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与桐城派的道统谱系探析

2020-12-31 22:41金云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5期
关键词:桐城派道统归有光

金云琴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北京 100081)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人(今属江苏省昆山市),生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7年1月6日),卒于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2月7日)。 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文风朴实淳雅,被当时人誉为“今之欧阳修”,作品有《震川先生集》四十卷,《三吴水利录》四卷。

桐城派产生于清初康熙年间,发展兴起于雍乾盛世,绵延二三百年,是清代最大的文学流派,之所以以地域来命名,是因为桐城派“三祖”以及大部分成员皆为清代江南省安庆府桐城人,声同气应,著述繁多,传世作品多达2 000 余种,影响遍及全国,因此号曰“桐城派”。

桐城派始祖方苞奉师承归氏,清初文坛“归方”并称,清楚地勾勒出两者之间的渊源,刘大櫆曾经追随方苞学习古文,其弟子、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在编选《古文辞类纂》时,于元、明两朝众多散文家中,仅取归有光一人,把他当作通向唐宋八大家乃至秦汉古文家的桥梁,终其一生不遗余力倡导门下弟子尊归学归,直到19 世纪中后期,王先谦(1842—1917)与黎庶昌(1837—1898)还分别编写了《续古文辞类纂》(注:王先谦版《续古文辞类纂》成书于1882年,黎庶昌版《续古文辞类纂》成书于1889年)来大力提倡学习归有光古文,推崇“桐城义法。 纵观桐城派的发展历史,尊归学归一以贯之,是什么原因让桐城派选择了归有光作为他们文派的远祖?

所谓道统,狭义上是指儒家的传道脉络和体系。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两千多年来,以孔子、 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居于正统地位,被封建君主当作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梳理一下道统谱系源流,我们就可以发现,归有光是桐城派继承孔孟道统、 宗法韩欧文风必不可少的一环,二者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1 先秦时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孔子是儒家道统的始祖。孔夫子生活的时代,周朝立国已经超过五百年,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天下大乱。孔子志在恢复周礼,效法文王、武王之制,推行礼乐文化,一生都在追慕尧舜禹时代,言必称尧舜,极尽赞美之词,《论语·泰伯篇第八》多次夸赞尧舜禹: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1]

孔子信奉先王之道,《论语·学而》里有这样的表述:“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意思是古代君王治国理政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讲究和谐为贵,有若为孔门七十二贤哲之一,与孔子思想最为接近,可见尊崇先王之道乃是孔门共识。“道”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有研究者统计发现,“道”在《论语》中一共出现89 次[3],可谓核心概念。“朝闻道,夕死可矣。”[4]充分表明了孔子孜孜不倦求“道”的执着精神。

《礼记·中庸》认为孔子是尧舜之道的继承者、弘扬者,集中国古代辉煌文化之大成:“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5]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上承先王之道,下启后世成圣续道之风,被公认为儒家道统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孟子是孔子嫡孙子思的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思想体系,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充分肯定了孔子延续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功伟绩,认为孔子承继了尧舜、文武、周公等先王之道:“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 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6]在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孟子对儒家传道谱系已经做了一个明确的划分。

孟子和孔子一样尊崇先王之道,并且把自己加入儒家传道的谱系当中,《孟子·滕文公下》表达了孟子卫道的心声:“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7]孟子以儒家思想的传人自居,并自觉充当了儒家道统的捍卫者与继承者。

2 唐宋时期

从孔子到孟子,其后还有荀子以及孔门弟子、再传弟子,儒家思想体系中一直就有关于道统传承脉络的认识,但道统论的创始人却是唐代大儒韩愈。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所处的时代原则上奉儒教为正统,但并不排斥其他宗教的传播,不同宗教之间此消彼长,争斗不断,朝廷为调和各方宗教力量,甚至于公元625年(唐高宗武德八年)确定了儒释道三教的排序:道先,儒次,佛末。 三教当中,道教是大唐王朝的国教,有政治力量的加持,发展达到鼎盛状态。武则天等统治者推崇佛教,将佛教的地位置于道教之上,也大大壮大了佛教的实力。 有唐一朝,佛、道之争此消彼长、如火如荼,从未断绝,僧道众人侵占大量土地,攫取巨额财富,却既不服徭役,也不纳税,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道观、寺庙避世,佛老的盛行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儒学也因此日渐衰微。有感于当时严峻的社会现实,韩愈写了一篇政论文《原道》来倡儒道,反佛老,意在拨乱反正。《原道》一文明确地提出了道统传承谱系:“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8]韩愈崇儒反佛、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主张获得宋儒的青睐,被视为宋明理学的先驱,韩愈自己也成为儒家道统谱系的重要一环。

韩愈的努力得到了宋儒的积极响应,范仲淹、欧阳修、周敦颐、王安石、二程、朱熹等士大夫自觉接过韩愈手中复兴儒学的大旗,担负起重建儒学和儒家道统的历史使命,儒家道统论是在宋儒的手里建构和完成的。

宋儒通过注疏儒家典籍文献来推动儒学复兴,并借此展开学术争鸣,因此形成了许多学术流派,其中以程朱理学道统论的影响最大。 朱熹在《与陆子静·六》一文中首次提出“道统”一词:“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9]”朱熹从37 岁开始研究《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耗费40 多年,撰述了《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推动了“四书”研究体系的形成,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程朱理学体系。程朱理学家之所以这样重视四书的研究,无非是要借此阐述道统思想,表明自己的儒学正统地位。朱汉民教授指出:“从中唐韩愈的《原道》,到南宋朱熹的《四书》 诸序,在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思想探索和历史建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道统论终于成型。这就是朱熹建构的以《四书》为经典文献依据、以仁义中正为核心思想、以尧舜孔孟程朱为授受谱系的道统论。[10]”但朱熹为了标榜程朱理学才是儒家道统的真正传人,精简了道统的谱系,孔孟之后便是程朱,中间空缺了许多环节和复兴儒学的重要人物。

3 明清时期

程朱理学对明清两代的学术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四书被官方钦定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考试的重要考点。 明代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社会各阶层矛盾异常尖锐,程朱理学成为思想文化界的学术权威,逐渐走向其对立面——禁锢与摧残人性。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学风兴起,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文化专制和强权统治展开了辛辣的批判,儒家思想在批判继承中发展,程朱理学的价值和正统地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阳明心学异军突起。阳明心学自认是孔孟之后儒家道统的传人,积极担负起接续和重建道统的任务,创立了心学道统论,与程朱理学道统论分庭抗礼。

明代文学流派甚多,台阁体专注于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文风奢靡,茶陵派崛起,力图洗涤台阁体流弊、振兴文坛,成为明代复古运动的先声,其后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有“前七子”与“后七子”,前后七子推崇秦汉古文,打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大旗,发起了文坛复古运动,风靡一时。前后七子重视探究文学形式与文学技巧,反对当时文坛盛行的“台阁体”文风和千文一面的八股文习气,强调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和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冲击了旧有的“文道合一” “文以载道”论,一定程度上割断了古文与宋明理学的联系。 但是“前七子”与“后七子”诸人一味模拟抄袭古人,文字艰涩难懂,作品缺乏灵魂,很快招致了“唐宋派”的尖锐批评,“唐宋派”是产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与归有光,唐宋派既肯定秦汉古文的正统地位,又推崇唐宋古文的价值,强调文章要像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名家名作那样直抒胸臆,文从字顺,还文章以本色面目。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唐宋派反对以“文”取代“道”,主张文以明道,文道合一,推崇程朱理学,以宣传儒家思想为己任,为接续唐宋以来的儒家道统作出了许多努力,其古文创作成就超过了前后七子。 唐宋派的杰出代表归有光是儒家道统的忠实捍卫者,以儒家思想为立身存世的理念和信条,读的是以六经为代表的圣人书,所行皆合圣人之道,年轻的时候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考求六经,孔、孟之旨,潜心大业。[11]”《梦鼎堂记》一文表明了他承继儒家道统的自觉追求:“余少时有狂简之志,思得遭明时,兴尧舜周孔之道”[12]。

归有光视韩愈、 欧阳修为儒家道统的继承者,韩、 欧弘扬儒学的种种努力与归有光毕生的追求殊途同归,三人古文风格的近似正说明其道统的一脉相承,王世贞也称赞归有光“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于古文词,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13]。 清代桐城派之所以越过明代众多的文学流派、名家而青睐归有光,正在于其道统的纯洁性。 学者刘声木认为桐城派始祖方苞与归有光之文的学术品格是相同的,源自同一道统:

“(方苞)研究程朱学术,至为渊粹,每出一语,尤质朴恳至,使人生孝弟之心,文章之义法因亦大明于世,实为一代巨擘,与归文同为六经之裔,一时衣被天下,蔓衍百余年益盛。[14]”

桐城派成员一直以道统自认,主张因文见道,维护孔、孟、韩、欧、程、朱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就连梁启超也说桐城派:“又好述欧阳修‘因文见道’之言,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者互相轻。[15]” 对文风宗尚唐宋的桐城派文人来说,归有光尊奉孔、孟、程、朱道统,文风不离唐宋,创作成就斐然,是距离自己最近的、可以研习并逾越的目标,是桐城派宗法韩欧必不可少的传承性的一环,正如赵伯陶先生所说:“在传统目光中,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以及唐宋派、公安派等,似乎都没有资格作为孔孟‘道统’的传人。归有光‘上承史汉’又‘继韩欧阳’并且‘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传人的重担就历史地落在了归有光的肩上。 清代最有影响的散文派别桐城文派作为这一统续的一环,极力推崇归有光的散文,正说明其流传有续,一脉相承。[16]”可见,在赵伯陶先生看来,归有光不仅是明代古文家中孔孟“道统”的正统继承人,更是清代桐城派的先导,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两者在道统谱系上是一脉相承的,桐城派是孔、孟“道统”在清代的延续和发展。

猜你喜欢
桐城派道统归有光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桐城派文化的创新与现代传承研究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儒家学统的重建
论《西洋杂志》的延与革
寒花葬志
唐宋道统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