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R系统方法论下对高中运动队建设的探讨

2020-12-30 05:07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运动队教练员体育教师

(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1、引言

在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重大工程中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拔尖人才建设工程,推动大中小学建设特色运动队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准备。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写到要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支持学校与体育部门建立运动员共同培养机制。说明国家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学生课余时间训练十分重视。在这样新的背景之下对高中运动队建设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研究的意义。这样背景下为建设高中运动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WSR系统方法论的视角来分析高中运动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目前高中运动队建设的真实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有利于更好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任务。

2、WSR系统方法论在高中运动队中的内涵分析

将WSR系统方法运用到中学运动队建设之中,其中WSR方法论主要分为三个指标,物理是指人们普遍面对事件或物体的客观存在,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总和。事理是指人们面对的客观存在的问题及其规律的介入的机理。这种定义体现在一种人—物界面。人理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根据W物理、S事理、R人理一级指标延伸出各二级指标。WSR系统方法论的内涵分析从三个方面进行;(1)W(物理)分为:体育场馆、运动设备、运动着装、日常运动环境、资金投入、信息管理六个二级指标;(2)S(事理)分为:训练方法合理性、日常运动训练时间安排、日常运动负荷安排、学校奖励与惩罚制度的建立四个二级指标;(3)R(人理)分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处理、学生与各任课老师之间关系处理、体育教师与班主任之间关系处理三个方面指标。

3、WSR在高中运动队中运用的现状分析

3.1、高中运动队W(物理)硬件设施方面的现状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高中学校普遍存在运动场地设施匮乏现象,缺少标准的400m塑胶田径场和足球运动场以及相应的体育场馆。在物理方面阻碍了高中运动队的建设与训练活动的开展。随着国家大力宣传足球进校园使得很多中学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开展足球运动。但不是草坪足球场,所以在这种场地下进行高强度对抗性运动很容易发生摔伤。没有相应硬件给运动训练带来相应的难度,没有相应场馆导致一些项目不能开设,导致运动队的开展训练项目少,进而没有建立相应的运动队,在训练时缺少相应的辅助器材,只有简单的运动器械使的训练打折扣,直接影响运动训练效果。在力量训练方面,缺少相应徒手器械,器械选择面较窄,还有部分器材因使用年限太久存在生锈现象,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如此环境,则发生意外事故风险率在不断增加。同样的训练因场地不合格直接导致训练效果不明显,严重的直接使训练不能正常的开展,有效性打折扣。

3.2、高中运动队S(事理)日常训练与反馈的现状

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较为旺盛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以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高中阶段主要矛盾是高考,学生普遍压力大,这样环境下运动队的建设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较多问题,如在部分高中运动队中有些队员是刚加入训练队,在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上与老成员有明显的差距,但因为老师人数不够和活动条件有限便只能和老成员一起训练,进而导致活动安排不合理,十分消极被动地参加某项体育训练项目。在训练方法上缺乏合理性,无论是专业教练员还是体育教师,在训练方法上老套缺乏创新,教学内容安排上没有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设计。在训练时,较多年轻教练员布置完当日训练计划后就忙其他事情,并不是一直在学生旁边进行指导,学生自己也不知道动作是否正确。教练以一种不管不问的方式,只会使学生身体上感到疲劳,同时在精神上消磨学生对体育热情与积极性。同时在训练时学生运动着装很随意,这直接体现出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教练员在高中运动队的训练和管理方面对学生疏忽管理。

3.3、高中运动队R(人理)人文方面的现状

高中运动队是培养学生们团队精神的渠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间接培养他们团队文化建设。其中学校领导、教练员、班主任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校领导在大的方向上应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和运动队建设,班主任要全面管理学生的学习和文化生活,不因参加训练使教练员承担大部分教育指导工作,班主任还要时刻抓住学生的学习,只有班主任做好表率作用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学校运动队中来。教练员在日常训练时与运动员人际关系较差,学生对教练员有抵触心理,遇到困难也不与教练员沟通。这种消极运动氛围不仅会影响团队的风气,同时加大了教练员管理学生的难度。在私下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存在不团结的现象处理,这也直接导致运动队在实施运动计划时存在不同的意见,运动训练的效果打折扣;另一方面多数任课老师对校内开展运动队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运动队训练不仅会耽误学生学习,更会因为训练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研究表明,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训练,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减缓疲劳,而且增加大脑记忆能力并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其次,是运动队队员的之间没有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多数同学在训练中自己练自己的,身边的同学有错误的动作发生时,并没有人给予提醒。或者有同学进步很大时,有些学生不仅没有给予赞美,还在一旁嘲讽;最后,很重要一点体育教师与班主任之间在运动队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这些直接影响运动队的建设。

4、WSR指导下对高中运动队建设提出的措施办法

4.1、在物理方面提出的措施

首先,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校领导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从而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学校专门设立一个社会人士帮助与资助的项目,为运动队建设获得更多的资金。加大体育场馆、足球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就变得十分重要;同时学校在科技方面的投入的多少,间接反映在运动仪器是否先进,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有直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练员也要加强学生思想方面的管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体育价值观。

4.2、在事理方面提出的措施

首先,进一步加大体育教练员培训力度,训练科学化程度,并对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进行定期自我与相互评价;其次,扩宽体育教师招聘渠道,并多引进优秀体育人才在中学任教。在此基础上学校领导应对一些训练能力强并认真负责的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进行必要的奖励,这样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参加运动会获得名次的多少与教练员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激励措施相挂钩。在训练方面,教练员首先要遵循体育和人体相关规律,认真组织运动员进行长久时间的有科学、有目的训练。在对学生日常训练安排时最大限度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训练,重视学生运动后体能恢复的重要性并且对运动负荷进行严格控制,把握好难度的梯度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教练员要注重对运动训练的实时监控,还要合理的调节学生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避免在不良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下进行不合理的运动训练。高中运动队训练和管理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高中运动队的日常训练要与游戏相结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如滑板、溜冰、射箭、野营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而且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4.3、在人理方面提出的措施

首先,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多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友谊赛。如篮球、足球赛等,这些活动简单并且易于组织。在比赛过程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勇于拼搏的精神,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与快乐。还便于选拔一些具有体育项目特长的学生进入校队,增加学校体育运动队的竞技能力;

其次,学校还在每年春秋学期举办两次的校园运动会,设置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并添加多种趣味项目,如,双人夹气球、拔河、两人三足、袋鼠跳、抱团等班级间的集体竞赛项目,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体育运动技能的发展。在很多学校中的非体育教师也是体育爱好者,小部分老师在运动技能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准。想要弥补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的问题,可以换种方式培养体育教师,如邀请学校的非体育教师当志愿者,两者配合教学,这样不仅缓解教练员、体育教师普遍过重的教学任务,同时可以最大化发挥教练员的专业和技能专项,并有利于加深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友谊,对后续运动队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切记教练员要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爱的品德,并在运动过程中培养自己刻苦学习、勇于拼搏的精神。

5、结束语

在高中运动队建设与发展上不是一蹴而就的,尽管面临很多的问题,但在国家政策大的背景之下,运动队的建设是十分有意义的。在中学中建设运动队,可以使高中生耳濡目染感受到体育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作用,促进中学生课余生活方式的转变,丰富课外生活,减轻学业压力。在比赛过程中进一步接受国际化的公平竞争意识的熏陶,培养青少年社会主流的价值理念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帮助其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使青少年学生处于和谐、平等、友爱的大环境中,同时切身体会到大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促进中学生终身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并在训练比赛中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与应对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通过在运动队中提升自己并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体谅他人和尊重他人,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以后进入大学和工作做准备。

猜你喜欢
运动队教练员体育教师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江苏省职业学校啦啦操运动队训练现状分析*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