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实验技术人员多层次、多元型培养体系的探索新

2020-12-29 11:58赵新生聂新明韦露
高教学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技术人员实验室实验教学

赵新生 聂新明 韦露

摘  要:实验技术队伍承担着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室管理等多重任务,是高水平科研工作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2.0时代、“以本为本”教育理念及“双一流”建设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高标准与新要求。加快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提升青年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对高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青年实验技术人员的现状,提出了多层次、多元型的青年实验技术队伍的培养策略,以期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爱岗敬业、富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实验技术队伍,提高高校在工程实践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青年实验技术人员;多层次;多元型;教育信息化2.0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7-0005-04

Abstract: The team oflab staff play important role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laboratory management and so 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2.0 and student-oriented higher education, the lab staff would face more challenges. To build up high-level team of lab technicia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erimental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young lab technicians was reviewed and multi-network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to cultivate the lab staff with high comprehensive quality, stro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dedication to work.

Keywords: young lab technician; multi-network cultivation strategies;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2.0

一、概述

為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全新的2.0 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并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构筑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及全新教育生态。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理念,强调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要坚持以本为本,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实验技术队伍作为高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室管理等多重任务,是高水平科研工作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融合、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来临、“以本为本”的教育回归及“双一流”建设给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和新挑战,也对实验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标准与高要求。

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大批海外的高端人才、青年实验技术人员加入高校,成为高校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与创新驱动的源泉。在这批优秀人才中,80、90 后的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不断攀升,他们的教育程度和信息化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科研业务能力强、思维活跃、 富有创新激情,成为教学与科研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但是这批青年实验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刚起步,缺少教学实践经验,教学理论水平偏低,参与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少,这些因素制约了青年实验技术人员的自身发展和学校实验教学质量。

高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质量的教育对高等院校实验教学、实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新的要求。因此,加快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尤其是青年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对高校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高青年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学科布局完善、教学与科研实力雄厚的实验技术队伍,依然是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实验技术队伍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一)教辅意识深,缺乏主观能动性

高校的实验技术人员主要集中于教学实验室、公共测试与加工平台及学科重点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与指导、仪器准备与维护、分析测试、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室安全防范等工作, 由于高校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工作性质,实验技术人员长期以来被定位为“教辅人员”,甚至存在“技术人员歧视”的不良现象,认为实验技术人员就应该从事重复单调、创新性低的工作。实验技术人员稍加培训即可上岗,无需具有高学历和太多的专业技术知识,以致降低了中国科研系统的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水平,高水平技术人员流失严重。而且,早期实验技术人员入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严格的准入标准。早期的离退休教工的子女、国企流转职工、引进人才家属通常被安置到教学实验室,这部分人员通常自身学历和教学理论水平偏低,“教辅”意识强,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业绩不突出,晋升难度大,慢慢被边缘化。实验技术人员依然固守传统,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的主动意识弱,不能与时俱进,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实验室高速发展的速度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需求,并且与高精尖的现代设备、现代的实验室发展理念及运行模式相脱节。新时期随着海外高端人才和优秀青年博士的大量引进,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的层次得到显著提高,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却相对滞后,直接导致科研系统的实验室效率低下,科研经费浪费严重,高精尖仪器研制能力缺乏。

(二)固守基础实验教学,缺乏科研创新与融入

高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科研活动是高校的知识和技术创新源泉,科研能力是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力量。长期以来,实验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固定的基础实验或简单的辅助性、服务性工作,没有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在实验教学方法、自制实验教学用具和创新仪器方面鲜有作为。实验人员也不能主动变革实验技术和方法,把前沿领域的研究理论转化为新实验项目,为创新实验教学和传授前沿科学知识做出新贡献。新时期高校的软硬件显著增强,添置了大批高精尖的现代化设备,构建了大型的仪器共享平台,引进了许多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和团队,学科融合成为趋势。但实验技术人员现代化的实验室组织和管理能力较差,对实验室的科研和技术力量缺乏可持续的支撑作用,技术的积累和沉淀薄弱。

(三)科研项目资助少,缺乏素质提升的平台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我国科研经费和高校业务建设经费持续稳定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获得国家科研经费资助,但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及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涉及实验室相关方面的经费投入和资助项目则非常少。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有实验室管理专项课题,一些省份和高校也设立了实验室管理专项课题,但经费资助额度普遍偏小,资助周期短,覆盖范围狭窄。通常根据学校级别及优秀程度来确定资助力度和项目数量,而且大多数资源都集中于发达省份和重点高校、名校,欠发达地区和地方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获得资助的难度大、几率低。因此,高校实验室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依然缺乏前瞻性、战略性的政策引导与支撑,致使实验技术人员不能围绕实验技术理论和方法、实验室管理理念、实验设备研制、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工作。

三、多层次、多元型培训体系构建

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得到国家的重视。早在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指出“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实验技术人员作为高校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年实验技术人员专业培训,促进业务素质的提升更是一项“朝阳”工程。新时期实验教学能力的构成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并呈现出立体多维的特点,需要搭建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多元型的青年实验人员的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才能有效促进高校青年实验人员的专业发展。

图1 多层次、多元型的青年实验人员的培养体系

(一)加强青年实验人员岗前培训实效性,培育工匠精神

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是大学教师职业发展重要环节,有利地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当前岗前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让新任教师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强化师德师风。考核合格,新任教师就可以获得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证书。这只是宏观层面的理论培训,内容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不能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能力。高校应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并制定适合学校自身现状的培养方案,拓展培训渠道,在加强师德培养的同时,青年实验人员能在实验教学与指导、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安全防范、分析测试、仪器设备操作与维护等方面切实得到提升。推行教学能力提升“1+1”计划,建立青年教师的职业导师制度,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实验技术人员为青年教师上示范课,让新教师感受实验教学的魅力、享受教书育人的愉悦,根据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在教学理念、方法、技能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能够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学能力提升,也能够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为我国培养一批科研设备的基础运营人才和实验保障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富有工匠精神的科研服务队伍。

(二)构建实验人员培训和专业学习共同体

在“一流”本科教育和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质量的教育对实验教学、实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新的要求,需要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与之相适应,这要求高校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再培训体系,搭建培训平台,完善培养机制,完成实验技术人员系统的培养和再培训。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建设网络电子培训资源,可以通过微视频、在线开放课程中心云平台和中国大学慕课网的精品课程,了解实验教学的整个环节和现有仪器的操作方法。通过移动终端上的APP,学习通(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专业平台)、微课堂、雨课堂等加入实验教学的在线学习,从而形成学、教、辅立体化在线信息化教学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实验室智能化管理平台,实验人员能够在手机端进行实验室管理、题库管理、课室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和预习管理、设备维修等,利于实验室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和提升实验人员的现代信息化能力。在课内和课外同时开展面向多个相关专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学习和实验条件,让学生可以不受系别、专业、空间的限制,发挥自身的专长和优势。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科学实践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立实验室创新基金,鼓励实验人员积极参与科研

当前,面向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专项等资金资助力度持续上升,资助范围不断扩大,但涉及科研院所与高校实验室中实验技术人员专项课题和经费支持却非常少。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有实验室管理专项课题,一些省份和高校内部也设立了实验室管理专项课题,但总体上的经费资助额度偏小,资助周期短,覆盖面窄,研究主题单一,创新性不足。急需倡议国家、地方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及高校开设实验室创新科技计划和专题,增加经费扶持力度,围绕实验技术人员服务科学研究的一些共性和关键问题,开展高等教育实验室改革与发展中的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为实验室发展提供新途径、新思路。支持实验室人员进行实验新技术、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注重实验仪器设备研制、改造和功能开发;探索实验室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运行新机制与新模式、以及实验室安全与事故防范的技术与方法。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推动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向实验技术和实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开发创新性与实践性强的实验教学项目,拓宽学生的视野。

科研是高校的创新源泉,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要实践活动。青年实验技术人员应立足自身岗位,充分发挥岗位优势积极参与或加入相关科研创新团队,寻找适合自身的条件的科研方向和课题,探索前沿知识,参与重大仪器设备的研制活动。积极参与各个层次课题申报,努力撰写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论文,实时了解科研最新动态,学习并掌握最新科研方法,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协同促进。鼓励青年紧跟科技前沿,通过自己动手,对实验技术、实验方法、实验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开发,把科学前沿的理论和成果转变为实验项目和产业转化项目,注入实验教学的时代性与先进性、前瞻性。熟悉本学科领域国内外学术和技术动态,能为本单位提供学术和技术指导,提出实验室建设方向和规划。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参与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安全运行、维修保养与管理、教育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专业培训。加强国内外院校以及仪器厂家之间的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学习,引入先进的技术与经验,更新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增强实验室的活力和驱动力。创建良好的实验人员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汇聚理论授课教师、实验教学人员、学生、厂家技术员等,形成独立、自由、平等、民主、创新的氛围,使群体成员通过交流得到启示和触动,获取新动能,促进实验人员在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逐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

(四)发挥实验室主任和创新团队引领作用

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实验室,人才和团队是重点,而具有领军作用的实验室主任又是重中之重。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各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谋划者、领导者,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高原引领的远见卓识,能够把握国内外实验技术发展的趋势,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和高效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这样利于增强整个实验技术队伍的稳定性与凝聚力。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设立实验人员类的"人才引进项目",引进海外名校和知名实验室中优秀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吸引和鼓励高学历、创新能力强的青年教师融入实验技术队伍,对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员结构优化,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建设网上虚拟实验教学平台

“互联网+”与教育行业的融合将会为教育行业带来新的曙光。目前高校实验资源主要还是以现场实验为主,实验资源利用率低,实验维护成本高,实验更新换代难以和技术发展有效协同发展,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设计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验技术人员应秉持“互联网+实验室”理念,强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設,构建智慧、融合、开放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新模式。网上虚拟实验教学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实验教学中的选课、教学、虚拟实验操作、测试与实时答疑等教学环节在网上实现,为开放式实验教学服务。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校园网并通过中国教育网与互联网相联,但大多数校园网上的软件匮乏,用于实验实践教学与管理的实用软件很少,建立虚拟实验教学中心可以有力支持开放实验教学,而且也能充分利用了校园网的资源,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学生通过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实验技能,提高信息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六)提高实验室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围绕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议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实验技术人员坚持使用学习“互联网+治理”手段,搭建基于数据挖掘的“互联网+治理”平台,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实验室治理体系,创新实验室治理和管理方式方法,积极发挥实验人员治理主体的积极性,提高治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保障实验室高效、有序运行,助推科研系统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迭代升级,优化实验教学空间,营造线上线下浓厚教学氛围,确保线上线下教育制度和教育规训的一致性和严肃性,增强学生在网络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仪式感和沉浸感,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实验技术人员还需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甄别、提取、呈现能力, 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水平,科学选择实验教学课程,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实验教学的实效性,个性化教学的精准实施。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应急管理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应急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保障线上线下实验教育系统的稳定、可靠,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结束语

新时代中国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和“以本为本”高等教育及“双一流”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实验实践教学,更需要一支掌握现代实验技术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实验技术队伍作为支撑。青年实验人员作为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的主力军,加强青年实验人员专业培训,促进其业务素质的提升更是一项“朝阳”工程。通过强化岗前培训的实效性、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参与科研创新、创设实验室专项创新基金及人才项目、建设虚拟实验室、提高实验室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等策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多元网络型青年实验人员的培养体系,多途径地促进高校青年实验人员的专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的高校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高红梅,刘义全,李印川.“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实验队伍建设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6):251-255.

[2]金仁东,柯红岩,顾聪.“双一流”视角下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6):1-4.

[3]陆文宣,洪珂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特色大学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5):274-277.

[4]吴遵义,田迪英,谢湖均,等.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室科学,2018,21(3):169-171.

猜你喜欢
技术人员实验室实验教学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浅议某集团公司技术人才流失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煤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