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0-12-30 12:35林彬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44期
关键词:养蚕蚕宝宝创新能力

林彬妹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是指围绕某个丰题下,以学生为丰体,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探究来丰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的新型活动。本文以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生物的生长》单元为例,谈谈笔者在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探究欲望带动创新能力

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解决问题和合作沟通能力。因此,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从而形成热爱科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时间,请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小发现和小发明,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期未选出十个最好的进行二次展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也要注意课下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积极、认真的态度去回应,热情地解释或引导学生想办法去解决,而不能置之不理,否则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好奇心和创造的热情;其次,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新的尝试探究;最后,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创造的兴趣。

案例1:《种番茄》片段

课前让学生上网查关于种番茄的资料并把所想的疑虑记录下来。学生先分组汇报了自己种番茄所需的用具和材料以及工具的作用。对本次活动提出最多有价值的疑问的小组加上“最佳提问王”的称号,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在播种后管理的环节中,有学生提出如果放假了无人浇水该怎么办?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想法,通过阅读书本第29页到第30页,学生得知可以自制“自动浇花器”,我提议学生课下以小组形式设计自己的“自动浇花器”。学生课后通过自主探究、师生合作、家长协助完成了自己独特的“自动浇花器”。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越来越浓郁。

一个好的问题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好的开端。因此,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通过鼓励小学生提问,保护其天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学会有针对性的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究,从而探索出最佳的设计方案或者科学结论。所以,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巧设情境,让思维活跃刨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思维活起来,才能发展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入情入境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的活动氛围中,能人胆提出自己的新问题、新看法、新方案,从而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得主体性得以充分发展。另外,我们也要培养学生有独立的思维,培养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才能,而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很棒的”。活跃的思维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

案例2.《养蚕》片段

先播放一个生活情境:两个正在观察蚕宝宝的小朋友提出了疑问,这些蚕卵真的会变成蚕宝宝呢?三年级学生对动物本来就充满兴趣,听到能够养蚕宝宝更加兴奋不已。很多学生质疑这么小的蚕卵真的能孵化成蚕宝宝,这激起了学生的观察欲望。师借此引出观察工具,指导学生观察蚕卵。

观察后又有学生提出疑问:蚕怎样才能孵化呢?师出示相关资料卡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蚕宝宝是否需要一个家?那我们该提前给蚕宝宝准备什么呢?课后请学生回家查询资料并设计。学生汇报自己的设计的饲养盒,其他同学给出意见。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也提供一定的指引,逐步完善蚕卵孵化盒。接着学生使用改良后的饲养盒进行养蚕。

活跃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像水与鱼之问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下,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创新思维也活跃了起来,积极主动去探究,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开展讨论,让合作带动创新能力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形式。因此,在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讨论。事实证明,开展合作型讨论,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个人优势,让学生大胆发言、深入探究,从而让学生思维运转起,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整个班级的合作探究能力,在讨论中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学会互相评价、交流与合作。

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前,大家根据自己的疑问,进行适当的分组;在“讨论”时,教师应该主要以指导、组织、提意见为主;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去自主讨论、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训练科学思维;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并大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在组织形式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时间和空间,在有限的时间组织高效的讨论;课前要先指导学生学习阐述观点,让他们掌握好自己的讨论时间;尤其要注意,讨论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去参与;最后,要做好讨论结果的总结和评价,并以表格记录下来,同时进行生生互评。在讨论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我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3:《养蚕》片段

在养蚕前,我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并建立了养蚕的微信群和qq群。学生将养蚕的照片和视频放入群里交流和讨论,有疑问可在群里提出。在饲养蚕后,我开展了养蚕心得总结会,让学生提前将养蚕的发现写在记录单上,并提出养蚕疑问。其中有些同学的蚕在一个时间段相继死去,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措施。通过网上查资料和养蚕的经历,学生得知室内潮湿,桑叶发霉和没及时处理的蚕沙会影响蚕宝宝的健康成长。

本单元有养蚕和种植番茄的实践活动,这两个活动都需要学生在家里亲自动手实践,这样的活动操作难度大,灵活性高。因此,笔者结合现代设备,通过建立群,實时上传学生平时的观察情况,及时提出讨论和评价。这样既提高了课内外的教学效果,也让孩子们在合作讨论中,及时应对自己的问题,快速总结出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反思质疑,让辩证带动创新能力

科学课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探究的课程。只有细致而严谨的科学探究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质疑精神,学会举一反三,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会更上一层楼。

案例4:《蚕宝宝变样了》片段

师:上次我们总结了蚕宝宝病死的原因,但是我們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残余的蚕沙、桑叶以及室内的潮湿使得蚕宝宝生病了,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每天定时清理和检查蚕宝宝;

生2:给蚕宝宝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家”……

师:那蚕宝宝的“家”你们认为需要什么材料呢?

生:需要带孔的盒子、桑叶….

生:因为蚕宝宝粪便的不同,可以用隔离网将粪便隔离出来。

师:隔离网网孔大小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龄蚕的最小,五龄蚕最大。

最终,学生研究出一个有“蚕沙隔离网”两层的盒子,上层分别有不同直径的孔隙(孔隙直径要小于蚕体宽),上层放蚕宝宝,蚕沙和残叶自动掉入箱底。

将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小组间进行互评和质疑,该小组自评和反思,进一步改进研究成果作品,从而使其更合理,更严密。

五、动手实践,让操作内化创新能力

实践出真理,只有学生动手实践了,才能碰撞出更多的创新之花。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动手实践,科学教育提倡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师:我们已经解决了蚕宝宝蚕沙和残叶的问题,蚕宝宝的家并没有真正完成,蚕宝宝的家还存在什么问题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生1:蚕宝宝还可能因为湿度、温度而不健康。

生2:那我们可以加上排风口,多钻几个孔。

生3:装上温控器可以改变温度了吧。

师:老师给同学们看看不同阶段蚕的照片,你们觉得除了要设置网孔不同,还应该注意什么?(播放ppt照片)

生4:不同阶段的蚕大小不同,需要分不同的区域去养。

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图进行制作和修改,终于组建了蚕的家,蚕的家分为四层、六区,根据粪便直径大小分层收集粪便到预置抽屉层,收集的粪便易清理;同时分区饲养蚕宝宝,包括:孵化区、饲养区、结茧区、产卵区;同时在装置设置温控器、温度计,箱子外壁装有观察用的工具:放大镜、直尺、移动蚕宝宝的镊子等材料,方便收纳。完成的作品投入了使用,在使用中继续探索。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科学教学的难点,也是对孩子发展很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始终要贯穿这个目标。利用课内外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教师需要通过阅读更多的创新性书籍以及外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让自身思路更清晰。

猜你喜欢
养蚕蚕宝宝创新能力
养蚕不易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养蚕记
嫘祖养蚕的故事
蚕宝宝流浪记
蚕宝宝流浪记
养蚕记
蚕宝宝流浪记
蚕宝宝流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