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英译本中鲁智深人物形象的再现
——以沙博理英译本为例

2021-01-02 22:02许世林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鲁智深英译本水浒传

许世林

(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对于《水浒传》,不同译者在翻译时对于内容做了不同取舍。本文以沙博理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对鲁智深个性化语言、动作及其涉及的文化专有项的翻译进行探讨研究。沙博理一生都践行着用翻译表达“最真实的中国”的信念,他具有浓浓的“中国情怀”。因此,他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立场,其翻译实践也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他以“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解读所译中国作品,以“文化间”双重身份操作自己的翻译,以“英语读者”的视角把握译文表达,其翻译模式是一种新的翻译模式,其翻译策略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1]。

一、鲁智深的人物特征

《水浒传》中塑造的鲁达(鲁智深)这一人物,口中不时吐出一些粗俗的话语,令众人啼笑皆非,喜好饮酒,有一身好功夫,喜欢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关于鲁智深这一人物形象在英译本中的再现,关键是要将其人物特点表现出来,其中粗俗语及人物动作等相关描写的翻译较为关键。

二、英译本中鲁智深人物形象的再现

(一)鲁智深豪言粗语的再现

鲁智深为人心直口快,说话时常使用粗俗语,这些直白粗俗的语言也正是凸显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汉语中的粗俗语常常用一些比喻意象来表明情绪及含义,这些意象往往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产物,在英译时如何进行取舍并保证译文忠实通顺是关键所在[2]。在沙博理的英译本中,相当一部分粗俗语仍保留了源语的句式结构、意象等特征,而译文又保证了可读性,例如:

(1)原文:李忠道:“小人的衣饭,无计奈何,提辖先行,小人便将寻来。贤弟,你和提辖先行一步。”鲁达焦躁,便将那看的人一推一跤,便骂道:“这厮们挟着屁眼撒开,不去的洒家便打。”[3]52

译文:“Mince is a hand-to-mouth existence, Major.Go ahead. I'll catch up with you later… Young brother,you go on first with the major.”

Lu Da was very irritated. He roughly shoved the spectators aside.“Haul your assholes out of here or I'll beat you to a pulp”, he bellowed.[4]35

在译文中,译者在翻译“这厮们挟着屁眼撒开,不去的洒家便打”这句话时,采用了直译的手法,将其翻译成“haul your asshole out of here”,保留了原文的句子结构及意象,而动词“挟着”选用“haul”,二者在语义上有所出入,但话中之意已经得以显现。在该语境下,“挟着”这一动作在英文中无法找到完全精确的词与之对应,而“haul”有费力托拉的含义,反而创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意味,加之“assholes”意象的保留,粗俗效果呼之欲出。而后半句“beat you to a pulp”中增译了“pulp”一词,使得“or”前后两个短句长度相当,不仅保证了句意完整,而且使译文呈现出节奏美,整齐对称。原文中虽没有该比喻,但添加该词后语义上毫无突兀之感,且营造出了幽默的氛围,使语义更加形象生动,人物语言特色得以显现。由此可见,在翻译粗俗语言时,沙博理的翻译告诉我们,在保留含有浓重文化意味的意象的基础上,通过合适的炼字、选词以及合理而又巧妙的翻译技巧,再现源语中粗俗语的精髓并非不可为之事。

(二)鲁智深动作场面的再现

在中国历史小说中,武打场面往往是中国读者较为喜爱的情节。沙博理在翻译时,对一些战争场面的诗词描写进行了省译。尽管对诗词铺排的打斗场面进行了省译,但是沙博理对具体打斗描写的翻译是十分考究的。在整部小说中,原文作者用了大量十分形象且生动的比喻,在描写打斗情节时,同样不缺乏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魅力。在英译时,能否传神地再现这类“打戏”,能否将其中形象的比喻转换到译文语境中,是翻译的关键内容之一。对于主要人物鲁智深,书中更是不乏打斗情节。例如:

(2)原文:鲁达听罢,跳起身来,拿着那两包臊子在手里,睁眼看着郑屠说道:“洒家特的要消遣你!”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的肉雨,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地按纳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鲁提辖早拔步在当街上。[3]53

译文:Lu Da leaped up, one package of chopped meat in each hand, and scowled at the butcher. “That's exactly what I'm doing—making fun of you.” He flung the contents of the packages full in Zheng's face. The shower of meat stung the butcher into a rage. From the soles of his feet, fury surged into his forehead. An irrepressible flame blazed in his heart. He grabbed a paring knife from the butcher's block and jumped down from the shop steps. Lu Da was waiting for him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eet.[4]39

例(2)为鲁达与镇关西较量的场面。在翻译这段内容中的动作时,沙博理围绕鲁智深的情绪进行了有效选词。在这句话中,鲁达处于愤怒的情绪中,因此相关词汇的选择均围绕这一情绪的主体氛围进行。例如,“flung”展现了鲁达怒气之下的用力,“scowled”一词传神、精准地再现了鲁达的表情,再现了人物面部神态、情绪状态。接着两个连续的比喻“肉雨”和“无明业火”,沙博理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将修辞手法进行了同类转换,保留了原文的主体、喻体,将其处理为英语中的明喻修辞,将打在脸上的肉比作雨,肉粒落在脸部产生刺痛感,因而译者用了“stung”,为译语读者增添了一份触觉,使感官体验更加丰富,且切中主旨[5]。“the shower of meat”可以使译语读者体会到原文所产生的隐喻联想[6]。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要充分理解源语语义,根据其联想意义更加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目标语词汇进行翻译。

(三)文化专有项翻译

《水浒传》翻译中涉及的文化专有项较多,就众多人物形象而言,鲁智深是作者赋予佛教文化关联较深的一个人物。从鲁达上五台山开始,他与佛教的因缘便开始了,所以这部分内容会出现诸多传统佛教文化用语的翻译。鲁达虽然成为了一名僧人,但其仍然经常与众弟子斗嘴,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情节。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翻译,在翻译到文化专有项内容时,如何进行两种文化的转换,保证译文可读性是关键问题。

(3)原文:“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了,免得竞争。”长老念罢偈言,喝一声:“咄,尽皆剃去!”[3]60

译文:“Leave not a single blade of grass, let the six roots of desire be torn out. All must be shaven clean away, lest they manifest themselves again,” he intoned.“Off with it,” he ordered.[4]47

“六根清净”是佛教文化的专门用语,“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净,它比喻已无任何欲念。沙博理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将原文的比喻“the six roots”保留,加上解释性词语“desire”,基本上把该成语的含义表达出来了,形式简短,保持了读者的阅读畅快体验。对于中文读者,其在不了解佛教相关背景知识的情况下,都会对“六根”这样的佛教文化用语理解困难,同理,“the six roots”势必会给英文读者带来同样的困扰,但是沙博理通过“desire”一词使读者准确理解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

结语

综上所述,在翻译《水浒传》时,沙博理通过运用合理的翻译策略、有效的翻译方法,并仔细推敲选词,有效再现了鲁智深这一人物形象。沙博理译本最成功之处在于,他有效呈现了中国特色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猜你喜欢
鲁智深英译本水浒传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与鲁智深的“密会”
变身鲁智深
与鲁智深的“密会”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