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困境与路径

2021-01-03 08:29陈文鑫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1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陈文鑫

道德教育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文明公约。新时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90后”“00后”,受不良思想文化和网络有害信息的侵蚀,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观念模糊,甚至道德失范的现象。因此,需要通过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性、丰富德育课程、优化德育环境这4个方面,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顺应发展规律,提高个人道德水平的内在要求

走出18岁的花季,初入大学的大学生会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由于知识的积累、认知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普遍增强。他们会发现中小学时期所展现的自我只是老师、同学、家长眼中的自我而并非真正的自我,因而他们会强烈要求重新塑造自我,这种激烈的喜欢表现自己的情感特征会直接导致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都向着广度和深度扩展。另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增强,使得大学生成为“矛盾综合体”,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甚至产生自我认同感降低,引发心理困惑;独立意识和自觉性明显增强但果断性、自制力又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性格日趋成熟但又呈现出敏感、易冲动的特征等。

(二)塑造民族之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它分别从三个层面进行概括和凝练,而个人、社会和国家又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发展要求,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需要依靠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勠力同心,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民族担当感和责任感,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落到实处。

二、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

(一)第一大困境:个人道德自律意识不强

部分当代大学生存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的问题,而道德自律就是沟通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桥梁。在这里,要注意区别自律和他律。自律和他律都源于康德道德哲学,但自律是靠自身约束力,即在没人监督的场合也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点类似于儒家思想中的“慎独”;而他律则相反,是指依靠外界力量来控制自身,如法律体系和道德标准等。两者一比较,自律显然更加强调个体自觉性,有利于个体的道德发展。一个人在情绪激动、无法控制的时候,道德自律就是一种良知,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避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就像徐萍萍为道德自律者所描绘的心理画像:“他绝非身处孤岛之上自强自立的鲁滨孙,而是一个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规则和人际关系网之中, 理性地分析各种社会规范和原则, 自主地制定出自身的道德准则, 时刻敏锐地感知身边的道德情境, 根据情况做出理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 并最终以坚定的意志力去付诸行动的道德主体。”

(二)第二大困境:家庭道德感染力量不足

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与家庭产生了不可分割、亲密无间的联系,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家教家风更是起着关键作用,这种影响力量是深沉、持久的,甚至会伴随我们一生,融于骨血之中。百善孝为先,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应使我们向上向善、常怀孝悌之心。在家庭教育方面,中国总体呈现出重智育而輕德育的现状,而在人口逐步老龄化的背景下,这种现状亟待改变,强化家庭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迫在眉睫。孝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对家国情怀发表重要讲话,“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社会有秩序,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未来。

(三)第三大困境:高校道德教育引导不力

高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摇篮,更是成长的圣地。我们每天所上的课,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课,更是育人的课,高校的校园文化、文体活动、老师同学等各种因素都会对我们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习惯、道德实践等产生重要影响。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拔节孕穗期”,在这一时期,高校要承担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使命,更要担负起铸魂育人的重大任务,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知心人,切实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四)第四大困境:高校法治教育有待加强

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应遵守的最基本的“红线”。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大学已然成为小半个社会,大学生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危害身心健康的信息,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和渗透力。在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高校亟待加强法治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成为懂法、遵法、守法的好公民,从而带动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

(一)重视家庭教育启蒙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十年里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首先,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还没有独立的思考和思维能力,大多数是通过模仿来获得语言乃至行为习惯。受成长环境所限制,这种模仿对象自然而然就落在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年长的具有权威性的家长身上。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良好言行和道德品质去感染孩子,于无形之中教育、引导孩子向上向善,让孩子看到家长的善行、听到家长的善言、说出自己的善语,在这些丰富的感官感性教育中,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初认知。其次,“很多青少年在道德两难情境中的决策刚开始时是本能的非道德决策,通过道德两难教育模式的训练,他们慢慢变得理性成熟,转向道德决策”。因此,家长不仅仅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还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例如,家长可以通过“海因兹偷药救妻”的经典道德两难故事,启发孩子独立思考,观察孩子在面对激烈的矛盾和冲突时会如何做出理性的决策。最后,教育无时不在,无时不有,但要真正落到实处,使孩子养成道德规范,才算是让道德教育的种子在孩子心灵深处开花结果。

(二)培养学生个体自主性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更侧重于灌输式,即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应怎么做才是道德的。这种教育模式简单、直接,具有一定效果。如果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增强学生的个体自主性,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使学生更加认同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从而变道德为自身需要,做出符合社会所期望的道德行为。因此,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道德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单一的灌输模式,而应有所改变。这种模式的改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从学生的需要角度出发,倡导道德教育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更好地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其二,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应充分发挥个体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做到真学、真懂、真做。

(三)丰富德育课程多样性

在校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因此,德育课程有没有针对性、有没有吸引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认同感、道德判断等一系列观念上的认知乃至行为实践。笔者认为,丰富德育课程多样性,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出发,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首先,从内容方面来看,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从形式方面来看,“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因此,丰富高校德育课程,推动大学生自觉践行道德,重在以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更好地将学校与社会融合起来,从而實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徐萍萍.心理发展视角下的道德自律:本质与实现条件[J].道德与文明,2018(6):52-57.

[2]刘爱平.“道德两难教育模式”触发的德育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5(5):58-61.

[3]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1).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