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视域下红旗渠精神研究

2020-12-26 19:42王会民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四个自信

安 邦,王会民

(1.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新郑 451150;2.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2)

自信是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安身立命,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然而,“四个自信”并非凭空而出,而是源自中国语境下历史和人民作出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时代发展机遇与挑战所作的清醒判断和科学把握。六十年前,英勇智慧的林县人民正是靠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保障,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航程上,在异常艰难的岁月里将红旗渠工程创造性完成,从而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红旗渠精神。

一、红旗渠精神与“道路自信”

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县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林县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改造世界的光辉典范,充分证明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一)坚持中国道路,立足林县具体实际,为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奠定了可靠基础

中国道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从别的国家照搬过来的,而是根据我们国家不断发展变化的基本国情逐渐摸索出来的。立足基本国情,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首要问题,我们想问题、寻办法、定政策、办事情都要以立足本地实际为前提,既不超越发展阶段,又不落后现实能力;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可以说,红旗渠的修建就是如此而为。首先,立足于林县缺水实际和生产发展现实需求。20世纪50年代中期,林县县委通过对本县山多地少、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山穷地穷等自然条件的深刻分析以及对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认识到水是影响林县建设发展的最大障碍,修建红旗渠引水工程势在必行。其次,立足于当时国家经济困难现状和林县实际作业条件。红旗渠工程酝酿、启动之时,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修建红旗渠工程浩大,眼下不可能得到国家的投资,唯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才是修建红旗渠的必需之举。

(二)坚持中国道路,展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为红旗渠精神的诞生提供了坚强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党和国家经历并战胜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也收获了一个个梦想成真的喜悦。无论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到“神舟”行走太空,从抗洪救灾的胜利到三峡大坝的修建,从京沪高铁的通车到南水北调的通水……无不体现着中国效率。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的水之梦也是在这样的中国效率之下实现的。当时的林县,积极响应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求,坚持走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道路,全县人民大力建设生产变工队、劳动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农民不再是独门独户的劳动,而是将生产资料集中到一起,一起出工、一同劳动,最后共同收获成果。这种农村互助合作政策的有效推行,让林县的人力、物力、财力能够高效地集中起来,广大农民的小农意识也开始淡化、集体主义精神逐渐增强,为统一思想、集中力量修建红旗渠提供了坚实的人员和物质保障。

(三)坚持中国道路,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动力,为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创造了勃勃生机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同样在中国,社会主义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点一点开辟出来的,这就注定了在我们的发展进程中,再多的困难、再大的风险,都能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由此可见,修建红旗渠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一致拥护。修建红旗渠,目的是彻底改变林县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为的是人民群众,符合全县人民的意志,自然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如林县原县委书记杨贵所坚信: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把漳河水引到林县来。另外,修建红旗渠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修建红旗渠是林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在其施工过程中必然需要解决不少难以预计的问题。然而,好的办法不会从天而降,也不是领导干部脑子里固有的,归根到底要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去创造。

二、红旗渠精神与“理论自信”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诠释,也是在其指引下形成的,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一)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修筑红旗渠打造了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队伍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习理论是指导实践的亘古不变的真理。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在学思践悟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想境界的高度和实践行动的效度。20世纪50年代末,我们党在全国掀起了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林县县委专门作出《中共林县关于在全党全民中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决定》,并要求每个同志要持之以恒、发奋读书,要把这一学习行为长期坚持下去,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同时,为强化党的思想理论武装,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修渠领导干部队伍,林县县委成立了毛泽东著作研究组,各公社、厂矿、学校党委,甚至红旗渠工程现场也相应地成立了毛主席著作学习研究小组,广泛开展插红旗、立标兵活动。另外,为了确保学习效果,林县县委还专门出台学习制度和考核制度。通过学习毛泽东著作,林县人民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传播了经验、明确了任务、使全县上下呈现出学理论、用理论、讲奉献、促生产的新局面。

(二)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攻克红旗渠修筑难关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表明,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当时的林县人民来说,面对太行山脉的坚硬岩石,仅靠当时落后的技术条件,要想修成空前浩大的红旗渠工程,没有满腔的奋斗热情和无私忘我的牺牲精神是远远不可能的。然而,当时的精神支柱除了群众迫切的用水需求外,也与毛泽东思想的鼓舞和引导密切相关。在红旗渠的修筑过程中,无论是在鸻鹉崖大会战中,还是在开凿青年洞时,修渠所面对的难关是前所未有的,英勇的林县人民将毛泽东著作摘抄贴在红旗渠修筑工地的山壁上,还把“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等经典语录写到石壁上,激励大家以强大的勇气克服短暂的困难。可以说,正是有了毛泽东思想的鼓舞和指引,林县人民才提升了自身的精神境界,破除了“小我”观念,树立起全局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从而汇聚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勇气决心和蓬勃动力。

(三)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唤醒了林县人民在红旗渠修筑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

法国伟大思想家米歇尔·德·蒙田认为,“一个人最坏的状态就是失去了对自己的认识和支配。”在修渠过程中,英勇的林县人民,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缺吃少穿的窘迫条件,没有迷失自我,更没有自暴自弃、各安天命,而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我、破私立公,积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真正解决了“为什么劳动,为谁劳动”的关键问题。无论是公而忘私的党员干部,还是任劳任怨的人民群众,都深刻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每项工作都是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的一部分,从而大大增强了修筑红旗渠的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诚然,在当时“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的林县,如果没有一个伟大思想的指引和保障,如果没有唤醒每一个劳动者的主人翁意识,要修成红旗渠这样宏伟的工程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正如原林县县委副书记崔凤金所说,“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红旗渠。因为没有毛泽东思想,干部就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群众就不可能有巨大的凝聚力。”[2]

三、红旗渠精神与“制度自信”

修通红旗渠这一宏大工程,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中体现,从中孕育出的红旗渠精神,也有力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一)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让林县人民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纵观林县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与水奋战的历史,水一直是林县人民的生命之殇。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无论是林县人民自己还是历届统治者,也都做出过改变缺水折磨的斗争。这也印证了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阶级统治利益,体现对治下百姓生计的关心,有时会实施一些自上而下的统治手段,但因其阶级局限性,其偶然性和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率众修建的引水工程“天平渠”,明朝万历年间林县县令谢思聪筹资修建的“谢公渠”等,这些水利设施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林县人民的用水难题,但始终没能改变这种境况,也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人民的生存状态。另外,当时的林县百姓,处于社会最底层,是被剥削阶级,修不修渠是“官老爷”的事,自己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不仅能够做主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还有权利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于林县人民来讲,也第一次享受到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修不修渠”“怎样修渠”这样的问题不再是上级单方面的意志,而是由林县人民自主决定。

(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修建红旗渠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组织管理条件

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受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和个体劳动的限制,林县人民从事着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不但形式分散、规模有限、功利性强,而且收效甚微。此时所进行的与大自然的抗争行动,多带有盲目性和个人色彩,还仅停留在较低的精神层面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被打破,社会主义公有制被建立,人民群众成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权利平等、义务相当的成员。广大农村逐渐走上了集体化发展的道路,人民群众在从事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生产劳动时,也开始自觉丢弃小农意识,逐渐树立热爱集体、维护集体、甘为集体奉献的集体主义思想。另外,在生产过程中,有效采取了军队的管理模式,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同时,在生产之余,还组织政治学习,及时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批判消极保守思想,强化组织纪律观念。这种紧张而有序的管理和学习方式,为红旗渠工程的圆满竣工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使集中力量下好红旗渠“一盘棋”成为可能

制度的好坏,不是看它是否有华丽的语言,也不是看它是否有洋气的名称,而是看它能不能用来办事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功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好制度。不论站在内在机理角度,还是从运行模式层面看,社会主义制度都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动员力量,促成全国一盘棋,促使全国上下围绕要重点攻克的难题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从而快速高效地完成各种艰巨任务。在林县修建红旗渠的大局面前,山西人民高度发扬了以大局为重的共产主义风格,不但支持林县劈山开渠引水源,而且还伸出友谊之手让土地、腾民房、找仓库,盘锅筑灶,嘘寒问暖。正如山西平顺县王家庄大队的王伦所说:“毁了树可以再救,咱少吃点花椒和水果是小事,让林县几十万人喝上水是大事!”[2]此外,为了保障红旗渠工程的正常进行,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全国各地也都纷纷秉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态度向林县修建红旗渠伸出援助之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也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为集中力量下好红旗渠“一盘棋”提供了可能。

四、红旗渠精神与“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3]红旗渠精神中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等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这不仅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以及影响力的深度认同和执着信念,也昭示着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红旗渠精神形成提供了原始土壤

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红旗渠精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和赖以生存的土壤。无论从其形成过程还是从其作用发挥来看,红旗渠精神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和滋养。红旗渠所在的太行山地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地之一,从上古时期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民间传说,到近代所展现出的“不怨天、不由人”“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的进取精神,“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贵和观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的求新意识等,这些精神元素正是红旗渠精神的遗传基因。诚然,红旗渠修建伊始,就面临着无技术、无设备、无资金、无专业人才的困境,不但要深受两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九峡十八断”的漳河水以及山高沟深的太行山脉的阻拦,困难可想而知。然而,林县人民正是从中华民族精神源流中汲取营养,将这些历久弥新的精神元素进行吸收和转化,以“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充分发扬愚公移山艰苦创业、锲而不舍精神,紧紧依靠团结协作、自力更生,不怕吃苦、不怕牺牲,最终修渠成功,也孕育出了红旗渠精神。

(二)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红色文化,是红旗渠精神有效传承的动力之源

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饱含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理性体认和深切感受,积淀着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思观念和精神追求,铸就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精神标识,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红旗渠修建成功之后,勤劳智慧的林县人民并没有坐在历史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而是接过先辈们的大旗,不仅守望着红旗渠精神这一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且不忘继承先辈们的宏志去创新和传承红旗渠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红旗渠精神已经融入每一个林州人的血脉之中,融入每一个林州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并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习惯和思维方式。无论是当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还是当今的“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变换了的是时空,而不变的是对红旗渠精神的代代传承。

(三)红旗渠精神,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思想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是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旗渠精神无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既是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也是林县人民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秉性和吃大苦、耐大劳的顽强意志,给了林县人民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勇气和干劲,没有资金、没有粮食自己筹,没有工具、没有建材自己制,没有文化、没有技术自己学。同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所有这些无疑都代表和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群体观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蕴含的“团结”“奉献”精神内核,则是红旗渠精神的活水源头。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四个自信
《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红旗渠》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