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风向标

2020-12-30 15:37
卫星与网络 2020年5期
关键词:北斗火星联网

国内部分

我国将于2022年前后发射4艘载人飞船 航天员乘组已选定

在5月5日晚召开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表示:按计划,我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一共规划12次飞行任务。季启明介绍说,此次任务后,将先后发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空间站基本构型的在轨组装建造;其间,规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舟货运飞船,进行航天员乘组轮换和货物补给。目前,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已完成正样产品总装,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正在开展初样研制,空间科学应用载荷已陆续转入正样研制。季启明说:“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4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季启明介绍,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也将于今年年中完成。

我国7月发射火星探测器,工程按计划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在两会期间介绍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任务计划通过实施一次发射,实现多个工程目标,包括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进行精细巡视勘查。任务设定了五大科学目标,主要涉及空间环境、形貌特征、表层结构等研究。

为了实现这些科学目标,火星探测器被设计成环绕器和着巡组合体两部分。任务中,着巡组合体将在火星表面软着陆,并释放巡视器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进行探测;环绕器绕火星飞行,为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并伺机进行环绕探测。该任务共搭载13种有效载荷,其中环绕器7种、火星车6种。

今年是火星探测活动的窗口期。继欧洲与俄罗斯合作的ExoMars火星漫游车宣布推迟发射后,目前还剩美国的“毅力号”火星车、阿联酋的“希望”火星探测器与中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仍坚持今年发射。火星探测是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实施可进一步缩短我国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在深空探测技术方面的差距,提升我国空间探测器的研制水平,推动我国在行星探测和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全面发展,使我国跻身国际空间探测领域先进行列。

央企成立北斗“联盟”,掘金时空信息产业

5月14日,中央企业北斗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在北京成立,旨在进一步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意味着中央企业成为北斗应用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主力军”。该平台是兵器工业集团、航天科技、中国电科、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移动、中国电子、国机集团、中国商飞、中国通号、中国铁建、中交集团等12家中央企业共同倡议发起成立的公益性组织。

下一步,北斗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将着力提升创新力、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把握北斗全球组网、全球服务重大机遇,不断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健全北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机制,加快技术、标准、资本协同发展,加强战略研究、行业应用、重大项目合作,大力推动北斗服务“走出去”,吸引更多中央企业、科研院所、研究机构、金融企业等主体加入,加快构建北斗创新生态,共同建设“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需求持续增加

近些年,生态环境部门一直在不断推进卫星遥感能力的建设,遥感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应用愈发普遍,而相应需求也在快速增长。据了解,自2016年起,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开始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全部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人类活动进行定期监测,并开发了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系统。该系统采用遥感、GIS、卫星定位、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定期监测我国自然保护地的人类活动情况。

3月初,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曾推出两个招标项目,其核心都是“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解译”,项目要求,供应商需在2020年开展两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定期遥感监测、一次省级自然保护区定期遥感监测及重点关注区域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同时生产2019年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本底矢量数据,两个项目的预算额同为90万元。在该项目发布后不久的3个月内,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共发布项目23个,预算额合计1000多万元。其中,仅4月30日一天,该中心就发布了13个项目,预算合计429万元。

促2G/3G向NB-IoT/Cat1迁移,工信部发布2020年物联网首个重磅文件

5月7日,工信部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这是2020年度专门针对物联网领域的首个文件。本次《通知》中,工信部部署了五项重点任务,包括网络建设、技术标准、行业应用、产业体系、安全保障方面的工作内容,其中多个方面值得业界关注。这是我国首次以公开发文形式正式提出2G/3G迁移转网。

《通知》指出,在保障存量物联网终端网络服务水平的同时,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不再使用2G/3G网络,推动存量2G/3G物联网业务向NB-IoT/4G(Cat1)/5G网络迁移。

《通知》中针对网络建设明确提出“按需新增建设NB-IoT基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短期内NB-IoT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即不会进行大规模网络建设,而是以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精细化建设和深度覆盖。

《通知》还非常注重移动物联网与各垂直行业的融合,明确提出:制定移动物联网与垂直行业融合标准,面向智能家居、智慧农业、工业制造、能源表计、消防烟感、物流跟踪、金融支付等重点领域,推进移动物联网终端、平台等技术标准及互联互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升行业应用标准化水平。此外,还将加强基础设施规划,鼓励各地在工业(产业)园区、智慧城市、美丽乡村以及城市道路桥梁、市政管网、综合管廊、交通物流、绿地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统筹考虑智慧应用需求,提前做好移动物联网相关设施建设或预留空间。

国际部分

美商务部发布简化版商业遥感规则

美国商务部5月19日发布了业界期盼已久的新版商业遥感规则。经数月跨部门审核后敲定的修订版规则去掉了原先对此类系统施加的许多限制。按照新规,能力不比国外竞争对手好的系统仅需符合“最起码的条件”,而能力优于国外对手或具备别处得不到的新型服务的系统所要符合的条件则有所加严。

终版规则放弃了风险划分,改用分为三层的一项办法来将系统能力同可从全球市场上获得的能力进行比较。

拟建系统若所提供数据与非经商务部许可的渠道——比如国外系统——“大体相同”,将被归入限制条件很少的第一层。

所提供数据只有其他美国系统才能与之媲美的那些系统将会划入第二层。对那些系统的条件要求有所增加,包括要能进行所谓的“快门控制”,从而让政府能够暂时限制对特定区域的成像。快门控制此前适用于所有经许可系统,尽管还从未被政府动用过。它还要求拟拍摄卫星或其它人造空间物体可分辨图像的公司取得该物体所有者的许可,并提前5天向商务部通报。

第三层仅限于具备那些不然就无法在全球市场上得到的“全新能力”的拟建系统。那些系统将需按与第二层系统相同的规则运行,但商务部将有权对其施以可持续长达3年的更多临时性条件。

修订版规则还取消了对一些具体成像系统的使用限制,比如合成孔径雷达、短波红外和夜视成像。此外,第一层系统将可不受限制地对空间物体实施成像。修改后的规则还对商务部许可证申请审批耗时予以限制。按现行规则,政府有120天时间来审批许可证,而新规将那一时间缩短到了60天。

猜你喜欢
北斗火星联网
北斗时钟盘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技术》简介
玩转火星
火星!火星!
物联网下的智控萌宠屋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开建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