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土施肥对麻竹笋用林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2020-12-31 08:45陈江海
福建林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竹胸径竹笋

陈江海

(漳平市林业局,福建 漳平 364400)

麻竹(Dendroalamuslatiflorus)别名甜竹、大叶竹等,为竹亚科牡竹属大型丛生竹。秆粗大直立,秆高4~16 m,胸径5~20 cm,节间长30~50 cm,叶片长25~40 cm,叶宽4~10 cm,笋期为5—10月,以7—9月为最旺盛,集中出笋期约50 d。笋重1~5 kg,最大可达10 kg。笋味甘甜清香、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可鲜食或加工成笋干、制作罐头等。竹杆可用建材或加工竹制品;竹杆、竹枝可作造纸原料;竹叶可用于斗笠、包粽子的材料等。麻竹是我国南方笋竹两用重要竹种。种植麻竹是水土保持、乡村振兴、调整农林产业结构、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好项目,麻竹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适生海拔300~1000 m,性喜温暖湿润,不耐严寒,要求年均气温17~22.5 ℃之间,最低温度不低于-4 ℃,全年无霜或霜期极短,年均降水量1200~1800 mm[1]。

笋用麻竹林人工促进早出笋和多出笋技术,是通过集约经营措施,采用麻竹丰产林主要技术措施(培土、施基肥、追笋肥),及时补充麻竹笋用林生长更新和大量生物量收获而消耗的养分,改变竹子(出笋)的物候期,从而提早和延长笋期。由于早期笋适销性好,且笋质量好、产量高,有利于笋用竹林高效培育,提高经济效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前些年,在福建省一些地区,麻竹只有在河边和房前屋后零星种植,没有得到重视。但随着人们对麻竹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寻求更广阔的栽培空间和更高效的培育技术[3]。近年来,多地开展笋用麻竹林丰产培育工作,如广东、浙江等。福建省对笋用麻竹林培育技术研发、应用技术推广等工作还不够深入,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竹产业发展的需求。笋用麻竹林培育技术研发及推广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开展笋用麻竹林培土、施基肥、追笋肥等培育技术研究,分析探讨培土施肥措施对竹林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总结笋用麻竹林丰产培育的关键技术,以期为生产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漳平市水福镇元沙村(17°46′E、24°59′N),海拔360~450 m,位于低山下坡,坡向东南,坡度20°~30°,立地条件Ⅱ类地,土壤类型为红壤,土层厚度50~100 cm,微酸性;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21.6 ℃,最低气温(1月)平均9.2 ℃,最高气温(7月)平均27.2 ℃,≥10 ℃的年有效积温3393~5016 ℃,年降水量1350~2050 mm;全年无霜期301 d[4]。

2016年,选择2010年人工栽培的本地种源麻竹林作为试验林,每公顷450丛麻竹,每丛6~8株,立竹胸径6~8 cm,竹高4~8 m,1~3龄竹各占三分之一,面积12 hm2,经营较粗放,经济效益低。

1.2 试验内容及方法

1.2.1 试验设计 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区组选10丛麻竹,设A、B、C、CK 4种处理[1],3次重复。不同处理培育措施与肥料有效养分含量见表1。

1.2.2 调查分析方法

1)竹笋产量、产值调查。2016年5月16日—10月15日,每间隔5 d观测1次,对试验样丛进行每丛调查,记录竹笋产量、当时销售价格(表2),计算竹林产值。根据林业专业调查主要技术规定[5]开展林地、林分因子调查、物候期观测、病虫害测报、防治。

2)新竹生长情况调查。试验麻竹林,统一按每丛麻竹出笋中期(8月上旬)留2个笋培育新竹,在10—12月,通过中耕除草、砍除侧枝、淘汰4龄竹、细竹、弱竹等抚育措施[4]后,在12月对当年新竹成竹数、胸径、竹高进行调查,并根据4种处理分类登记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土施肥措施对出笋时间、笋期及笋产量的影响

2.1.1 出笋时间和笋期 从表3可见,施基肥、追笋肥(B、C处理)的麻竹林出笋时间为5月28日,比对照竹林提前24 d;A、B、C处理笋期均至10月12日,笋期比对照竹林延长42 d,且笋质变得更白、更幼嫩。

表3 不同处理样地麻竹竹笋产量

2.1.2 竹笋产量 A、B、C、D、CK处理样地的竹笋产量分别为1052、1844、3246、604 kg,A、B、C处理分别是CK处理的1.7倍、3.1倍、5.4倍。竹笋增产与初笋期提前、出笋期延长和单笋重增加有关。

2.1.3 早笋产量 早期笋产量(8月15日前)统计分析表明,A、B、C处理分别为CK处理的1.8倍、4.0倍、8.1倍,这说明A、B、C处理均有利麻竹早期笋生长,其中又以C处理效果最好。

2.2 不同培土施肥措施对麻竹新竹生长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处理的样地的成竹数比例、竹高、胸径和优势度有明显差异,大小排序为C处理>B处理>A处理>CK处理。与CK相比,C、B、A处理成竹数比例提高13%~22%,竹高增加1~2.5 m,胸径增加1.4~3.1 cm,优势度增加10%~49.2%。C、B、A处理成竹比例高,新竹竹高、胸径明显增加,特别是经济级优质竹(胸径≥10 cm)增加10%~48.4%。CK处理优势度为26.6%,C、B、A处理优势度达36.6%~75%。说明竹林地培土、施基肥和长笋时追肥,都有利于麻竹林改善土壤状况,增加土壤养分。萌发的笋长成新竹较粗壮,成竹比例高,有利于麻竹笋用林复壮培育[4]。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新竹胸径各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F胸径=9.65**>F0.01(3,8)=7.59)。进一步进行LSD多重比较结果(表5)表明,A、B、C处理相对CK平均胸径都有极显著差异,说明培土、施基肥、长笋前追肥对竹林增产增效均有显著效果;B、C处理与A处理比较,平均胸径也有极显著差异,说明培土+施肥处理比单培土效果好;C、B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这2种处理都有利于麻竹笋用林丰产培育。

表4 麻竹新竹生长情况

2.3 竹林增产增效分析

不同处理麻竹竹笋上市销售收益及成本、投入产出比等结果见表6。从表6可见,培土、施肥可提高麻竹林生长量和经济效益,利润大小为C处理>B处理>A处理>CK处理,A、B、C处理比CK处理净利润增加2.0~8.0倍。早期笋产量占总产量的48%,早期笋销售值却占到总产值的54.4%,如C处理早期笋产值是CK处理早期笋产值的8.4倍,不但早期笋量多,且笋价格好,对产值影响大。A处理对早期笋影响不大,但延长了笋期,提高竹笋产量和质量,也起到经济增值目的。说明竹林增产增效主要依靠提高竹笋产量,提早上市,热销价高增值,成为主要利润增长点[8]。C处理可使初笋期提前、笋期延长和竹笋产量大幅度提高,投入产出比最高,是麻竹笋用林实现高产高效的主要培育措施。

表5 平均胸径LSD多重比较

表6 不同处理样地麻竹竹笋生产与销售收益分析

2.4 病虫害发生情况

麻竹常有竹象鼻虫、竹蚜虫等危害,未见其它检疫性病虫害。麻竹林不同处理对发生病虫害的影响:在麻竹林地经培土施肥处理,笋质变得更白、更幼嫩,据调查,更易受到竹象鼻虫啃咬,致使被害幼笋逐渐死亡。应引起重视,加强防治。麻竹林笋期虫害发生情况如表7。

表7 麻竹林笋期虫害发生情况调查

防治竹象鼻虫措施有:一是冬季结合林地垦复翻土,适当深挖,破坏竹象鼻虫的土室;二是在清晨或黄昏人工捕捉该虫的成虫并杀死;三是捕杀幼虫,当发笋尖枯萎发黄,笋体变软,则被虫害的可能性极大,可用利刀切开捕杀;四是出笋前用2%硫磷剂2000倍液喷洒地面[9]。

3 小结与讨论

1)本次试验研究表明,培土+笋前施有机肥+笋期追肥组合效果最好,对麻竹林进行培土、施基肥和追笋期肥处理,可提前笋上市期24 d,延长笋期42 d,并提高笋质量和产量,效益显著,可供生产上应用推广。但施肥种类、时间、次数和每次施肥量,可通过进一步试验加以优选。尿素或其它化学肥料在一定施肥量范围内,对麻竹有增产效果。但施肥量过大,会出现与其它植物一样的“氮饱和”效应,形成氮毒害,因此,采用化学肥料补充竹林地氮素的消耗应特别慎重,不能长期单一、过量地施用化学肥料,否则易造成竹林立地生产力退化和土壤生态系统不稳定。为维护竹林可持续经营和无害化栽培,提倡以有机肥为主肥源,化学肥料为补充的施肥方式[10]。

2)麻竹林通过培土施肥,并加以中耕除草、砍除侧枝、淘汰4龄竹、细竹、弱竹等抚育措施后,麻竹成竹比例高,新竹竹高、胸径增加明显,既增加竹材产量,又能符合笋用林复壮培育的丰产要求。进一步调整麻竹林从单一笋用林培育向笋竹两用林培育发展,实现麻竹林高效培育的目标。

3)建立合理的立竹密度是麻竹笋用林实现高产稳产的前提保证。立竹密度过少或过大,竹笋产量均相对较低,通过合理留笋(8月上旬)长竹和伐竹(11月)来调控立竹密度。麻竹笋用林的立竹密度在2400~4800株·hm-2之间较为合理,立竹密度3600株·hm-2时,竹笋产量较高。分析结果表明:立竹密度过小,光合作用和土壤营养空间利用率低;而立竹密度过大,立竹空间拥挤,光合作用率下降,地下系统充塞,竹林自我更新困难。各地情况不同,保留合理立竹密度有一定差异[11]。满足麻竹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是提高麻竹笋用林竹笋产量的基本条件,竹林干旱时,适时灌水是提高竹笋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连晴10 d,则应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定量灌水应深入研究,久雨时注意排涝。

猜你喜欢
新竹胸径竹笋
马尾松公益林胸径分布规律及冠幅影响因子分析
甘肃祁连山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祁连圆柏前后期胸径关系的探究
竹笋
长不大的调皮蛋
长不大的调皮蛋
竹笋
找原因
用地径胸径回归分析法推算采伐木蓄积
这是谁的车
竹笋见到阳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