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对话型新媒体的应用研究

2020-12-28 06:53柏蓉陈良蕾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7期

柏蓉 陈良蕾

摘  要  文章以对话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对对话型新媒体进行研究分析,通过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过程和产生的问题等,具体分析了对话型新媒体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影响,以期为新媒体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建议,为高校网络文化的理论研究拓展新的思路。

关键词  对话理论;对话型新媒体;高校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7-0009-03

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1]。随着网络媒体建设、发展与管理事业蒸蒸日上,新媒体以其强大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信息传播、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因为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使其成为受新媒体影响最深的群体之一。新媒体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创新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式和载体,对大学网络文化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等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如何运用好新媒体,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对话型新媒体的阐释

对话理论最早起源于马丁布博(Martin Buber)于1923年写的《我与你》这篇文章中,马丁布博被称为现代对话理论之父,他这篇文章中,明确了对话的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我”,客体是“你”,两者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对话。巴赫金(Mikhail Bakhtin)的对话理论则是后世中引用最多和应用最多的,他认为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离不开“对话”,对话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强调了对话的平等性,揭示了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本质[2]。肯特和泰勒(M.L.Kent,M.Taylor,2002)在公共关系领域的研究对对话理论的研究最具有实践意义,他们总结了公共关系领域对话的特点,并据此将对话理论运用到互联网公共关系中,提出了互联网对话的五大原则:对话循环、信息有用、吸引重复访问、用户友好界面、挽留受众[3]。这是对话型新媒体提出的基础。

基于肯特和泰勒提出的互联网对话五大原则,提出对话型新媒体的概念,可以将对话型新媒体定义为满足具有对话循环的、发布信息有用的、能够吸引重复访问的、用户界面友好的、能够挽留受众的新媒体。目前大多数传统媒体平台的功能更多的集中在信息发布上,此类新媒体与其他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能够进行“对话”互动,通过“对话”实现信息交换、沟通、交流等,这也是目前各类新媒体平台需要更好挖掘和利用的。对于对话型判定这里只取决于客观的因素,未考虑平台运营者主观的因素,如受众主动与平台运营者交流但因为平台运营者的主观因素未能及时回复或者不回复,那么这个对话也是无效的。从更深意义上讲,对话型新媒体更多的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固定的某些平台。

2  对话型新媒体的传播分析

2.1  传播主体

传统意义上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主体是指在高校从事以网络为载体对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提升起积极引导和教育作用的人或组织,一般是从现实网络文化教育中转化而来。在网络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主体按照其发展规律和教育目标努力去塑造教育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网络文化传播的受众。但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尤其是对话型新媒体的影响下,传播主体不再是单一的现实文化教育工作者,传播主体也可以从网络中逐渐内生形成的,或者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从事其他活动时产生出了一定的网络文化教育效果的人或组织,甚至传播受众也可以成为传播主体。在网络中,对话性新媒体给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流机会,由于网络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开放性,所有互联网用户都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等。随着高校网络文化环境中对话型新媒体的地位日益突出,传播主体的角色也慢慢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教育工作者扩大到在网络环境中产生出了一定的网络文化教育效果的人或组织。这里的人或者组织可以是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众;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校友、家长,甚至是关注学校的社会大众等。

2.2  传播内容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内容随着网络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得错综复杂。在现阶段高校网络环境中,对话型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网络文化传播的内容的来源不仅仅是官方,对话型新媒体平台也给予大众对内容的评价自由,给予了大众对网络文化传播内容的发布权,内容来源逐渐多元化。在这一背景下,用户可选择的信息更加丰富,主动性更强,用户在应对五花八门的信息时更趋向于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社会需求进行比对,找到其中的差距,促使自己更加积极主动的接受网络文化教育。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在接收传播内容时,也会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二次创作、二次传播,且不同时期的学生想法和经历等各不相同,对同一信息的再创造也不同,内容传播更加广泛。由此可见,对话型新媒体发展促使高校网络文化的内容来源不再单一,向多元化演变。

2.3  传播过程

对话型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高校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工具和传播方向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在传播工具方面,高校常用的新媒体平台中,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这种具有较强对话性质的社区平台使用比较广泛,活跃度也比较高,大学生为这些新技术的蓬勃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作为目前网络大众文化的活跃度极高的代表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高校学生网民群体对此类平臺有着较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相比较传统媒体,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最新信息,且可互动的对话型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度更高。

在传播方向方面,传统的高校网络文化传播方向是自上而下的传播,网络文化教育者通过传播渠道将信息传播给受众,受众仅仅作为一个简单的接收者,没有向上传播的机会。但对话型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高校网络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单一传播方向,它给予了受众与传播主体交流的机会,受众可以对传播主体发布的内容进行评价、反馈,进行多元交流,也可以二次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话型新媒体平台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得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方向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传播,而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传播。

3  对话型新媒体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3.1  “把关人”危机

传播主体的作用不仅仅是内容的发布者,也有“把关人”的作用。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持·卢固(Kurt·1ugu)首次提出“把关人”概念,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4]南京大学教授胡翼青在其《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这一书中表示,网络上的所有传播者也都是把关人[5]。对话型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更使得网络把关人面临更大的危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介中“把关人”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于网络传播的隐蔽性,用户可以随意地在互联网上发布自己想要发布的内容,但是看到内容的受众大部分却不会去仔细甄别对错。因此,对话型新媒体在高校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广泛使用使得高校网络文化传播中“把关人”面临更大危机和制度缺失。

3.2  内容可信度下降

如今,高校网络文化的内容随着互联网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得错综复杂。在现阶段高校网络环境中,对话型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网络文化传播的内容的来源不仅仅是官方,对话型新媒体平台使得这类平台上的所有用户都成为了信息的来源者,伴随着网络的交互性使得信息能以极快的速度在互联网上进行发布和传播。传播主体发布内容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使其在发表言论时并没有考虑过多的责任意识,受众在二次发布时有时也会对权威内容进行删减、断章取义或者强加自己的个人观点进行解读,内容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随着网络文化内容来源的多元发展,内容来源渠道五花八门,信息量大,把关人制度也不尽完善,因此,对话型新媒体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也具有一定的负面效果,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可信度。

3.3  监管路径复杂化

对话型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高校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工具和传播方向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传播工具方面,高校常用的新媒体平台中,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这种具有较强对话性质的社区平台使用非常广泛,用户在使用时也具有非常高的隐蔽性和虚拟性,这给高校网络文化监管也带来了极大的复杂性;在传播方向方面,传统的高校网络文化传播方向是自上而下的传播,但对话型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高校网络文化的传播变成了双向性质,这种双向传播使得监管者在监管时不仅要顾及自上而下的传播者,更要注意自下而上的传播者,自下而上的传播源头五花八门,数量极多,来源广范,隐蔽性强,使得监管的路径更加复杂。

4  对话型新媒体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应用中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把关人”制度

在传统媒体中,信息都是经过把关人筛选、过滤后的,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媒体的价值观和信息选择标准。但是在对话型新媒体中,人人都是信息源,人人可以自主、便捷地发布信息,博主作为自己信息的把关人,随意性极大,实际上就造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类似于编辑等角色的“把关人”缺失[6]。在高校的网络文化强化把关人制度中,一方面,在对话型新媒体中的把关对象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他们不仅有选择接受信息的权利,更有发布信息的权利,删、堵的把关方式并不适用,这是强化把关人制度的研究重点之一。另一方面,对话型新媒体有着极大的外部性,可以融入大量的接入点和平台,把关的来源五花八门,难以全部涵盖,使得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的实现难度。因此,在加强把关人制度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者必须要运用正确的方法,摸清对话型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信息和公共舆论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把关,减少不良信息的滋生,减少网络暴力的发展,维护舆论的公正积极健康地传播,更好地维护高校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4.2  提高网络文化传播者的媒介素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对话型新媒体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作用的發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也不单单只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传统的“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单向传播方式受到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因此,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双方都必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迅速掌握对话型新媒体的特征和使用方法,将媒介素养和理论知识良好结合,利用好对话型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于受教育者,高校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或邀请资深媒体人做讲座等,加强学生对此的理论知识,帮助其了解对话型新媒体的特征和传播方式,强化其媒体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7]。

4.3  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对话型新媒体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构建、学生思想引领的角度来看,对于高校教育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善运行机制,首先要加强学校对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高校可以成立网络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决策、管理和协调机构,并且各个二级单位根据需要成立相关专项工作组,确保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形成了在学校党政直接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和专家学者协同共建的学校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其次要对网络舆情监管做好预判工作,制定各种预案以有效应对在对话型新媒体环境中发生的舆情危机[8]。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按年度制定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计划,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和管理,探索建立学校网络文化建设评价和反馈体系,及时收集调研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的反馈情况,形成校内外共同支持和参与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J].党建,2019(2):1.

[2]钱中文.巴赫金全集(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3]M.L.Kent,M.Taylor.Building Dialogic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e World Wide Web[J].Public Relations Review,1998(3):321-334.

[4]库尔持·卢固.群体生活的渠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5]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何燕玲.基于微博平台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7]孙钦泉.新媒体环境下网民媒介素养培养路径[J].传媒,2019(8):73-75.

[8]孔晓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0(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