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递进地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2020-12-28 02:31王宪芳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6期
关键词:松手弹力弹簧

王宪芳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玩弹簧或利用弹簧做游戏的方法。

生:用手拉或压,一颤一颤的很有意思。

生:手指捏住弹簧两端可以使它弯曲变形。

生:弹簧上放个乒乓球,可以做弹球游戏。

生:蹦蹦球可以任我揉捏而不会坏。

生:竖起有弹簧的圆珠笔,按一按,它会跳起来。

师:这么多有趣的玩法,有的同学已跃跃欲试了,先别急着动手,玩也要玩出学问来。要边玩边观察,边观察边思考:在你压缩或拉伸弹簧时要留心观察弹簧有什么变化,不用力时又怎样了?在弹簧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手的感觉是怎样的?通过玩弹簧、做游戏你有什么发现?

(发放《游戏记录表》,学生分组做游戏,之后汇报。)

师:下面请大家谈谈玩法,分享你的发现。

生:手拉弹簧时,弹簧可以伸长,松手时又变短了;手压弹簧时,弹簧变矮了,松手时弹簧又变高了。

生:弹簧有弹性。

生:手拉弹簧时感觉很费力。

生:不对!应该是弹簧拉得越长越费力,拉粗一点的弹簧时会更费力。

师:我提两个问题,先说第一个。弹簧被拉伸时会变长,松手后又变短,短到什么程度?弹簧被压缩时会变矮,松手后又变高,高到什么程度?

生:弹簧又复原了!

师:科学语言讲究准确,弹簧能伸长或变矮是指什么在发生变化?

生:弹簧的形状在变化。

师:弹簧能复原是指它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弹簧的这种性质称为弹性。我们来完整地说一下什么是弹性。

生: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时,形状会发生变化;松手时,弹簧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弹簧的这种性质称为弹性。

师:说得非常好。像弹簧这样有弹性的材料还有哪些?

(学生列举皮筋、海绵、橡胶管、竹片、锯条等。)

师:同学们对于能够看得到的事物或现象说得比较多。我要提的第二个问题是,在压缩或拉伸弹簧时,谁能把手的感觉具体说一说?

生:我用手向外拉弹簧时,总感觉有一种力向里拉我的手,拉得越长感觉越明显。

师:手压弹簧时有什么感觉?

生:手向下压弹簧时,有一种力在向上顶我的手,好像不让我压它,慢慢松手时,有一种力顶着我的手往上来。

生:形状变化越大的弹簧力量越大,乒乓球被弹出得就越远。

师:你们说得真形象。你想过没有,使弹簧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是怎么产生的?

生:是弹簧产生的弹力。

生:是弹簧在被压缩或拉伸形状发生变化时,产生的恢复原来形状的弹力。

教学分析

在科学概念的教学中,我们曾用到过讲解式、验证式、探究式、发现式等教学方式,从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从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出发,经历创设问题情境、收集整理信息、归纳建构的过程。然而,如何引领学生层层递进地建构科学概念,仍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上教学片段对我们有如下启示:

1.收集信息要手脑并用

由于小学生天生好动,认知事物的能力有限,如果没有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课堂上往往呈现出“动手有余,动脑不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玩弹簧、做游戏之前提出了“边玩边观察,边观察边思考”的要求,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既要留心观察现象又要关注切身感受,为建构弹性和弹力概念收集丰富的信息,获得充分的感知。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否有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指导,学生是否能手脑并用,将会直接影响他们收集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2.顺势引领至关重要

学生对获取信息的描述往往是不全面的,思考也往往不够深入,教师顺势点拨、适时追问是引领学生思维向前迈进的有效方法。教学片段中,学生能对弹性概念用比较规范的科学语言进行简略的描述,能形象地感受弹力并建构概念,与教师设计的两个启发性问题密切相关,彰显了教师的引领作用。

3.思维加工要循序渐进

学生彈力概念的建构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玩之前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他们对“弹力”的有意注意;玩的过程中进行充分体验,让学生对弹力的感受进一步强化,“弹力”概念呼之欲出;玩之后的归纳整理让弹力概念得以建构。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是层层递进的,科学概念的建构水到渠成,师生在预设与生成的经历中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山东省邹城市香城镇中心小学(273503)

猜你喜欢
松手弹力弹簧
巧用弹力带提升立定跳远能力
画与理
画里有话
如何求串联弹簧和并联弹簧的劲度系数
弹簧路标
雪域
春涯
胡克定律与测力计
弹力球
弹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