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外阅读和课内创作之间搭桥
——五年级小古文创作课堂实践探索

2021-01-03 18:07
课外语文 2021年36期
关键词:古文教师教学

曹 彬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江苏 苏州 215133)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揭示了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那就是强调读、写并重。读和写如同一对双生兄弟,互相依存、互相滋养,共同推动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小古文的教学同样要遵循“读写结合”这个普遍规律。本文侧重于探讨小古文的写作教学——课内,学习小古文写作方法;课外,将小古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小古文写作教学模式。

一、古文例句仿写——入门之初

文言文的美感是文言文的生命线,引导学生充分领略文言文的内在美,是文言文教学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写作之初,先关注文本,着重于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地点、事件以及人物活动的句式特征。以《放风筝》为例: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

找准特征:三字一句。接着鼓励学生大胆进行仿写创作。很快,语感较佳的学生就交出了令人惊喜的作品:

花园里,游园中,汝看花,吾拍照。

在小古文教学中,例句仿写无处不在,是指引学生更快学习的“捷径”。在其他的篇章学习中,可供模仿的语言点比比皆是,如对偶、比喻等。如小古文《菊》中: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

这就运用了比喻手法,带给学生小古文学习仿写的乐趣。另外,学生现代文阅读中学过的一些写作手法,皆可运用在小古文仿写中。

景物描写的文段也是经典例句仿写的宝库。人生四时,四时之景,风花雪月,都是学生现实中常常接触的风景,比如描写景物的经典名篇《荷花》:

池中有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初学者,主要学习小古文的写作技巧,学习语言如何简化;再进一步,则可通过咏物喻人、以物比人,通过景物的一些特质,来寄寓人的高尚情操,隐晦地告诉别人自己的真实意图。

描写四时天气也是小古文常见的题材。如写“雨”的: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通过下雨之前的天气铺垫来写雨景。

还有描写动物的,如“猫斗”场面:

“黄白二猫,斗于屋顶,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

抓住打斗中双方的动作、声音、神态,来渲染紧张的氛围。

总之,例句仿写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在事件发展、人物活动、景物样貌中找到句式或表达的特点,将某个场景侧重表现出来,实现仿写。

二、古文填白——创作联想,文本丰实

在小古文《孔融让梨》中,文本止于描述孔融让梨的谦让品德。教师引导学生在此之后加入孔之父夸赞孔融的描写。学生兴味很浓,很快就模仿孔父的话语进行了补写:“孔融之子乃学习之典范!”“吾儿谦和至此,日后必有大为!”等。古文填白的训练,不必追求长篇大论而舍本逐末,一句、一段的填白即可丰富文本,难度不大,也可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故事类小古文都可进行简单的续写和补白,只要在故事的合理发展范围之内进行即可。基于小古文简短、故事性强的特点,即有利于学生以创作者的身份编排故事后续,过一把“编剧瘾”,小古文学习的热情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小古文的创作语感得到了锻炼。

三、古今互译——书本中的故事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兴趣最浓的莫过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神童故事这类充满奇思妙想的文言作品。每当回忆起这些经典故事,感受故事蕴含的精神和道理,也是一桩美事。以著名的《曹冲称象》为例:

操得一奇象,欲知其重,不可称之,乃唤其友思其之法。曹有一子曰冲,少质聪慧,得一法,告操之:以象置船中,刻其水痕所至,去象,以石置之于水痕所位,复称石,可得象重。操叹之子聪慧无二。

学生将这个故事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就是体会学习小古文乐趣的过程,也是锻炼理解力、表达力的过程。而在古今互译中,更能深刻感受这些故事的经典之处。较为经典的神话故事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邯郸学步》《亡羊补牢》等,都适于在现实中进行古今互译。还有一些短小精悍的历史故事,如《宋濂求学》《凿壁偷光》等,甚至像更古老的《论语》《道德经》中某些通俗易懂的篇章,都可以作为互译素材。在实际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做到由简到难、循序渐进。

四、角色体验——在体验中实现转换

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入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就需要对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揣摩。在充分理解人物心理之后,教师安排学生站在角色的角度,以第一人称进行改写。《两小儿辩日》通过两个孩童针锋相对的争辩来展示各自对日近日远的理解: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改写为:余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因日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另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因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余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以古人的身份来演一演故事,如《矛盾之争》的现场表演:

学生甲:“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举起手中的矛):“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学生乙:“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学生甲无言以对。

角色体验有很广的应用范围,更便于学生理解文本。在扮演、转换中学习、打磨,身临其境,激发了其对小古文学习的兴趣。

五、生活创作——发现古文的眼睛

学习小古文,不应只限于教材阅读,否则会脱离学生的语言实际。教师也不应只会硬教、死教,而应把心力放在活学活用上,从实际出发,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也可通过这些途径来达到语言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勾连。

首先是“说”。从生活着眼,启发学生口头说古文,久而久之就可以出口成章。在校园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偶尔用古文对话,如:“今日天气甚好,花园赏花可否?”“此计甚好,可同往之。”“家中可有勇士否,吾需助也。”“吾愿助之,稍事片刻。”如此一来二往,“过去的语言”找到了“当下的舞台”,学生的古文表达力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巩固;由此产生的“时代交叉感”还能让学生获得轻松、愉快的体验。

其次是“写”。在日常书写中偶用古文,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尤其是日记、笔记、小作文这些自由度较大的书写领域,都可鼓励学生尝试用小古文来写作。实践证明,小古文写作能提升学生的理解、写作能力,对语文学习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将学生的古文学习从课内转移到生活,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是培养其小古文理解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六、成语改编——演绎古文中的故事

教师还可以通过将故事改编成学生共同演绎的话剧,学生既能学到文言知识,又能得到演技的锻炼。下面提供两个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改编的成语小话剧案例。

(一)“盲人摸象”的故事

找6个学生当演员,1人扮演“国君”,1人扮演“大使”,其余4人扮演“盲人”,准备工作做好,用一个玩具当“大象”,教师念旁白:

在古代有一个国君,有一天,临近的国家来了一个大使。这个国家的臣子一直都听从国君一人的话,可是最近突然流行一种神秘的巫术,使得一部分人不再听信国君的话语。国君找来使者,要求使者带领四个盲人去后院摸大象,并要求所有臣子跟随。四个盲人开始摸大象了。第一个人说:“大象是一只大水桶。”第二个人说:“大象是一把扫帚。”第三个人说:“大象是一个大勺子。”第四个人说:“大象是一只牛角。”臣子们听了哈哈大笑。这时,国君说:“你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正如那巫术,你们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一面,所以你们不要听信巫术。”臣子们纷纷低下了头,知道了自己的错误。

演后讨论:

(1)如果你是第五个盲人,你会怎么说?

(2)大臣们和国君以正常的眼光来评价盲人,你觉得合理吗?

(二)“夜郎自大”的故事

找两个学生进行情境对话,一个扮演夜郎国国王,一个扮演使者。

在汉朝时由于人员的不断迁徙,在我国西南方向形成了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国土面积非常小,国民也很稀少,国王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国家,一直认为自己的国家就是最大的。有一天,一个使者来到夜郎国,这个使者来自汉朝,国王问汉朝使者:“我的国家跟汉朝比谁大?”汉朝使者形容了一下自己国家之大。使者的话吓到了国王,国王一脸惊讶,说不出话来。

演后讨论:

(1)生活中你遇到过夜郎国国王这样的人吗?

(2)你会怎么规劝这样的人?

通过此种类型的小故事演绎,学生既能深入理解成语典故,也能通过表演的形式提升表现力。同时,表演后设计的开放性话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深度。此时让学生写一篇小古文故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七、读国外读物——书写古文

通过教学实践中的观察,笔者发现如今的学生普遍排斥枯燥的古文,更爱看一些译介自国外的课外读物。学生乐于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读优秀的外国文学,而少有在课外读物中选择小古文的。基于此,笔者在今年新学期布置了一项创新作业:让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小古文改写。笔者先利用微课进行导学,利用微课提供作品的历史、作家生平及改写示范等信息,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灵活地自由创造。学生的兴趣都很浓。虽然改写的作品语言上还比较幼稚,但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利用学生的阅读心理,提倡他们在读书过程中,大胆思索、勇于创新,将小古文学习的热情和潜力尽可能激发出来。

八、结语

小学生的小古文学习,重在激趣。教师的教学不必拘泥于特定的某一种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块肥美的土壤,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古文学习中,陪学生多加练习,慢慢收获成绩。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帮助学生克服对古文的排斥心理。其实,纵观历史,在中国风日益盛行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懂得传统文化为傲,古文不应该被刻上迂腐、落后的标签。古代先贤留下了如许谆谆教诲,古文中包含的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理应让学生在最美好的年华去学习、去感受、去热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小学生的古文教学,不应仅仅以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为学习的全部阵地。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在日常生活中文言意味较强的语汇,都是古文学习的宝库。学习古文知识,要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充满兴趣、易于理解,进而专注于学习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这将是小学阶段小古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古文教师教学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最美教师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