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研究及当代反思

2020-12-26 19:42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书籍传统艺术

陈 洁

(安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一、 影响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时代背景

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大量西方现代先进工业技术与文化、艺术思潮被引进,对我国传统生产方式与思想文化造成剧烈冲撞,我国书籍封面设计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多方因素的影响下大放异彩,无论是设计思维还是视觉表现,都与我国传统书籍封面设计形成分隔。根据民国时代背景的变革和重大历史事件节点的影响,可以将其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民国建立初期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期,我国书籍封面设计处于衔接古今、承前启后的萌芽发展阶段。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建立起资产阶级新政权,商业市场快速发展,生产技术持续改良,随之而来的是商业美术设计、出版业和印刷业的昌盛。出版商为扩大书籍销量以谋求经济效益,对书籍的封面设计愈发重视,以此作为吸引顾客的营销策略,但也存在急功近利现象,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文不对题、庸俗谄媚、营养匮乏的书籍封面设计,至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得到相应改善。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一些受过西方新式教育的学者发起的一次猛烈而坚决地对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文化进行批判的反传统革命运动。他们对西方新文化、新思想的积极吸收对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使得原本囿于传统俗套的设计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现代感。但此时的书籍封面设计多为“全盘西化”的“拿来主义”,更注重形式上的模仿,而未对书籍封面设计深层的精神意义和本土文化特色的取舍进行过多思考。

第二个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期,我国书籍封面设计处于中西文化与艺术风格交融的鼎盛繁荣发展阶段。在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空前开放、自由、高涨的学术氛围和西方思想文化与现代艺术风格源源不断地引进,给当时各类文化事业的发展带入了新鲜活力,使得这一时期的书籍封面的设计颇具求新、求异风貌。五四运动后受教育人群逐步扩大,甚至出现了留学热潮,书籍的受众群体不再局限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开始在大众生活中普及,书籍品类也愈发多元,出版业及书籍封面设计蓬勃发展。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特别是现代机械化印刷技术的引进使我国摆脱了效率低下的传统手工雕版印刷方式,为书籍的大量出版及其封面设计形式的多元化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一时期西方的艺术与设计也同样处于繁荣发展时期,众多艺术、设计运动与流派的美学思想、设计思潮随着大批接受过西方先进思想教育的海外留学生的回归而引入中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书籍封面设计名家,我国书籍封面设计形态呈现出百家争鸣、千姿百态的繁荣局面。

第三个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期,我国书籍封面设计处于发展受限但战争烙印、革命特色凸显的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陷入八年艰苦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转向解放战争,这一阶段我国几乎一直处在战乱之中。受战争影响,物资紧缺,印刷材料供应受限,多地印刷车间、厂房、书局被毁坏,对印刷业与出版业造成了沉重打击,商业与经济发展停滞。印刷与出版的条件恶劣,印力不足,材料粗糙,造成这一时期的出版物存在粗制滥造现象,书籍作为战乱年代的精神食粮与战斗武器,其封面设计也多以战斗精神、爱国主义为主题,氛围庄严、紧张、充满激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的紧迫,具有浓厚的革命气息,创作方式也转向了木刻版画、漫画等传统的大众艺术形式。随着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政权逐渐稳定,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开始复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带给了印刷业与出版业新的希望,我国书籍封面设计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 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不同阶段的艺术风格表现

民国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新旧社会的更替并未将封建思想的影响完全消除,加之人民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黑暗颇有不满,致使逃避社会现实的心理出现,文人作家通过撰写娱乐性强、通俗易懂的言情小说来调节苦闷情绪、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类文学作品被称作蝴蝶鸳鸯派,虽被贴上颓废、艳俗的标签,但因贴近生活而深受大众喜爱,其书籍封面设计多为时兴的“月份牌”风格。“月份牌”起初作为一种商业广告,画面除商品宣传外,附加了许多古典仕女、摩登女郎等美女形象,并逐渐拓展到书籍封面设计领域。且因设计人才的匮乏,书籍封面设计工作多由受传统美术教育熏陶的画家承担,未能脱离手法写实、画风陈旧的传统绘画模式,除上述美女形象外,还以文房四宝、山水花鸟等传统题材为书籍封面设计进行装饰,强调“唯美”之态,缺乏新意与表现力,较为庸俗。这些装饰动机与书籍内容并无太大关联,实质是为迎合大众消费心理、招徕顾客、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营销手段,《小说月报》以及蝴蝶鸳鸯派代表刊物《礼拜六》与《紫罗兰》的封面设计都是以此类美女或风景题材装饰为主。

在“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新旧思潮、中西文化激烈冲撞,在书籍封面设计中也出现了西方风格的提倡者,例如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无论是书籍内容还是封面设计都具有走在时代前沿的创新精神。刊物名“新青年”三字,弃用了传统的名人题字,在我国传统书法魏碑体的基础上融合外来黑体字,开创了在书籍封面设计中使用通过现代设计手法程式化、抽象化、图形化后的字体——美术字的先河。除字体外,其封面排版结构、图形、色彩等都较为简洁明朗,具有现代设计意识,这些设计特征与美学思想都在五四运动爆发后逐渐成熟起来,成为主流。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处在新旧交替、中西混杂的阶段,既不如传统“素封面”书籍儒雅,也不如五四运动时期风格多样,封面设计侧重装饰形式而忽视了与书籍内容的关联以及文化内涵的传达,较为幼稚、低级、俗套且单一。不可否认,一批有识之士率先将西方艺术形式拿来使用并与中国本土特色进行了融合尝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因其尚未能对外来文化做出准确思考与判断,因而在封面设计中生搬硬套、照搬照抄西方的现象泛滥,中西艺术形式的结合也比较生硬。归根结底,这些现象都是“西方化”初级阶段下的盲从、被动所导致的。

1919年的五四运动将民国以来求新、求异的反封建反传统情绪推向极致,新文化逐渐取代旧文化,开放自由的思想和高涨的学术氛围为民国时期文化与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动力。书籍作为传播新文化的物质载体,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普及,书籍封面设计也进入了发展的巅峰期。另外,二三十年代的民国社会掀起了一阵留学热潮,大批海外留学归国的学者将所经受的西方文化、思想、艺术等教育的成果带回了祖国,其中不乏投身于书籍封面设计中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优秀的书籍封面设计层出不穷得益于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功底、先进思想观念、开阔眼界以及良好审美品位的书籍封面设计人才的不断探索,书籍封面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设计手法日趋成熟、设计形式千姿百态,追求个性、创新与鲜明现代风格的同时对中西合璧的艺术创作形式进行了深入探索。这一阶段的书籍封面设计与书籍内容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设计形态总体有三方面突出特征:

第一,美术字的广泛运用。为了突出现代设计的简洁、整体之美,这一阶段很多书籍封面设计只有文字标题,未采用任何装饰图案,从而提高了对字体设计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书法艺术体来强调民族特色。鲁迅主编的《萌芽月刊》以及著作《而已集》《奔流》《呐喊》等书籍封面设计中都运用到了这类醒目突出的美术字,形式感、现代感、整体感强烈的同时不失本民族文化特色。

第二,对西方艺术与设计风格的借鉴。这一时期正值西方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繁荣发展的巅峰时期,立体派、未来派、构成派、达达派、风格派等众多艺术流派以及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等思潮层出不穷、更迭频繁,其中大量符合现代潮流的艺术与设计思想都被汲取至我国书籍封面的设计实践中,装饰效果较以往有了极大改观。鲁迅《苦闷的象征》封面设计出自陶元庆之手,受立体主义与构成主义影响较深,采用简洁的线条对裸女形象进行概括、抽象、变形,以点线面构成的表现手法具有西方艺术韵味。钱君匋也曾谈到自己的书籍封面设计:“我在三十年代也曾积极吸取西方美术的风格,用立体主义手法画成《夜曲》的书面,用未来派手法画成《济南惨案》的书面。设计过用报纸剪贴了随后加上各种形象,富于达达艺术意味的书面,如《欧洲大战与文学》。也设计过用许多飞舞的色块,带点光学艺术色彩的书面,如《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物》。”

第三,传统图案的选择。鲁迅与陈之佛都是善于在书籍封面设计中追求浓厚民族装饰风格的代表,我国传统装饰艺术在这一时期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采纳进书籍封面设计当中。例如鲁迅《桃色的云》、《心的探索》以及陈之佛《东方杂志》第二十二卷的封面设计,都采用了汉代砖刻中装饰纹样、大气简洁的线条或人物、车马等图式。但此类传统装饰图案多是局部、有选择性地运用并适度程式化,色彩格调也比较单纯,图案虽来源于传统艺术,但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加以简化处理,呈现出清新雅致的视觉效果。这一阶段书籍封面设计形态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美术字标题、寓意深刻的装饰图案、颇具讲究的配色以及新颖的排版方式都使得书籍封面设计的品味有了很大的提升。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先后经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战场,战乱年代的社会环境复杂而严酷、全国经济发展滞后,印刷业、出版业与艺术及设计领域都进入了一个磨难时期。物质条件的匮乏使书籍封面设计的品质不可避免地存在粗制滥造现象,出版物以宣传抗战思想、鼓舞人民团结抗战等服务于政治斗争题材为主,封面设计也与政治联系紧密,往往功能大于形式,没有过分装饰,字体粗犷严肃、构图稳重大方,简洁明快而又不失创造性。色彩上以红、黑色为主烘托革命基调,对比强烈、有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战争烙印。创作方式也转向了刚劲质朴的木刻版画、诙谐通俗的漫画等传统大众艺术,不仅便于制作和印刷,还具有浓厚的民族氛围和艺术感染力,在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急时刻起到了巨大的宣传和鼓舞作用。随着战线的拉长、战场的转变,长期的战乱磨难赋予了人民对未来更多的思考与展望,解放战争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风格在革命特色的基础上,愈发理智和严谨。这一战乱阶段虽然社会环境极为艰苦,但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表现仍在夹缝中顽强地开枝散叶,在不同区域受不同环境和条件的限制,设计形态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都展现了蓬勃昂扬的斗争之气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富有战斗性与鼓舞性。

三、 基于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当代反思

短暂而动荡的民国时期在不同阶段的政治形势下,书籍封面设计风格也在不断变化,虽然早期民国书籍封面设计中“拿来”的西方艺术风格无论思想还是形式,都是在非本土的另一文化母体中诞生的,“拿来”的过程也更多地体现在设计实践中,未系统分析其理论体系,比较流于形式和表象。但历经了初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留恋以及对西方风格的慌乱照搬,中期中西艺术风格的有机结合,后期战争环境下稳重拙朴民族风格凸显的演变过程,我国书籍封面设计终打破了依赖于名人书法题字的传统“素封面”线装书,立足于本土文化基础上积极汲取西方现代艺术与设计思潮,将我国书籍封面设计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

相比半个多世纪前的民国时期,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设计中可借鉴参考的外来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元。如何有选择性地对其进行“拿来”,在设计现代化、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既能够凸显时代风貌、国际品味,又能够保有本民族文化特色是书籍封面设计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从传统、单一走向现代、多元的演变过程中,前辈们对于新与旧、中与西、传统与现代文化、艺术融合方式革新的思考与探索,为当代设计语境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对其深入研究与反思。诚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急就章地对传统与外来艺术形式和表象“拿来”似乎更为便捷,但只有基于自我文化母体之根,从更具文化内涵、更深精神层次方面对多元文化有选择性地借鉴、吸收,并将其转化为当代语境下我国本土艺术风格与设计体系中的独特语言,才能够同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前辈们一样,创造出一个新的传统,这是真正对当代甚至未来中国设计有益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国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式,即从“拿来”到转化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着属于自己的新形式,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更多地关注自我文化的生长。关于新形式的讨论,今天的我们仍需要冷静地对这些与当年类似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传统不是一味继承的,而是在继承其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地革新以创造出对未来有益的新的传统。

四、结语

民国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遭受了外来文明的强烈冲击,书籍封面设计形态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摸索之中。民国时期优秀的书籍封面设计者们在吸纳西方先进文化与艺术思潮的同时,也致力于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将中西、新旧有机地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一批经典的书籍封面设计作品,兼容中外、参酌古今,在中国现代设计慌乱、迷茫的发展初期,立足于本国现状,开辟出了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设计范式,走出了一条切实适合本民族的特色设计之路。如何在传统中凸显新时代特色,在学习别国艺术中保持自我文化底蕴,发展出更创新、更多元的设计新形态,仍然是当代我国书籍设计面临的一大挑战。民国时期书籍设计前辈们不屈不挠的时代精神、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极大包容性都对当代中国书籍设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书籍传统艺术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纸的艺术
书籍与少年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