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追求与“美政”之美
——一个美学问题的前瞻性探赜

2020-12-30 00:31郭齐勇彭富春黄柏权
关键词:美学美的生活

郭齐勇 彭富春 黄柏权

主持人:2012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P3)2018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2](P4)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寄托着深厚的美学蕴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凝聚着党的初心和使命。

为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为了激发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由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武汉市中华文化学院、民革武汉市委会、武汉广播电视台、武汉图书馆、武汉海外联谊会、武汉欧美同学会、武汉大学港澳台办公室和台湾研究所等单位部门联合举办了这场“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美学”高端对话。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以文化的方式、从美学的角度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一、“美”的本质和意义

主持人:今天,我们为了“美”这个共同的追求而来,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美”的本质和意义究竟在哪?什么样的事物能够引发我们的“美感”?那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又如何给周边的人、给我们这个社会、给我们这个时代增加“美感”呢?我们首先有请彭富春教授为大家做“美学”导引。

彭富春:关于这个“美”,我想这是最激动人心、也是最令人陶醉的一个词。那么什么叫“美的本质”和“美的本性”呢?我用两句话来回答:一是,“美”是存在的完满世界[3](P47);二是,“美”是人生活追求的最高目标[4](P108)。

关于第一句话,我们说“美”是存在的完满世界,这个存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存在,世界存在。存在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但是,当我们和这个世界达到它“最完美的、最完满的”本性的时候,就是到了一个美的境界、一个美的层次。这是从世界、从“存在”的角度来讲。另外,从人自身来讲。我们说“美”是生活的最高目标,是因为我们活在世界上有自己基本的本能的需要,有物质的需要,有精神的需要,但是,当我们生活达到它的顶端的时候,就是一种“美”的境界。所以从日常生活中的角度来说,我们不仅要吃饱饭,而且要吃得美,也就是说追求美味;我们穿衣服,不仅要遮蔽自己、获得温暖,也要穿得漂亮,穿得美;这些都是最外在的东西,最根本的当然还有我们灵魂的美,我们整个生活的美。所以说,“美”的本性,就是世界的完满和完满世界以及人的生活的最高目标。

关于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事物能够吸引我们,什么样的事物使我们感到它是美的。我想,美的事物可以从外在到内在,一步一步地对它进行推引。一个美的事物,它外在一定是很漂亮的,比如说,美好动人的音乐、多彩的色彩、非常变化多端同时又合乎规律的事情。这些外在的东西首先能够吸引人,但这只是比较低级的一方面,是外在美,重要的是我们追求它的内在美,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灵魂是美的、精神是美的、为人处世是美的,所以,美好的东西一定是由外到内一直到最后,就是“美自身”。这个“美自身”,它是真理,是“道”。中国古代讲“大美”,是指天地,天地自身的美;西方的美,是上帝自身的美。当然,对现代人来说,有一种超越个人的世界本身的美。在这种美中,个人完全陶醉其中,把自己完全消融到美的陶醉之中。所以,这就是“美”是怎么样吸引我们的。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也关系到每个人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言行怎么美。言行怎么美是需要每个人不断学习、不断陶冶自己的。当然,每个人首先要注重自己的形体,身体的训练、仪表的训练、穿着打扮的训练都是很重要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有一个更能体现自己的人的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灵魂和我们的行为。这个行为很简单,一个是我们自己的活动,更多的是关于跟他人的交往,在不断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显示自己美好的道德、情操、心灵。这些东西需要作为一个目标,但它实现的整个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通过美的熏陶,通过“美育”。“美育”除了音乐、绘画、文学艺术作品之外,还有现实的美好人物、美好事物的榜样对人们的指引。一直以来我对“美”是这么一个想法,我们一般讲的美都是艺术上的美,比如音乐学院讲的“美”,美术学院讲的“美”,但我主张的美是一种“大美”,我主张的美学是一种“大美学”,也就说,这种美、这种美学并不只是艺术殿堂里的世界,也不只是哲学家美学家的事情,而是和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息息相关的事情。说到最后,“美”是生活的最高目标,希望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美学思想形成的轨迹

主持人:美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最高的目标。所谓的审美品位,就是理论上的一个审美的标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审美标准有着怎样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能不能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去寻找美学思想形成的轨迹?

郭齐勇:关于美的标准啊,各个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赵飞燕、杨贵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人。但是赵飞燕要是到隋唐时代,人们不以为美;杨贵妃如果是在秦汉时期,人们也不以为美。就人体美而言,汉代以纤弱骨感为美,唐代以壮实肥硕为美。所以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定义,或者如彭教授刚才讲的,对“美的体验”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不同的审美标准。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的审美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当然,刚才彭教授讲了,关于什么是美?还是有人类的一些共识性的东西的。比如说孔子,孔子怎么定义美?孔子品评诗歌、古代的诗经:“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5](P36)就是说,美和善都是价值,它要连在一起来讲。比如朱光潜先生说,“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这就是“美善相乐”。“美善相乐”不是孔夫子讲的,而是荀子讲的,可见,真善美,特别是美与善是联系得很紧密的。我们要仔细体会孔子讲的尽善尽美。儒家美学把这善、把仁德仁爱、把仁者与天联系了起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P195),这就是彭教授刚才讲到的,人格美、心灵美、爱、大美。大美学其实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主流思想家一致认可的。儒家的美学观还有一个看法就是综合美、和谐美,综合之谓美,和谐之谓美。我们考察什么事物是美的,即“美的标准”,主要是看它是否具有多样统一的综合性、和而不同的和谐性。我们北京城的中心区,现在还保留着明清两代都城的结构布局,它基本上是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平衡、错落有致的城市的美,对称的美,综合平衡的美。我们很多的绘画、诗歌也蕴含着这样一种美。因此,综合美、和谐美是儒家美学的一个标准。道家就不一样了,道家讲自然美,认为雕琢之后的东西不美,自然之谓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7](P650)我们言天地之美,就是说天地的美,自然的美。美在哪里?武汉东湖的美,三峡的美,武当山的美,美在哪里?美在它的自然状况,美在它不饰雕琢、素朴、自然天成。这是道家美学观的一个核心观点——自然之谓美,不是人为的。另外,道家如庄子的美学观还有一个特点,即相对而言,儒家常强调美丑的划分、对立,但道家要超越这个对立。庄子认为美和丑是相对的,毛嫱美不美?美!西施美不美?美!人们常形容二人为“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庄子调侃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鱼啊,鸟啊,月啊,花啊,都跑了,不看你这个美,不欣赏你这个美。因为这是美女的美,是一定时空的人的看法。但换一个参考系、放开一个尺度就不一样了。动物看美女美不美?早就吓跑了,不以为美。所以,美是相对的,丑也是相对的,美丑是可以转换的。道家庄子的美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尺度和标准。儒家孟子讲“充实之谓美”,道家庄子讲“空灵之谓美”。充实,精力弥漫;空灵,羚羊挂角,这两者恰好是中国美学的两元。

佛家的美学很有意思。佛教的心灵讲“洁净”。楼宇烈先生说,如果儒家讲尊敬的“敬”,道家讲安静的“静”,那么佛教就讲干净的“净”。净洁之谓美,心灵净洁之谓美,超脱俗世,比道家更有超越性。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立是有条件的。其实美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最高的体验,是和谐的、精神境界的美。

三、从美学角度认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

主持人:如何以美学的角度来认识被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的“中国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开放。

黄柏权:习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从美学上来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明。第一个方面从“美政”来说。因为“美政”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繁荣,郭教授讲了“善”,“善政”也是一种美。《国语·楚语》上讲了一个故事,伍举和楚灵王到章华台去欣赏美的时候,楚灵王问伍举:“章华台美不美?”伍举说:“美要不干扰他人的生活,给老百姓以幸福的生活,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最美”,说明“善政”才是国家的大美。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来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提出了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强化法制建设,全面依法治国、从严治党,通过“美政”使国家得到了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都有显著增强,这是从“美政”来说。第二个方面从“和谐美”来说。刚才郭教授讲“和谐就是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团结、和谐的民生政策,比如在民族政策上进一步完善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政策,五十六个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面和睦相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从地区来说,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东部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进而促使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再从城乡来说,国家非常注重城乡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促使城市发展以后反哺农村。和谐发展带来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第三个方面从“生活本身就是美”来看。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生活就是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组统计数据说,从1978 年到2017 年,我国人均收入每年平均增长7.8%,从原来的几十元增加到现在的两万多元,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都穿着非常单一的服装,现在大家穿的服装丰富多彩,家里有了电视机、移动电话;大部分家庭都有汽车,现在,城镇汽车的普及率大概是每100 户30 多辆,农村20 多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比如只要有广场就有大妈在跳广场舞,这种景象是以前没有的,所以生活是美的。另外,只要有假期,一家人就出去旅游,不但在国内游,还在世界各地旅游,说明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第四个方面从“自然也是美”来看。国家改革开放这40 年,在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写进了党的报告,写进了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五大战略之一。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护青山绿水,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自然环境更加美好。所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说,改革开放40 年来,在“美”的理念指导之下,通过“善政”,通过“和谐”发展,通过提高生活水平,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整个国家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主持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80 大寿的寿辰聚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8](P16)。这16 个字我们应该如何从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它呢?

郭齐勇:刚才彭教授和黄教授其实都已经讲到了,美在哪里呢?美在我们心里,美在哪里呢?美在现实之中。有时候我们往往不够自觉,没有觉识到现实的美、心灵的美。清代有一位女诗人叫郭六芳,她写过一首诗《舟还长沙》:“侬家家住雨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这位诗人原本不知道现实中自己家的美,忽然有一天从江上坐船去看,配上了珠帘,配上了夕照,觉得我的家就在画图之中啊。所以,我们该怎样理解美在现实中呢?各美其美,把自己的形体美、语言美、心灵美、性情美和人格美统统建立起来,并自觉地欣赏自己的美,这是比较和学习他者的前提。看自己,看自己所处的环境,看我们的现实,尽管有不如意的地方,但我们要觉识到,美就在我们身边,美就在我们的心灵中,美就在凡俗的、平凡的生活世界里。儒家有一部经典叫《中庸》,“中庸之道”的主要精神是“极高明而道中庸”[6](P36),最高明的境界在哪里?其实就在我们凡俗的生活中,关键是我们怎么体验。

主持人:“各美其美”是对个人来说的,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的完美,变得更加的美好,还可以通过自我修养来做到。那“美人之美”又该如何理解?怎么才能做到“美人之美”。

彭富春: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美人之美”就是对别人的美表示赞同,表示欣赏。为什么我有我的美,同时又能赞美别人的美呢?这是因为我能向他人敞开,他人也能向我敞开;我能够承认别人、接受别人、欣赏别人。这样,我与他人的关系就是相通的。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达到了一个美的境界。但我还认为,费老的这四句话还不是很究极。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世界上既具有个人之美、个性之美,还有共同的美。比如说,唐诗宋词,大家都觉得美;宋元山水画,大家都觉得美。另外,自然界的很多现象景观,比如太阳升起落下,长江、黄河、三峡、东湖,大家都觉得美,这是一种“共同的美”,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与“共同美”相对应的是我们具有共同的美感,不论男女老少,对这些共同美都会引起自己内心的共鸣,每个人的美感虽有差异,但也是共通的。所以我觉得,除了承认美和美感的个体性、差异性之外,还要承认它的共同性和同一性。在同一当中找到差异,在差异当中找到同一,这才是真正的美。

主持人: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黄柏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先生在1990 年80 岁生日与东京老朋友聚会上提出的。“美美与共”实际上就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多样,包容差异。对中国来说,五十六个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有各自的文化,要相互包容,因为我们是一体的,要承认一体。就世界来说,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价值理念,也需要相互包容,要承认差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成一致,最后实现人类共同的目标,实现天下大同。

观众1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种场合提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9](P11)“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在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提出“育新人、兴文化”的宣传思想工作使命;孔子也曾提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6](P156)。请郭教授帮助解读下,在当下,我们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服务新时代“以文化人”任务。

郭齐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说明主体——人的作用。在客观形势面前,张扬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可以推动客观大势的发展,是人弘大其道,而不是道弘大其人。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了对传统文化的“两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特别是习总书记讲的“以文化人”,怎么把它们联系起来看?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以文化人、文以载道”,我们怎样在现时代来加以分梳,加以细节的展开?我想至少应该有以下四点:第一点,我们还是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我们往往对自己古代的文化、对自己民族传统的宝藏不够了解。我们当然要拥抱世界文明,但我们首先要弄清自己的家底。儒释道、诸子百家、宋明理学,中国文化、地方文化、楚文化,都有很多很多的珍宝,这些我们都还没有来得及了解,深入地了解,还有一些书没有读,一些音乐没有听,还有一些绘画没有去品鉴。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去理解,要有文化的自觉,才能真正建立起文化的自信,这是我们“两创”的一个前提。第二点就是彭教授刚刚强调的对于他者的理解。我们要拥抱西方文明,拥抱世界文明,多学习别人。因为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各位的穿着、语言,我们现在武汉市的习俗,已经是不分彼此了,不分中西了,已经融合在一起了。我们要把西方的、印度的、阿拉伯的、日本的、外域文化的、他民族文化的一些优长的东西拿过来,要学习。鲁迅先生讲“拿来主义”,我们要消化吸收,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就是,我们还要创造性地综合[10](P26)。因为我们有自己的东西,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要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古代的东西,只能说明祖宗的高明,不能说明我们的高明。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古人,要求距离现在2500 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理解民权思想,不理解就不高明。这也不对。我们不能强加古人,厚诬古人。追求自由、人权是我们的责任,不是孔子、老子的责任。我们要理解外人、外国人的文化,理解外来文化的优长。第四点,也就是最后一方面,作为“两创”,作为“以文化人”来说,要建构社会主义新时期真正的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在心态上非常宽容、宽厚,而且非常有底气。同时,要有自己的新见,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世界文明的基础之上有自己的建设,要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见解,要超越古今中外。此外,我们前面讲到了美学问题。我们要有一种审美的条件,怎么样构成一种审美条件呢?刚才讲的,郭六芳的诗,想到我的家是很美啊,换一个尺度来看,珠帘啊,夕照啊,它变成一种隔,一种间隔。审美是需要有间隔的,需要有心灵的距离。因此,我们要积极建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还要有一种距离感、一种尺度或者是一种建构,如何把自我和他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建构,综合性创新,创造性发展。

观众2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5 月17 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11](P12)哲学或者说美学要关注现实问题、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不能忽视对“什么样的生活值得人过”,或者说“人应怎样过有价值的生活”等问题进行思考。那么请问:在学理层面上,“美好生活”的哲学或美学维度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实践层面上,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全面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方略、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切实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更好地保障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彭富春:你提到习总书记指出的,任何一种哲学社会科学跟它时代的关系,他讲的是对的,没有哪一个时代的哲学是不跟它同时代的现实相关的、是相脱节的、跟现实没有关系的。当然,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有差异,比如说跟法律、跟经济有点差异,它有时候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地反映这个时代。但是,尽管这样一个作为学院派研究的哲学可能跟时代脱节,比如说,我们研究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跟中国哲学相去甚远,古代哲学也距现在有两千年的距离,但这只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领域,所有中国哲学、古典哲学或者西方哲学的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它最后都是围绕当下的现实。也就是说,这些哲学要能够启发、推动时代产生属于这个时代的哲学。否则,它只是纯学院的研究,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就需要一个新的中国的智慧,需要一个新的中国的美学。我认为这个新的中国的智慧、新的中国的美学,应该是吸收了中西思想的精华,并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产生的一个新的中国智慧和新的中国美学。至于你刚才提问的另一个问题:“人民美好的生活跟美学有什么关系?”我想首先要讲,“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身是一个大美学问题,我刚刚已经说过,美学不仅是书斋里的事情,是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学家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个最迫切的问题,习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美学问题。这样一个追求,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个字——“中国梦”,这个“中国梦”不是一般的中国梦,我们对梦可以进行很多类型的分析,但一般做的梦都是希望“做美梦,做最美的梦”,现在我们的这个中国梦就是“中国的美梦”“最美的中国梦”。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层面能够得到完满的发展;从个人角度,就是每个人都能有幸福感、有获得感、有人的尊严、感到自己过的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好的生活。因此,刚才讲的中国梦,从国家这个层面就是国家的美梦,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就是人人的美梦。美学应该参与到对时代的美学的思考。所以,它一方面应该分析我们国家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也就是我们讲的美的需要,它的现实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如何来解决它。美学不仅是描述的科学,更应该是规范的科学,我所讲的这个科学是从广义上说的,是一种知识系统,所以说,美学到最后它有一个指引,指引我们这个时代,比如说我们现在究竟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很简单,我们有古朴的思考,比如说穿唐装、穿汉服或者女性穿旗袍,这些东西究竟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时尚的服饰,我认为是很值得怀疑的。另一方面,我们穿西方的西装、夹克、牛仔裤,这个东西都可以思考的,所以到现在我觉得不是简单恢复到汉、唐的生活方式,那它就是最美的。比说网络上有这样讲,说这个“宋代的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我觉得这个有点虚夸。我们绝对不能回到宋代或者唐代去,或者反过来,让我们觉得欧美的方式最好。但是你要知道,这是白人的生活方式,它未必适合我们中国人,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美学好好地研究这个“中国美梦”,然后对我们的现实提出一个美学指导。

观众3 提问: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在《展望21 世纪》中与池田大作对话指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12](P283-284)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包括中国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通融、和合一体”,并对几千年来延续、团结、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滋养。那么,中华民族“多元通融、和合一体”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什么?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对它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黄柏权:人类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在《展望21 世纪》中的对话,试图找到人类21 世纪发展的解决路径。你提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里面“多元通融、和合一体”思想,它的精神、价值,我从几个方面来思考。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蕴含了包容、吸纳的气度,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吸纳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墨家的“大公无私”思想、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还吸纳了外来的佛教“慈悲为怀”和奉献精神。同时它还学习了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综合、吸纳、摄取以后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一直传承下来,影响到今天。这是它的包容和吸纳。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里面的“仁爱”思想,就是讲仁、讲爱,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人类最终目标都是要获得幸福的生活,都需要关心,这种思想对我们影响很大。第三,中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思想也是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比如“齐政施教”“因俗而治”,这种执政理念一直贯穿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中,这种统治方式不仅把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都统一到一个大家庭中,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它还影响到周边各个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前面讲的,儒家的和合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那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一,它使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延续到今天。我们经常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现在只有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一直延绵不断传承下来。它与我们这样的一种文化精神是有关系的。第二,中国的统一的制度。秦朝统一以后,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坚守这种国家统一的制度。第三,就是中国的多元文化——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从封建社会的“因俗而治”到今天在一体的前提下承认文化的多元、多样性,对今天的思想文化仍然是有影响的。这些思想,首先是我们今天坚守文化自信的根基,我们有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能够持续不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再次是民族复兴的源泉,现在我们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为我们历史上强大过。历史上的这些文化不仅影响我们自身,还影响到世界许多国家。池田大作和汤因比的对话里还讲到,几千年来,中国通过政治和文化的力量,把中国几亿人凝聚在一起。他们认为,未来人类要避免集体自杀,唯一途径是世界要统一。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式的中华民族。汤因比认为: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已经证明了依靠文化和文明的力量可以将亿万人民根据文化情感纽带的联系而组织在一个以天下主义和世界主义为文明基准的国家。只有中华文明,才能真正给予世界永久的和平。为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说这个话,因为中国文化有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的、政治的力量,把所有人团结在一起,而这也是未来实现世界大同的政治和文化力量。

主持人:让我们愉悦的就是美。记住一句话:好生活的追求需要美学。非常感谢三位教授今天带来的关于美学的分享。最后,请三位教授总结一下今天的对话。

郭齐勇:美在生活中,美在现实中,看我们怎么去体验。

彭富春:美是存在的完满世界,美是人生活的最高目标。

黄柏权:美,浸润我们的心灵,充盈我们的生活,普惠我们人类。

(本文由武汉市中华文化学院、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高灯明根据录音整理而成)

猜你喜欢
美学美的生活
盘中的意式美学
打破平衡
外婆的美学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妆”饰美学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