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水画写生浅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020-12-29 07:28杨天琪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心源山水画古人

杨天琪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300141)

一、古人的“写生”

说起古人的写生,可能不存现代意义上的写生。历史上很多诗人因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而隐居山林,然后将自己的不平,寂寥之情寄托于山水。如李白受挫而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贬官而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古人在人生低谷的时侯无不寄情于山水,利用大自然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达到最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目的。他们的写生可能是因为在客观方面而被迫“写生”。但是还有一些人是真正的想写生,如元四家中的黄公望,因为他喜画山水画,喜游山水,所有才有了著名的传世作品《富春山居图》。古代的人为何如此钟爱写生,古代的交通很不发达,住宿也没这么方便,他们为什么还要如此麻烦的写生呢?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其说他是画外在的形象,倒不如说他画的是内在心灵;不是追求那种抽象的理念,而是安藉他的内心。

唐代理论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他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谈到的,“师造化”不单单是简单模仿自然,必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反之,“得心源”也不是凭空而得,一味以意为之,而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二者协调才会产生好的作品。画家们可能只是因为真正的喜欢山水,寄情山水,从游山水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受宣泄出来,表达出来,所以才无惧得失,这更是活出了古人的一种超然,一种洒脱。师法造化就是师法那种自然而然的精神。通过古人们绘画的风格特征引发现代人对先辈技术和艺术上的传承。“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1],古人的心境跟今天的我们不同,人们被社会的动荡,被社会的这种浮躁,迷乱感染的太多,忘却了古人游山水,画山水画时的初心了,所以今人又何不寄情于山水呢?在城市中一天的忙碌之后,便应该在自然中走走,暂时脱离世俗喧闹的困扰,让心灵平和,得到安抚与升华,更加注重与自己内心的交流。

二、现代人的写生

写生这件事始终是20 世纪中国画教育的一大问题。各类美术学校和改革家大都提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自然之景中,对景写生。在美院,大多还是坚持着师徒传授,从临摹入手,再师法造化的方法,但具体情况与结果各有不同,有的学生是“学进去”了出不来。用政治上辩证法看待传统的东西,好的就吸取,不好的就摒弃,不能一味的临摹古人,写生是中国画创作必需的手段,也必须要创新。现在的条件越来越好、工具越来越好,但貌似写生出现了问题。其实,目前写生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都是西方的意义,与中国传统绘画没有太大关系,仅仅停留在收集素材与充实画面的范畴。当然也不是照搬自然山水,而是以自己的性情、思想来调动山水,尽情挥洒才思。

说到山水画教育上有影响力的大师就不得不说陆俨少和黄宾虹两位大家了。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高超的绘画技艺,亦在人品,学识上如火纯青,他们清楚的认识到,临摹和写生,关系到中国画如何延续,如何创作,如何保持自己的形式语言特点等根本问题,因而在“外师造化”时能接纳万物,并按照自身的修养陶铸万物,使外“象”和内“意”碰撞,萌发出创作的冲动,于是进入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孕育意象的阶段。黄宾虹坚持的“临摹”师造化的路线和方法,已经由他的艺术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在山水画上,尊重传统、崇尚传统、敬畏传统,都一直给我们现代人艺术的启示,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修养,就会对什么样的事物感兴趣。“外师造化”诚然是孕育意象的基本条件,而“中得心源”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陆俨少在年轻的时候在当时国画界中,算比较多跑的人。一个山水画家,必须深入名山大川,观察大自然之精神面貌,扩展视野,增强感受,提高意境,丰富技巧。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不可缺一。我们的写生应该起于并止于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而非仅仅是浅层次的视觉体验。所谓“中得心源”,是指艺术家自身具有一定的人品、学识、审美、技艺等方面的修养和水平,如若人品、学识修养达不到,一味讲求技法,也只是一个画匠,所以理论和实践两架马车齐驱才会更好地进行创作。

三、自身在创作过程中对写生的感悟

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有言:“没有感情就没有作画的意愿,没有感情怎么能动笔?”由此可见情感在绘画中的重要性。我们师法造化,直探本源,不是出于玄虚的必要,而是出于内在心灵的安顿。在写生时,人和世界形成一种共在关系,是人所创造的一个生命事件,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事件。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也是发现世界意义的过程,就是明朗万物的过程。

(一)校内创作

现在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以临摹为主,因此到户外写生时一时间没有办法简感悟到自然,没有人文主义,大家都是一味的在画,画的什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情感就像审美的风帆,没有情感的推动,审美难以深入。有的时候在想,随着社会的变化,现代人除了跟古代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同,连初心也变了!中国山水画原本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诗、词、歌、赋意境的启发, 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指向, 形成了一定的审美理想。中国山水画初始就以一种形而上的审美心态直指人们灵魂深处的渴求。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有人文素养,文史哲的素养和修为,而作为美院人在这方面是欠缺的。因此需要通过写生来探寻、体会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亦通过“天地之气涵养自身,依据四时之景充实自己的情感,并在山石、水流的自然元素中悟出了道的真谛,集自然之所成”[2]。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提炼表现出自然之景,也可以用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分析中国画, 进而从根本上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从而更好地把握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二)校外写生

对于古往今来备受崇尚的山水画来说,写生不仅是艺术学者们一生探索的课题,更是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现代人用自己在学校内学习的知识来判断这个世界,得到了关于这个世界的影像和美的把握,这样的把握是远远不够的,临摹古画既是我们认识山水画的一种手段,又使我们和自然形成一道隔膜。在自然山水、生活中体悟大美自然变化的真理,以情感的笔墨记录下自然的万千规律。山水画在写生创作时就像空山一样,宕去知识的束缚,情感的缠绕,去除欲望的一种裹挟,恢复到一种自由的状态。在这自由的状态中,云在飘,山自青,水自流,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所以写生就是“中得心源”,且一定要有取有舍,不能照搬照抄要突破似、像的表象,来追求内在的真实,去追求内心的本源。现在人们写生画出来的作品越来越僵化,模式化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

有的时候想,古人,前人,名人的话和理论就一定是对的么?是不是不要一味地“听话”,偶尔也要尝试做一个“坏孩子”,例如石涛,是中国画史上的一位天才,他的画风独树一帜,不拘一格,奇特脱俗,为中国画的发展开创了一派新的意境。

图1 石涛《江南烟雨》

通过自己的艺术思想,进行艺术加工,在诠释自然山水物象时更注重深知其理,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心境,画出的作品也就不同”。每个阶段、每个风景,不同的心情、天气都会影响作画时的感受,而写生出的作品也会把外界的的物象摒弃而取其真。绘画艺术要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主张,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去表达自己眼中的事物,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些感悟在宣纸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做到画中有我,我中有画,画外有话,灵心自悟。用感情的笔墨把自己对自然景象的感想发挥到极致,澄怀忘虑、物我冥会,这是学艺术的人所应该做的事。

而作为美院人,肩上扛起了未来中国美术发展方向的大旗,更应该提升人文素养,文史哲的素养和修为,所以学习传统的精华和写生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

四、结语

绘画不是简单描绘事物,而是体现造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讲的不是主客观结合的东西,它作为中国艺术的纲领,美学里极其重要的思想理论。在写生过程中画的就是自己的想法和心境,把想法和性格融入自己的绘画中才是最真实的,中国艺术中的“造化”可能讲的是创造的动能,是人内在性情的超越,是与天地相融合的精神,是人在天地中间怎样发掘创造力的一种思想,用澄明的心灵映照万物,体味山水,体验这个世界,可能这就是艺术吧。

猜你喜欢
心源山水画古人
凤凰览德辉,造化得心源——巨德辉的水彩画探析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好玩的古人
北京山水心源景观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圣山系-心源》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