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实录与点评

2020-12-28 02:31孙丛梅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20年6期
关键词:振动物体实验

孙丛梅

教学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奇妙的声音》的第1课。本单元的科学探究目标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教材选择声音为载体,侧重训练学生作出假设的能力。

根据教材设计,本课通过音乐会上的唱歌、乐器比赛的场景展开,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指导学生通过触摸感受到物体的振动,以及观察和动手实验,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建立联系,认识到“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本课力图在猜想和假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原因作出假设的能力。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他们对声音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验证自己的假设,知道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2.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原因等方面作出假设;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探究活动中,能分工合作,乐于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声音真响亮,三(2)班的小朋友真棒!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我是谁》,请一名同学上台来面向黑板。下面我再叫一名同学,请这位同学大声对台上的同学说“猜猜我是谁?”我们看看台上的同学能不能猜出是谁的声音。

(教师指一名同学说“猜猜我是谁”,学生猜中。)

师:(问台上的同学)你怎么一下子就猜出了是哪位同学?

生:我听到是她的声音。

师:哦!原来是熟悉的声音泄露了答案。今天,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声音世界,一起探究声音的奥秘。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播放课件:军鼓声、钟表声、流水声、鸟叫声、小鸭叫声、歌声等,学生边听声音边回答。)

2.提出问题

师: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欢声笑语读书声,倾诉着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不仅自然界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制造出声音来。请大家试一试,看看利用我们身边的物体能制造出什么样的声音。大家可以试着用不同的方法,但是要注意发出的声音不要太响,以免影响隔壁班同学的学习。

(学生活动后,教师一边演示,比如晃动桌子、拍打桌子、抖动书本、摇晃文具盒等,一边引导学生回答听到的声音。)

师:我们不仅能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出声音,还能利用自己的身体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请大家再试一下,你们能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多少种声音?

(学生尝试尖叫、击掌、拍腿、打嗝、唱歌、打响指、吹口哨等。)

师:对这个奇妙的声音世界,同学们想了解声音的哪些奥秘呢?

生:我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作出假设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聆听并成功地猜出了不少声音,还利用身边的物体和我们自己的身体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我认为是拍打物体产生了声音。

生:物体撞击到一起产生了声音。

生:尺子和桌面摩擦产生了声音。

生:吹动物体产生了声音。

师:拍打物体、撞击物体、摩擦物体、吹动物体都产生了声音,这些都是对物体施加的不同动作。要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就要从这些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过程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生:我发现不管这些物体在什么样的作用下发声,它们发声时都在很快地来回动。

师:科学家把这种物体很快地来回动的运动方式称为振动。你刚才制造声音的时候,发出声音的物体是怎么振动的?给大家演示一下好吗?

(学生演示吹动纸张,纸张上下振动。)

师:这位同学认为,只有振动的物体才能发出声音。也就是说,他猜想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就是他对今天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作出的假设。大家认同这个假设吗?还有没有其他假设?

生:我认同,我在弹吉他的时候能看到吉他弦在振动。

生:我不认同,我们在说“啊”的时候嘴张开后就没有动。

生:虽然嘴没有动,但我猜想一定是口腔里有东西在振动。

4.搜集证据

师:好,对于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問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现在比较公认的假设是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认为只要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猜想和假设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你们现在已经迈出了精彩的第一步。但假设并不总是正确的,怎样验证我们的假设呢?

生:做实验。

师:请你说一说,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呢?

生:我们可以找到不同的物体,想办法让它发出声音,看看它是不是发出声音的时候在振动,没有振动的时候声音是不是就停止了。

师:你说的这个方法就是一种对比实验的方法。今天我们也要像科学家一样动手做实验,仔细观察,验证我们的假设,揭开声音产生的秘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有鼓、鼓槌、钢尺、橡皮筋、哨子等。请同学们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用什么方法又能使它们停止发声?

生:(上台演示敲击小鼓)敲击鼓面,或者拍打鼓面,鼓就会发出声音。

师:用什么方法使它停止发声呢?

生:用手压住鼓面。

生:(上台演示钢尺发声)用手弹钢尺,钢尺就会发出声音。

师:用什么方法使钢尺不发出声音?

生:用手摸它。

生:(演示拨动橡皮筋发声)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会发出声音;用手按住橡皮筋,它就没有声音了。

师:大家明白自己的任务了吗?请各小组领取不同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吧!

(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我发现有些小组已经完成了,请完成的小组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没有完成的小组请抓紧时间。科学家做实验,一定会认真实验,仔细观察,做好记录,你们都有科学家的潜质。哪个小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汇报时组长依据记录单汇报,操作员操作演示,本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

生:(上台演示钢尺发声)我们小组是用钢尺做的实验。我们把钢尺的一端紧贴在桌面上,按压钢尺的另一端再松开,钢尺会发出声音;用手握紧钢尺,声音会停止。钢尺发声的时候,能看到钢尺像分了叉一样,用手指接触钢尺会有麻麻的感觉,说明它在很快地振动;钢尺声音停止的时候,用手指接触钢尺就没有麻麻的感觉,钢尺看上去静止不动,说明它没有振动。

生:(上台演示拨动橡皮筋发声)我们小组是用橡皮筋做的实验,实验结果和他们小组差不多。

生:(上台演示敲击小鼓)我们小组是用小鼓做的实验。敲击鼓面,鼓就会发出声音;用手按压鼓面,它就没有声音了。在小鼓发出声音的时候,我们不能清楚地看到鼓面在振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振动得太快了。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它确实在振动呢?

生:我想可以把一粒豆子放在鼓面上,看它在鼓发声的时候会不会动。

师:这个方法非常巧妙。请你们再进行一次实验,然后完整地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其他小组继续汇报。)

生:(重新汇报)我们拍打鼓面,鼓会发出声音;用手按压鼓面,声音就停止了。鼓发声的时候,我们把一粒豆子放在鼓面上,看到豆子在跳动;鼓没有发声的时候,我们把豆子放在鼓面上,豆子不会动。

师:汇报得非常完整,条理非常清晰,请大家给他们鼓掌。

5.得出结论

师:我们观察到发出声音的钢尺、橡皮筋、鼓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們都在振动。请问同学们,我们现在能不能得出结论“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呢?

生:恐怕还不能。我们在说“啊”的时候嘴没有振动,也没有看到口腔里有东西在振动。

师:好,请大家摸着自己的喉咙(指示具体位置),让我们一起来说“啊”。

生:(模仿)是喉咙在振动!

师:张张口,动动嘴唇,我们就能说、能笑、能唱、能叫,这些都不是嘴巴的功劳,这些声音都是由咽喉部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其实,所有物体发出声音都是由于振动产生的,只是有些物体发声时我们不容易看到它们在振动。

(播放课件:笛子、二胡、钢琴、音箱、蜜蜂的发声原理。)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没有了!

师:这说明我们的假设是?

生:正确的。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得出了结论: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生活中人们为了减少噪声污染,想出各种办法减轻或消除物体的振动。比如:地板上铺设地毯,能够减轻行走时的噪声;在冰箱、洗衣机和地面接触的部位安装垫片,可以减轻机器工作时振动产生的噪声。风儿呼呼,是空气在振动;流水哗哗,是水在振动;小蜜蜂嗡嗡,是翅膀在振动。生活中还有哪些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你能把这首小诗写下去吗?

生:笛声悠扬,是空气柱在振动。

生:青蛙呱呱,是声带在振动。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续写这首小诗。声音为什么有高有低?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的王国还有很多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探究。同学们,加油吧!只要大家肯动脑、勤动手,就一定能揭晓声音更多的秘密。

点    评

本课教学,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仪器以及自己身边的物体进行观察、思考,提出假设:声音是因为物体振动产生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发现确实有些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不发声时没有振动,但也发现有些物体发出声音时并没有看到振动,从而形成认知冲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案,进一步实验、观察。就这样,在一系列看似顺势而为,实则经过精心设计的观察、实验、讨论交流、追问点拨、汇报总结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联系,并最终得出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结论。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教学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实验探究课。

河南省巩义市第二小学

河南省巩义市教育科研培训中心(451200)

猜你喜欢
振动物体实验
振动与频率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
振动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