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ar量表指导下的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12-28 17:38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73000高可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下肢量表发生率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73000)高可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 thrombosis,DVT)是老年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会影响患者预后,延长住院时间。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治疗同时予以合理护理干预,能预防下肢DVT发生[1]。Autar量表指导下的早期护理干预通过Autar量表进行危险分层,预警DVT发生风险,有助于采取预防措施。本研究分组探讨Autar量表指导下的早期护理干预对患者下肢DVT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我院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102例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2.92±5.28)岁;研究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63~85岁,平均年龄(73.21±5.04)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且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均衡可比(P>0.05)。入组标准:诊断为重症脑卒中;既往无血栓性疾病史;入院前1周未使用过抗凝药;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采用脱水、降颅内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功能锻炼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Autar量表指导下的早期护理干预。①使用Autar量表24h内评估研究组患者,包括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特殊风险、创伤风险、活动能力、手术、内科疾病,评分相加,总分≤10分为低危,11~14分为中危,≥15分为高危。②分层早期干预:低危:采取基本预防:卧床患者双下肢抬高15°~30°,禁止腘窝处单独垫枕;床上肢体活动15min/次,4次/d;多饮水,下床活动15min/次,4次/d;观察患者皮肤温度、色泽、动脉搏动强度;中危:增加物理预防,使用防血栓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高危:在中度危险预防基础上+药物预防护理,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观察患者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等,做好用药指导。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下肢DVT发生率;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包括大小便、活动、穿衣等项目,总分值越高,自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DVT发生率 干预2周后,研究组高危DVT 1例;对照组中危2例,高危6例。研究组下肢DVT发生率1.96%(1/51)低于对照组15.68%(8/51),差异显著(χ2=4.387,P=0.036)。

2.2 生活质量影响 研究组干预前ADL评分为(45.79±5.04)分,干预2周后ADL评分为(83.12±5.43)分;对照组干预前ADL评分为(46.23±4.86)分,干预2周后ADL评分为(71.85±6.31)分。干预前两组ADL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研究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t=9.668,P<0.001)。

3 讨论

Autar量表能提供可靠的危险评估标准,相较于常规护理更具有预见性、针对性,能满足患者个性化护理需求[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周后研究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Autar量表指导下的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DVT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对低危患者采取床上、床边功能锻炼,增加活动量,能有效预防DVT发生;对中危患者增加物理预防,如弹力袜,可改善患者下肢静脉压力,降低DVT发生;高危患者需在上述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防治血管内栓塞,观测患者皮肤状态,如有异常,报告医师。因此Autar量表指导下的早期护理通过对不同危险层次的患者采取不同早期干预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Autar量表指导下的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脑卒中患者,能有效降低下肢DVT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Autar量表指导下的早期护理要求护理人员能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以确保护理效果。

猜你喜欢
下肢量表发生率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