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学业质量水平”在二轮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29 14:43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1期
关键词:史料时空高三

安徽

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学生已经完成了对构成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基本史实的梳理和通史体系的重构。因此,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不能再简单重复教材中的历史事实,基本史实固然重要,但其只是高考命题的载体,学科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价值才是历史高考命题的真核。因此,寻找高考历史命题的核心靶点,是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高效的关键。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所呈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之“教—学—评”一致性要求可知,学业质量水平的第4 层级便是高考命题的核心依据和目标,应为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核心靶点。

依据这一核心靶点,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应以中时段或较长时段为复习单位,或至少以单元为复习单位,引导学生构建立体性的认知。笔者以中国古代史二轮复习为例,分析如何养成学生运用核心靶点分析问题的习惯。

一、唯物史观

历史的思维是建立在历史事实演变基础上的实践抽象。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核心之一是把历史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这需要在历史哲学上有一个基本的视角和方向,即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高考历史命题所依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是高考历史命题情境创新、史实选择、形式呈现、多角度分析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学业质量水平4 的要求可分解为6 个向度: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③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④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⑥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必须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围绕六个向度展开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唯物史观的内涵与外延,并自觉运用其指导自己的历史学习。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二第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的二轮复习时,要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理论分析、比较原始农业、早期农业、封建农业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可用生产力理论统领一轮复习所掌握的碎片化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系统性、立体性复现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具体生产场景。在这一历史场阈的理解中,引导学生掌握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的不同,厘清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间社会形态的更替,总结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出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即第2 课和第3 课,使学生在二轮复习中高屋建瓴地理解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及其特点。在前三课的基础上,复习第4 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时,教师应运用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如何分配、人与人的地位关系)理论指引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以生产关系为主体的一系列社会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如西周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为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及一系列国家机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意识形态及一系列国家机器。统治阶级为维护并促进自身经济基础的发展,常常利用国家政权采取一系列调整生产关系、维护经济基础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如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

由此可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形成了经济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即经济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了社会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即社会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统治阶级思想意识构成了意识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原有社会系统中会孕育出新的生产关系,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最终进入新的社会形态。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每个历史阶段都应运用唯物史观加以理解、认知和构建复习系统。

二、时空观念

时空是历史的经纬,是搭建起历史系统的筋骨,时空观念素养的历史学业水平4 可分解为3 个向度:①将历史和现实问题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②选择恰当时空尺度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合理论述;③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

历史言必称时空,时空观念贯穿于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的始终,只有将上述时空观念的三个向度落实到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才能使学生养成持久的时空习惯,通过时空细节进行历史深度分析,学会在具体的历史叙述和阐释中选择不同的、适当的时空尺度以理解历史事物。

例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教师可通过“百家争鸣”发生的具体时期和儒家思想形成的具体空间,引导学生分析“百家争鸣”的作用和儒学成为显学的原因。

春秋前期,虽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但整个社会基本遵循礼乐行事,诸侯在诸侯国内也基本遵循周代的礼乐规范,只是诸侯国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开始松动,且春秋争霸本身仍然体现了三代时期方国盟主的礼乐习惯。直到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现象才越来越多,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时还不存在学派争鸣现象,因此,“百家争鸣”主要发生在战国时期,新旧矛盾尖锐、学派增多,“百家争鸣”顺应了“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的时代需要。

儒学成为显学是因为孔子主张的“仁”“礼”“德”思想一直盛行于黄河流域,经过周文王和周公整理、推崇,早已成为中原人民的主流思想。在春秋末年,逐渐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对这些人们早已接受的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进行总结、发展,形成以当时知识分子主要特征“儒”命名的学派,因易于被人们所接受而成为显学。教材中的《汉墓画像砖中周公辅佐成王图》说明汉朝人民所尊崇的还是周公和周文王而非孔子。

同一历史事实在不同的时空范畴中解读将会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如五四运动,从1919 年的中国看,其只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中国民众不满而自发的民众游行示威事件;从整个中国近代史看,其是仁人志士探究救国救民道路长期实践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看,其是中华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是中华文化韧劲的体现。

三、史料实证

历史的精神是实证,实证精神是近代科学的重要标准。历史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史料实证是复现、认识历史的基本通道,任何历史理解、推理、想象、解释,归根到底都要建立在某种史料实证基础之上,否则便是历史虚无主义。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水平4 可分解为4 个向度:①比较、分析不同来源、观点的史料,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②评述历史时,能够对材料进行适当取舍;③在探究历史和现实的过程中,能恰当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④能符合规范地引用史料。

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教师应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证思维和史料辨伪能力,尽量选择有明确出处、能完整表达意义的史料,推进学生深度思考、深度复习。教师应使学生学会分析关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史料记载之间的差异性,坚持“孤证不立”原则;按照“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历史思维路径分析史料,一分史料说一分话,严禁主观臆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2 课第2 子目“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的“学思之窗”有如下思考题:

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问题: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从思考问题可以看出,这是想让学生根据史料认识到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答案实际上是断章取义。材料二为《史记》原文:

材料二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锺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重,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於咸阳宫。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根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一中的内容并非反映相权与皇权间的矛盾,而是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而对泄露其行踪的人的处罚行为。因此,二轮复习要完整准确地运用、甄别史料。

四、历史解释

任何历史学习都是一种历史解释,建立在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基础上的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旨趣所在。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水平4 可分解为2 个向度:①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②能够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历史解释的过程,是师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系统化再认识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和史料所提供的信息,在历史情境中体会、认识历史上某个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具体状态,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验证或推理以前学过的、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或结论是不是具有唯一性,可不可以有新的说法,进而多角度地阐释这段历史。

如复习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时,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历史解释,可得出结论: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如果依据中国国情,从革命的阶段性分析看,取得民族独立、民主富强的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实现,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帝制这一阶段性革命任务,有其成功的方面。同样,辛亥革命中的“南北议和”依据不同史料也可以有不同的历史解释,既可以得出孙中山具有民族资产阶级妥协性的结论,也可以得出孙中山不计个人得失而实现“速定共和”的结论。

高考历史试卷非常注重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水平考查,如每年的开放性试题,无论其形式怎样变化,其考查的核心宗旨都是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五、家国情怀

历史学习和研究的终极拷问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即要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水平4 可分解为3 个向度:①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和世界历史发展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②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③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家国情怀主要是指对家乡、祖国、民族的深厚情愫,还包括历史学习中应有的人文追求,如对世界、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思考和看法,还应含有世界精神。家国情怀素养是近几年高考命题一直遵守的宗旨和方向,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受到熏陶并主动思考,可以采取分时段、抓主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体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家国情怀。

如复习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应围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将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这一家国情怀根植学生心底;又如复习古希腊、罗马时,应围绕城邦文明和罗马法律展开,引导学生体会古希腊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古罗马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制精神。近两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命制全面体现了“立德树人”和家国情怀,如:

例.(2019·全国卷Ⅰ·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C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本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社会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盛唐时期推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阳刚与力量的社会文化,这是盛唐气象的反映。历史上伟大时代必有伟大文化,伟大文化也必然会造就伟大时代,教师应通过试题讲解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自然生成家国情怀。

总之,高三二轮复习应瞄准历史高考靶点,在夯实一轮复习通史体系的基础上,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寻找符合高考历史命题方向的历史横切面和纵切面上的节点,运用历史学业质量水平对此进行深度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高考实战能力。

猜你喜欢
史料时空高三
跨越时空的相遇
高三一轮复习检测题(选修3—1、3—2)A卷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镜中的时空穿梭
史料二则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高三·共鸣篇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