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阅读教学的应有敏感

2021-01-03 13:50林绍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感语言

林绍生

(福建省闽清县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福州 3508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为价值取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关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学生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鲜活且富有个性,促使阅读水平有效提高。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重新登堂入室,主要是由于人们又开始认识到语感确实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对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语感强的人看文章听谈话,不仅可以迅速领会其内容,还可以直觉地判断其正误、优劣;运用语言时,可以不假思索地自由表情达意,写出得体文,说出得体话。语感对语文学习有着十分神奇的独到功效,语文课标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感,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语感是一种多层次的语言感觉,既有浅面意义的直感,更有深层旨趣的独悟。语感实际上已成为左右听说读写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在所有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语文教学只有抓住这一根本,培养学生具有灵敏的语感,学生才能敏捷体味语言之精妙,自如谱写创意之华章,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叶圣陶指出:“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本文从三个层级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促进阅读“教—学”转化。即语言的印象感、语言的情趣感和语言的风格感。

1 印象语感,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

语言的印象感就是指学生读文章时通过视觉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和吸收,它是一种语言感受能力。它多从揣摩、想象的渠道在读者大脑中迅速“储意具像”。读者感知语言文字的这一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适合运用各种速读法、诵读法,让学生对重点词句或精彩语段快速阅读、反复诵读,建立并加深印象,促使在读的过程中于脑海里形成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鲁迅《孔乙己》一文中有一段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教学中当学生快速读完这段文字后,要求学生闭眼回忆刚才所读的景象,再引导学生诵读、反馈读到的信息,试着感觉这时的孔乙已是个怎样的人,是个如何奇特的人。如果学生脑海里不难浮现孔乙己的具体可感的形态,而且印象深刻,那么就是速读、诵读已经激起了学生对作品鲜明“内容视象”的敏感,阅读语感已油然而生,这就是对语言的印象感,也就是“形象语感”。

从诸如这段文字的阅读教学中得知:印象语感还可以对包括景物层次、人物言行、细节画面等等方面在内的印象感觉。印象语感是学生读懂文字、了解文意的基础,是阅读活动中再创造的第一步,是语感培养的必经途径,教学中不但不可小觑,相反应予以足够重视。

2 情趣语感,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

语言的情趣感就是指学生在阅读时能体会出文章背后的复杂感情、字里行间的独有天趣或作者笔下的含蓄旨意,它是一种语言理解能力。它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所描述的表层意义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文章内涵旨趣的体味,是一种更敏锐更高层次的语言感受力。

文章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寄寓情感蕴涵态度总是语言文字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和事,多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学生在阅读文章作品时,如果没有一种敏锐深入的情趣语感是难以“披文入情”真切体验的。学生对作品中人物行为、语言思想、命运遭遇以及作者情感态度的体会无不需要扣住语言文字来把握。如何引领学生“披文入情”,体察真谛,可从两方面入手:

2.1 以美感促语感

形成语感的心理研究表明,当阅读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字时,会引起情感上的反响和共鸣。据此,教学中教师不妨多让学生在涵泳美文中感受美景,由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情境美、人情美,由此产生语感。

如教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不必说……”这段美文,要想让学生把握其感情深厚、诗意浓郁、形象鲜明等意境特点,完全可以从学生孩提时代的感觉角度,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联想、讨论,这样就很容易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淘气的斑蝥”以及冬天“拍雪人、捕鸟雀”等。这一幅幅有静物描绘,也有动物描述,而且色彩各异构成的画面,生动自然,绚烂夺目,势必使人仿佛置身于百草园中。学生边读边想边议,读到深处必然情不自禁,感同身受,产生情趣语感。读出了情趣,学生自然迷恋向往,甚至生发对美妙生活的渴望和构想。这时,理解作者在这语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层用意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它不再是停留在每一个景物的形象特点感觉上,已经是能深入品味出,“百草园是美妙的童话世界的象征”,感受到作者寓于景物描写中热爱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的情趣了。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这段美文的过程中,语感已完成“表层”到“深层”的提升,也是阅读审美能力的提升。

2.2 联系生活经验培养语感

“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从心理学讲,这是符合语言理解心理过程实际的。

如读《再别康桥》下面这段: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如果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感觉到的只不过是诗人故地重游离开时的情形,但只要我们联系间接经验设身处地“体验”诗人当时的心情,就能体会到作者故地重游时的眷念、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读句品文,不仅要学会摩作品字词句,而且要学会相对挣开作品的羁绊,利用阅读联想、阅读期待、阅读探究,拓展感悟空间,促进语感不断地由“目视”走到“神遇”,甚至会悟创出比作者更独到更丰富的东西。因此,情趣语感是印象语感的深化,是深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

3 风格语感,阅读能力的突破和创新

风格语感就是学生在阅读文章作品时能明确的感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文章风格,它是一种欣赏和评价能力。语言风格有民族的、时代的、个人的、语体的等各种不同表现。阅读一篇文章的语感,最妙的就是能感悟出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能感悟和赏析出不同作者文章的优异和个性之处。这种感悟累积起来,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情感和语感积淀,甚至孕育出自己的语感个性。同时能反过来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更大兴趣。一个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并在学习中获得愉快。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品质就会得到张扬,这不失为实现阅读“教—学”转化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风格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形象语感、情趣语感。它是语言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语感能力的较高境界。其训练靠的更是大量的积累和体验。例如下面两段文字: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这两段文字都是通过描写一幅图景,表达作者的思想信念。乍看起来很难区分它们的差异和个性,但实际上文章语言风格有较大不同:鲁迅的文字使人感到悠远、曲折、深沉、含蓄。那幅很美的图画只能曲折地表达作者的希望。作者不直接说有希望,却绕个弯子用个比喻,写出一个哲理。阅读它,一方面很需要丰富积累和体验,另一方面读懂了又感觉余味无穷。而贾平凹的那段文字则通过强烈对比,充满激情地赞美“一个欲绽的花苞”,赞美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虽经摧残,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读之会深深感觉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如果学生不但能真切地感受、深入地理解二者的语言风格,而且还会富有个性地欣赏评价二段文字的语言的韵味和风格,那就是阅读能力的飞跃和语感境界的突破了。

不少教学实例表明,优秀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既要重视印象语感、情趣语感,也要重视风格语感。

语感是一种如此敏说丰富的感受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语感能力呢?下面四种值得尝试:

其一,培养学生体验语感的兴趣。

自主学习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学习主动性培养。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阅读教学中,老师应用各种不同手段培养阅读兴趣,教会学生各种读书方法,精读、略读,朗读、默读,不拘一格。只有有效地引导学生乐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才能长效培养学生语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其二,引导学生加强诵读和描摹。

诵读是“感”,揣摩是“悟”,诵读多了就好揣摩。揣摩就是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探索,去体会。闭目凝想,化入其中,进入角色,体验内心,反复描摹,把生活中的体验自觉地有意识联系到文章语言文字之上,培养出深刻而敏锐的感受力,形成较高层次的语感能力。能真正感受李白诗仙的飘逸形象、杜甫作品的抑郁顿挫,可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其三,对接学生认知发展需求。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教学,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是教花之美美在何处还是教怎样写花之美?笔者赞同的做法是不将怎样写景状物,怎样写紫藤萝花(比喻、拟人、通感等写法)作为教学侧重点,而是通过多形式的语句品读,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紫藤萝花之美,情之美、理之美。不选教写法的理由有三:(1)阅读教写法是阅读教学的雷同教法,修辞作用学生耳熟能详,不课课讲修辞是为避免教学的雷同与俗套。(2)若课课将修辞手法作用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学生往往被训练成机械记忆结论式知识,陷入重知识记背轻语言品读的误区,学生的语感、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曾经在给全国骨干语文教师研修班讲课时,总结教学中的偏向: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分析,甚至是考试技巧应对;学习古文,就一个字一个字掰碎了讲,课文还没读出感觉,就要总结思想、分析形象。(3)此文最显著的特征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理解托物言志的关键是景物的特性而非景物的写法。因此充分品读、揣摩写景状物的语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阅读语感才是教学的重心,才具有教学核心价值。

其四,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

倪文尖教授认为:我们所要的是读的过程,是阅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充分的体会、感受和移情。将着力点聚焦在文本精彩语言的充分触摸、发现、咀嚼和体味上,以读代悟,以读促品。教《紫藤萝瀑布》时,舍弃PPT制作对教参答案的预设这一通常做法,采用教师板书充分展示学生的品读体验这一教法,课堂反响极好,学生思维主动积极。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这样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哪些描写引起共鸣,从中你有怎样“美的发现”?用自己的话说说。

教师的这一问有三好:(1)“哪些描写”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直接接触语言文字,这是语感培养的语料支撑;(2)“你的”“美的发现”既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又有阅读活动明确的指向性,这是语感培养的路径支撑;(3)“自己的话”则有益于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有益于学生对语言的主动建构,是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是语感培养的思维支撑。“学生言语资源其实就是学生文本,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学意义丰富而动态,不能被动应对,更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应该有主动运用的态度与策略。”教师将学生的发现及其措辞郑重其事地板书在黑板上,极大地活跃了学生阅读交流的思维,丰富了语言积累和建构,阅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展。专家评课时给予充分肯定:“真读”“够味”,是一种深度学习。

孙绍振说:“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确实,无论用何种教法,都得为了培养语感,发展语感,真正实现了阅读的“教—学”转化。

语文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语文素养重要成员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应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重新认识和广泛重视。“语感培养”如何创新,还有哪些更有效的途径,期待着进一步探索、充实和完善,相信语感教学必将掀开新的一页。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感语言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