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28 01:53王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数学阅读数学知识解题

王芳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数学阅读量都逐年增加.怎么培养中学生学会“数学阅读”,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从何谓数学阅读、初中数学阅读存在的问题、数学阅读在初中新课程课堂中的实施运用三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对初中数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新課程;数学阅读;初中

数学是学问的基础,其非常注重逻辑与思维,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学习数学离不开数学阅读,要想学好数学,必须掌握科学的数学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其数学表达能力与数学解题能力.

阅读就是学习,是运用文字、符号、图片、图表、公式等,主动理解、探究的思维过程.学生可以在阅读中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进而认识世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数学阅读量都逐年增加.怎么培养中学生数学阅读,是数学教学当务之急的任务之一,也是一位数学教师必须引起重视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何谓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数学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数学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数学学习活动.

1.数学阅读是一种特殊的阅读

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文科类的语言文字阅读.文科类的阅读,重视读的过程和对文字的理解.而数学阅读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性、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同一般阅读过程并不完全一样,它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认知过程.数学阅读过程包含语言符号如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是动口、动手、动脑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活动过程.

2.数学阅读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模型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数学阅读是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汲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数学化,新高考数学阅读量不断增加,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无法理解数学题目的题设和问题.因此,培养初中生学会数学阅读,能使初中生提高自主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

3.数学阅读是学习数学的思维基础

数学材料中直接反映生活原型的数学知识不多,大部分都是多次抽象后的纯理科性文字,由概念、公式、定理等经严密的逻辑推理后得出的结论.很多学生不会解数学题,就是因为数学阅读能力差,不理解题意,搞混数学逻辑关系,甚至不知道题目要求的是什么,新知识和已学的旧知识无法联系并形成知识架构.在数学阅读中,数学的文字、符号、图表、公式、方程式、图形等,需要学习经过理解、记忆、抽象、分析、综合、类比、归纳、联想等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数学阅读是学习数学最基本的思维基础.

二、初中生数学阅读存在的问题

培养初中生学会数学阅读,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关键之一.长期以来,大部分数学教师都忽视了数学阅读,认为引导学生阅读是文科教师的事情,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前没有认真预习课本,上课时没有读课本上的概念和定理,课后也没有认真复习课本.数学阅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在数学信息阅读中——读不清

部分初中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不够,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学生看到数学题目未认真阅读,未弄清题意,一目十行,审题时粗心大意,解题时囫囵吞枣,导致没弄清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等.部分数学教师对数学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加以重视和研究,无法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指导,也导致学生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学生只是简单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提供详尽的解题步骤,示范完整的答题过程,然后再一步步模仿.

2.在数学信息理解中——读不透

数学阅读材料的逻辑性和内部关联性非常强,数学解题第一步就是审题.学生需要反复地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推敲、理解,列出已知、未知,写出需要求解的量.学生有时候简单地阅读一遍,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并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部分学生对于数学阅读没有深入进行,只是进行机械阅读完成任务,没有进行抽象、概括、判断和逻辑推理,就盲目尝试解题或者猜测解题方案,往往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会产生偏差,或被题设假象蒙蔽.

3.在数学语言转译中——读不懂

数学阅读需要更为深刻的思维参与.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不愿意进行数学阅读,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对数学阅读重视不够.读什么,怎样读,课前读什么,课后读什么,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和要求,更没有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学生不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够准确抓住重点词,不能理解题目要求,或者只注重数、式的演算步骤和几何的推理过程,而忽视了对数学符号、图、表的理解,导致在文字转换成数学语言上,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从而不能快速正确地答题.这样,学生表现出数学思维转换较慢,对数学信息接收得较差等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时就容易出现错误或偏差,解题能力不强.

三、数学阅读在初中新课程课堂中的实施运用

1.创设阅读氛围,学会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不像读小说,快速浏览就知故事梗概,数学阅读需要时间.初中数学课堂几乎是被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占用,学生花在数学阅读的时间较少,课外时间则要做大量的作业和练习.因此,教师可以每周开设一节数学阅读课,或者开设专门用于数学阅读的早读课,给学生创设数学阅读的氛围和机会,使学生学会数学阅读.另外,教师要提供数学阅读的材料,如数学书籍、数学报刊、数学手抄报等,挖掘数学阅读资源等,让学生真正进行数学阅读.

初中阶段的学生行为好动、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叛逆思想,兴趣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凡是学生喜欢的教师或者感兴趣的学科,成绩就好,反之就不上心.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爱好为导向,积极为学生构建数学阅读氛围,督促学生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兴趣.比如,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苏东坡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从诗中的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身处山中看,引导学生讨论苏东坡如何观察庐山,由此引出这首诗中隐含的“怎样观察物体”的数学知识,进而引入“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这样栩栩如生的情景,融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诗词中构建“立体图形”相关图形情景.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立体图形”内容产生兴趣,求知欲与探索欲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进而积极、主动阅读数学教材内容,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点,形成相应的数学思维,为学好数学打下基础.

2.训练阅读能力,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初中生数学思维还没有完全开发,阅读数学教材有一定的难度,培养数学阅读能力便成为一件大事.《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導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通行证.对于数学教材上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教师授课时要让学生用彩色笔分别进行圈点记号,熟读背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使学生在数学表达中条理清晰、用词精准、简洁明了.例如,“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其中“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是前提,“互相平行”是结论.像这样抓住数学关键的词、句仔细多读,通过多读来理解,就能快速掌握公式、概念、定理等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加强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对教材的分析和讲授,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圈出关键词,画出思维导图,发现数学本质,提升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有效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享受阅读过程,提高数学自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肯定,那么,其学习的刻苦性、学习的干劲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立竿见影,学习成绩也会不断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同样,在初中数学阅读过程中,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口述、展示阅读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阅读成果,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获得阅读所带来的体验和成就感,进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如此反复不断训练,学生在提高自我阅读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构建起数学学习认知体系.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引导.一般上课后五分钟到二十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教师讲完新课后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将概念、定义、公式反复详读,准确理解,排疑解难,这样学生能很快将知识内化,解题时才能运用自如.

4.提升阅读深度,训练数学思维

初中生思维深度、广度有限,较多的是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发展还不够.而思维的形成通常是从低级发展到高级,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初中数学的学习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与数学解题过程的书写能力,特别要重视数学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时,注重抓住阅读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理清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增强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加强学生的数学认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也让数学课堂因阅读而变得更好.在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运用,加强对公式、定理等的使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同时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获得正确提升.例如,“乘方和开方”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却是完全不同的运算方式,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剖析数学术语、符号的深刻含义,在理解概念、定理、公式时,通过阅读实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进而形成较好的数学思维.

5.提高教师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学好数学,离不开业务能力过硬、教学技能高超的教师.教师教学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进行数学阅读能拓宽视野,加深知识厚度,提高思想深度,丰富理论知识.在集体交流和探讨中,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向更深、更宽、更高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另外,通过数学阅读,教师通过写作积累教学经验,收获教学成果,并且可以在阅读数学书籍的同时,设计合理的、逻辑性较强的、阶梯式的数学问题,在数学阅读中实践、反思、改变、提高、成长.

总之,数学阅读的本身和实质,是由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组成的,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数学学习中,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的相互转换,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自己领会、理解,然后运用概念、公式、定理,形成数、形、意三者结合的思维模式,为正确答题打基础、做铺垫.加强初中生数学阅读的训练与指导,可以使学生提升数学阅读能力,形成独立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主动认知,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帮助学生养成“终生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夏正国.试析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9(9).

[2]邱天照.“数学阅读”课程的开放与实践[J].读写算,2018(31):173.

[3]郑娟.数学学习如何“读”占鳌头[J].成功(教育) ,2010(1):78.

猜你喜欢
数学阅读数学知识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用“同样多”解题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以数学阅读为支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浅论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试论初中生数学焦虑对数学阅读的影响
“数”山有路“读”为径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