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的冲击及应对策略探究

2020-12-28 06:49杨亚
管理会计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能源肺炎新冠

杨亚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百年一遇的公共健康危机,引发了实体经济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将会对中国和世界经济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首先,面对这种突发的高强度外部冲击,我国各产业都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其中尤以交通、旅游、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受到的冲击最甚。

其次,在工业制造业方面,由于员工、库存、物流与供应链受疫情影响,导致复工复产普遍延期,达产率不高,特别是已经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技术价值链的中国沿海出口加工企业,大多陷入订单萎缩、需求不足的困境。

随着疫情蔓延到全球众多国家,欧美等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主要经济体,社会与商业活动普遍暂停,现金流出现断裂,引发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大幅动荡。

面对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该如何保持财务健康,应对疫情冲击?中国企业家此刻应该具备怎样的战略思维?在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的当下,中国该如何巩固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所供职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下称国家电投)在疫情期间的应对举措为例,谈一谈个人看法。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应对

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始终和经济社会的繁荣程度息息相关。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企业大面积停工,工业生产受到巨大冲击。国家电投作为一家以发电为主业的大型央企集团,不可避免受到疫情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电力市场需求下降,导致发电企业发电量大幅下降。我国在2019年全国电力市场发电装机约20亿千瓦,年用电量约7.2万亿千瓦时,是全球最大的电力生产与消费大国。其中工业用户电量占比68%,服务与第三产业电量占比20%,居民生活用电6%。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发电量同比下降8.5%,五大发电集团同比下降9.5%。尽管国家电投2019年装机容量增长1200万千瓦,但发电量同比仍然下降6.7%,3月份电量下滑的幅度虽有所减缓,但同比依然下降5%。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外贸出口核心加工区,浙江第一季度用电量下降13.7%,江苏下降13.4%,上海下降11.5%,广东下降11.6%。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一个季度(连续三个月)发电量同比负增长的情况。未来,发电量的增长仍取决于工业用电负荷的复工达产率,取决于疫情在全球其他地区的蔓延势头能否得到控制,取决于中国外向型的制造业是否有订单。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可能延续到第二、第三甚至第四季度。

二是疫情期间,虽然国家电投重点在建项目因克服困难工期没有受到影响,但是部分新能源投产项目仍然由于设备到货、运输和民工返场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工期延期。基于此现状,国内发电企业也在向国家能源局呼吁,要求考虑疫情的冲击,适当延长“保电价”项目的投产工期。

为了应对疫情所带来的冲击,国家电投在疫情期间及时成立“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领导小组”,积极支持湖北武汉等地疫情防控工作,保障湖北區域的电站满负荷发电,同时组织捐款,采购大量医疗保障物资,关爱一线员工和家属,并及时研究部署复工复产。同时,为解决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司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国家电投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是确保市场融资渠道畅通,加强营运现金流管理,保障流动性安全。在此过程中,国家电投财务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计财部及时调整融资策略,启动债务优化计划,全面落实LPR贷款利率执行到位,抓住市场利率走低的有利窗口加大市场发债融资力度,通过集团统筹融资替换部分二级子企业高成本债务。同时,国家电投格外关注供应链安全,通过产业链融资平台——融和E链,帮助产业链上下游的设备供应商和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以在特殊时期共渡难关。

二是千方百计增发电量,增加收入。特别是具有优先发电权的风电、太阳能、水电站,加强运营维护和水库梯级调度,不弃水、少弃风、少弃光,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出力。对于固定成本占比高、经营杠杆高的新能源业务,边际产出的增加对边际盈利的贡献最大。

三是加强成本控制,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其一,重点关注大宗商品市场波动态势,加强煤炭、天然气等燃料采购成本控制;其二,抓住市场有利窗口,降低财务融资成本,优化债务久期结构;其三,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努力降低运营管理成本。

四是“危中寻机”,寻找新的市场发展机会。重点关注以技术创新为特点的“新基建”战略,特别是电力系统“特高压”通道带来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机会;关注数字经济转型条件下的高端用能客户的需求,比如5G网络、数据中心;积极研究布局综合智慧能源业务、“电能替代”业务的发展,重点在交通领域的电动汽车、电动卡车,建筑耗能与清洁供暖等。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企业转型路径

客观来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在全球蔓延和演化,对我国和全球经济增长已经产生并且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与物流供应带来严重的不确定性,其对经济的影响如同海啸冲击,从实体企业到资本市场,从资本市场到油气能源市场,再到大宗商品市场,冲击波一浪接一浪。

对能源电力行业而言,随着产业链调整、商业模式改变、新技术的运用以及政府政策变化,行业势必会发生变革。在此背景下,企业需要根据市场、政策和宏观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一定条件下倒逼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改革。就国家电投而言,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倒逼调整优化资产债务结构,包括:债务结构优化,抓住流动性宽松的有利窗口,拉长债务久期,降低融资成本;股权结构优化,即根据市场变化择机增持优质企业股权,寻找资产整合机会,处置不良无效资产;资产结构优化,加快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加快在重点区域的布局发展。

二是倒逼调整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对企业而言,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考,企业组织结构应该向更加柔性、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客户的方向变革。同时,企业要更多利用线上服务、视频系统、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培育产业服务平台,积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要。

三是倒逼降低单位电量成本。一方面,“十二五”末期以来,电力市场长期供大于求,发电装机容量过剩,利用小时与上网电价“双降”的压力巨大;另一方面,虽然清洁能源转型发展的方向明确,但政策环境变化大,国家财政困难,电力用户要求降低电价,陆上风电、光伏电站平价上网、竞价上网时代已经到来,拖欠新能源补贴的局面短期还难以改变。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市场已经倒逼发电企业与行业对标,降低单位电量成本,也就是寿命周期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 ,只有平准化度电成本低于市场上网电价,企业才有盈利空间。同时,企业需要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运营效率。在未来,具备“成本领先”优势的企业才能赢得未来的市场。

四是倒逼企业加快财务系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经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国家电投充分认识到了企业财务信息系统、财务共享中心智能化会计核算的重要性。一个明顯的例子是,在国家电投集团,凡是财务共享、信息化、数据化领先的子企业年报审计效率越高,信息披露越及时可靠,业绩考核与管理决策就越及时有效。

五是倒逼加快“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通常而言,国有企业的管理短板在于机制不活,激励不足。为了有效对冲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国家电投及时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快了市场化改革步伐,通过“点激励”“双对标,双激励”等措施,跑赢自己,跑赢同行,提升存量资产效益,按照目标不变、积极作为、抓住政策、及时有效的原则,努力实现2020年各项生产经营目标。

在疫情之下,企业需要审时度势,并不断转型发展。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在宏观经济低速增长的环境下,在新能源补贴退坡、平价上网、竞价上网的条件下,“倒逼”企业的成本控制与转型发展,扩展新的市场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国家电投将从传统发电企业向清洁能源供应商、先进能源技术开发商、能源生态系统集成商转型,以实现集团发展的“2035一流战略”。

第一,国家电投将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革命方向,加快向清洁能源企业转型发展,做清洁能源供应商。国家电投水电、风电、光伏、核电等清洁能源装机占比50.6%, 是国内五大发电企业之中清洁能源装机率先超过50%的企业,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2000万千瓦,全球第一。按照国家能源政策与产业规划,国家电投将进一步加快内蒙古、青海、川西地区的风电和太阳能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与“特高压”输电网相配套,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加快东南沿海区域的海上风电开发,保障能源供给安全。

第二,坚持科技创新,加快三代核电、重型燃机、太阳能高效利用、氢能、储能等关键技术研发,做先进能源技术开发商。目前,国家电投承担三代核电与重型燃机的专项科研任务,核电AP1000已经有四台机组发电,“国和一号”(CAP1400)示范电站已经开始建设,重型燃机、氢燃料电池、水风光互补、综合储能技术的科技研发加快执行,先进能源技术开发将提升能源转换效率,提高安全保障系数,带给用户新的体验,形成新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坚持商业模式创新,加快综合智慧能源业务、电能替代业务、储能服务业务等新业态新模式试点,做能源生态系统集成商。目前,电能是最清洁、便利的能源形式,传统发电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推动“电能替代”业务发展。未来,国家电投将发挥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重点在交通用能、建筑用能、通信数字用能领域推广“电能替代”计划,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耗比重,减少对进口石油、天然气依赖程度,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的安全稳定;同时由单一发电企业向电、热、冷集成联供的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商转型,加快向服务最终客户转型,业务模式由传统的B to B向B to C转型,做能源生态系统集成商。

昔日,英雄好汉都是被“逼上梁山”。市场上经营的企业也是一样,此次疫情是危机,是大考,也是实战。笔者认为,作为大型企业的总会计师或者CFO,在此时不仅需要保持自己身体健康,还要保障所管理的企业财务健康,保障营运现金流稳定和融资渠道畅通,设备、材料、物流等供应链系统稳定安全,保持良好的市场资信,与资本市场投资人保持良好沟通,以提高抵御外部环境变化与市场波动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来自日常的“修身”,而不是应急措施。

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产业链重塑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深入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市场范围得到有效扩大。此次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将对全球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在如今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下,全球供应链是否会发生重组调整?中国又该如何巩固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对此问题,我们应该有清醒认识。美国近两年屡屡发起贸易争端和强制推行中美科技“脱钩”,对中国科技企业进行打压,再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对生产要素、产品和人员自由流动的短期限制等因素,必然会引发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进行重新思考,全球供应链重塑似乎不可避免。据统计,在《财富》1000强企业中,目前有163家企业在中国拥有直接业务关系的一级供应商,938家企业使用中国企业作为二级供应商。与此同时,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和川渝经济区等核心经济区的重要产业都以外向出口型为主,引进核心部件与关键技术,出口加工制成品或半成品原料,这种相互的依存度受到挑战并正在发生变化。面对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压力,我国需要仔细评估未来变化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笔者认为,全球贸易与投资的本质主要源于比较优势。我国具有数量庞大、高效率的劳动力,并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十分完备的、成熟的产业集群,产业分工高度协作、产业门类齐全。基于这些因素所构成的低成本优势,在短期之内不会改变,其他国家亦很难替代。我国有14亿人口,有正在逐渐庞大、消费能力强的中产阶级,通常而言,当一个人口小国的技术发明需要产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时,由于新技术产品研发成本较高而初始投入市场价格较高,消费人口规模有限,往往使其陷入“价格高—市场规模小—不能规模化—价格高—市场不能扩大”的恶性循环之中,很难达到盈亏平衡点。相比之下,中国所具有的市场规模优势对国外企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笔者认为,在全球产业链布局过程中,要想巩固我国在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就要做牢做实我国的比较优势,如上文所提及的低成本优势、市场规模优势等。此外,我国制造业目前具有很大的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的潜力。在未来,我们要加强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持续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品质,推动我国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高质量模式转变。

对微观企业个体而言,在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过程中,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无疑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目前,中国经济已经从两位数高速增长下降至6%—8%中速增长,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预期进一步降低至2%—4%低速增长。新冠肺炎疫情的强烈外部冲击,从供应端到需求端都将受到重大影响,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以往,中国企业家长期习惯于收入线性增长与市场扩张的环境,在收入下降、市场需求下降、技术快速进步的环境下,企业需要转变以往的线性思维,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提高运营效率,实现精益管理,重视数字资产的价值。同时,要具备互联网时代的战略思维,在开放市场同台竞技时,需要遵守规则,从而赢得对手信任,融入全球化的升级时代。对中国而言,在此过程中,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不动摇,坚持转型发展、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不动摇,将显得十分重要。

猜你喜欢
能源肺炎新冠
来势汹汹的肺炎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自白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My Heroes
看,这个肺炎最大“祸因”
丰富的能源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