键词为核心,逐渐向外围扩散;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及发展模式等是探索高校产教融合和创新能力关系研究的三个重要方面内容;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科技创新技术等发展,未来,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区块链技术等将会融入到产教融合的创新研究中。

[1]王泳涛.我国省级政府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分析与局限突破——基于24省市实施意见的文本分析[J].职教论坛,2020(1):42-49.

[2]李梦卿,邢晓.区块链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7):59-65.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18(3):3-7.

[4]赵耀武,隋鑫.中国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演进与特征——基于CiteSpace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J].旅游研究,2020,12(5):57-69.

[5]韩宏,崇学文.知识经济与校企合作[J].发展论坛,1998(10):3-5.

[6]白守仁.校企合作建立R&D系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54-56.

[7]阮秀梅,胡剑锋.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基础课部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与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2000(6):88-90.

[8]程萍.基于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154-155.

[9]丁兆花.浅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J].职业,2009(27):56.

[10]宁军胜,王墀锡.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9):32-33.

[11]周林福,黄先琪.“引厂驻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216-217.

[12]鲍桂楠.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61-62.

[13]孔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8):62-65.

[14]李枫,于洪军.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 ——以“双层次螺旋协同工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8(7):44-47.

[15]王祝华.产教融合从内涵深化到载体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61-64.

[16]张君.协同育人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19):51-55.

[17]毛文学.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24(6):11-14.

[18]缪琨.基于产教融合、课证融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9(6):20-23.

[19]王剑,宋建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37-39.

[20]李宇才.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创新研究——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37):12-13.

[21]刘桓,陈福明,程艳红.基于产教园的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51-56,61.

[22]孟祥.河南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45,47.

[23]司玉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培养ERP创新人才的实践研究[J].商业会计,2019(4):128-129.

[24]徐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9):11-13.

[25]许莉莉,潘小游.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9):78-79.

[26]侯长剑.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9,50(3):175.

[27]刘博,李梦卿.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效能、困惑与消解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17):66-73.

[28]王丹,丁朝芳,裴正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36(3):48-51.

[29]张立华,井大军,范功利.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研究——以辽宁职业学院建设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24(2):57-60.

[30]徐叶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6(32):8-10.

[31]肖纲领,罗尧成,赵月月.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协作项目对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5):72-76.

[32]郭炬,贾林平.新形势下深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型公司探讨——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9):54-56.

[33]黄德桥,杜文静.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8-92.

叶陆艳(1972—),女,研究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宁波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编号:202002Z1013)

2095-6835(2020)24-0058-04

G719

A

10.15913/j.cnki.kjycx.2020.24.019

〔编辑:王霞〕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创新能力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