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教学《运动与摩擦力》的启示

2020-12-28 02:31符加侬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6期
关键词:摩擦力实验探究

符加侬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执教《运动与摩擦力》一课。该课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等环节,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我第一次试教后,教研组内同事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对教学设计修改后,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简要教学流程

1.第一次教学

学生提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课件出示实验器材。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实验。

点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过程,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出示温馨提示,强调实验要改变的条件和不改变的条件。

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之后,学生汇报数据并得出结论。

教師引导学生研究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的关系。学生设计实验,上台演示。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之后,学生汇报数据,得出结论。由于已经下课,课堂草草结尾。

2.第二次教学

学生自由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课件出示实验设计模板。学生思考、讨论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出示需要的实验材料。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强调实验要改变的条件和不改变的条件。

教师分发器材(有的小组有3个钩码,有的有4个),小组实验。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小组的实验数据,组织两三个小组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提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另一个因素可能是物体的重量。

针对新的影响因素,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获得数据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小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得出结论。

案例分析

1.安排材料必须以生为本

两次教学,第一次是教师直接呈现材料,第二次由学生提出所需要的材料,似乎难度增大。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个困难对学生来说并不难。许多学生提到可以用小车、木块作为运动物体,用桌面、毛巾或者砂纸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这个过程看似在引导学生“搜寻”实验材料,实际上是引导他们思考实验方法,激发了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2.科学探究强调思维参与

对比两次教学,最明显的区别是第一次单纯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重复了两次,形式单一,“扶”得较多。学生看似都得出了结论,但思维参与度很低,且课堂时间浪费多,教学效果不佳。第二次教学,看似淡化了第二个实验的探究,实则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第一个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小组之间的实验数据,发现有较大的差异,引发了思维冲突。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可能是物体的重量对摩擦力大小产生了影响。虽然没有进行实际操作,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大大增加。

3.关注数据,发展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包含8个要素,各个要素都会涉及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重难点在于实验设计及数据的分析。本节课中,学生设计实验相对容易,分析数据能力相对薄弱,所以,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数据,尤其是第二次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察分析能力。

第一次教学主要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按照教师预设好的学习路径,亦步亦趋地学习,他们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第二次教学,综合考虑了教学目标,整合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给了学生更多的思维参与和发展机会,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浙江省余姚市梁辉小学(315400)

猜你喜欢
摩擦力实验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神奇的摩擦力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自不量力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神奇的摩擦力
摩擦力做功中需弄清的几个问题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