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改革与研究探索

2021-01-03 08:29马晓跃习璐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时代

马晓跃 习璐

《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建设。当前,社会生产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不断发生变化,而高等教育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开始结合现代化特征,积极开展各项变革,高校不断完善与转变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办学理念等方面内容。因此,探索与分析“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使“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对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高校思政课现状

(一)“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目前,国家高校网络信息设备虽已基本配备,但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仅停留在表面,教师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教育强行与互联网结合,并未实质性改变思政理论课的教育结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因此,现阶段,部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质上与互联网处于相离状态,“互联网+教育”并未真正发挥有效作用。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未实现全面共享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持续增加扩招人数,现如今,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政教育已较为普及,使国家教育不断进步、科技迅猛提升、优秀顶尖人才大量涌现。但教育科技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诸多挑战和挫折,其中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即为高校教育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部分高校虽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供了相关课程资源,但共享的只有精品课相关教学资料,其余思政课程依旧采取传统的“填鸭式”与“ 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交叉学习的方式。

(三)缺乏有效的认证、监管和考核机制

近年来,MOOC(慕课)、微课、超星以及智慧树等网络课程形式逐渐融入国家“互联网+”高校教育,但很多学校并不认可学生在MOOC等网络平台上所学习的课程,导致所谓的开放性仅仅是表面开放。因此,思政课就选择在MOOC等相关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但学生能否真正学习无从得知,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在MOOC等网络平台上学习的课程未得到相关部门认证,校方无法确定其课程是否达到高校教学大纲要求;第二,学校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无法衡量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网络平台课程;第三,学校未制定规范的考核方案,导致学校和学生都无法判定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能真正学到知识。

(四)高校思政教育趋于大众化,依旧实行大班课教学,学生趋于盲目学习状态

部分高校对思政课教学依旧采用大班課教学形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能力、接受程度以及兴趣爱好等都不同,但在高校思政大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保证课程进度,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甚至制止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化表现,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此外,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大课堂中根本无法掌握学习所需,基础较好的学生能紧跟老师进度,而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处于想学习却又不知道从何学起、学什么的盲目状态。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教育越来越具有符合当前时代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同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一样,建设 “互联网+”思政课堂教育并进行相应的发展,都有相当丰富的价值值得我们追寻。当今社会,发达国家都已经把互联网技术当作培养相关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我国在“互联网+”思政教育上也具有与其同样的价值追寻,这是我们形成学习型社会,实现全民终身学习与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网络兴教”和“人才强国”的重要部署。教育部明确提出“互联网+”教育的目标,由此可反映出互联网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将“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结合起来,就其教育价值及其意义两方面来看,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内涵的不断拓展等都会使思政教育所引领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在某些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从这个视角看,“互联网+”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不仅是思政教育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应用的表现与单纯的虚拟教育、简单的在线教育抑或网络授课,而是思政课的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融合与共通的创新和转型。

随着“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MOOC、微课、畅课 (TronClass)等多种网络资源逐步改造着中国教育生态,信息化知识快速传播,基于此大背景,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积极采取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思政课教学,实现个性化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理念,逐渐将翻转课堂的理念运用于高校思政课课堂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如今,“互联网+”所呈现出的多重优势正引导着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与变革,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将“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还要有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完善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更好地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策略探究

(一)高校层面——完善“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与思政课教学体制模式,做到有效认证、监督与考核

新时期下,“互联网+”技术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能够使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发展,高校必须带头做出自上而下的改变。首先需要正确看待“互联网+”技术为思政课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保障了高校大学生能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了解思政课学科前沿,开展思政专业知识学习,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其次,在各项思政教育工作中,能将其与“互联网+”方面的各项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以及教学模式的完善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体制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最后,考核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成绩,以确保其真实性,高校应认同其经过严格考核的成绩。

(二)教师层面——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构建高效思政课堂

将大数据技术作用充分发挥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平台上,以此掌握学生个人情况、学习能力及专业素质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供学习建议与规划,帮助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在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以传统教育理念为基准来开展的,这种授课方式不但忽略了课堂的互动性,而且可能会使学生对理论型思政课教学产生厌烦心理。现阶段,高校思政教师需结合时代特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教学工作。

(三)学生层面——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与资料整合,正确运用网络,达到学习模式最优化

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鼓励学生查询相关资料、探究和掌握相关知识。“互联网+”时代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来源,而在此过程中,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决定着其中会有各种类型的信息存在,这对学生通过网络来了解信息很容易产生误导与偏差。因此,高校思政课堂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辩证看待网络上所提供的信息,避免外界信息让学生产生混淆。

四、结语

如今,时代不停地在发展变化,在快速轉型期,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落伍,跟不上大数据的发展,从而限制了高校办学水平。为了更快、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的时代潮流,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变革必须紧跟时代的特征要求,紧紧抓住高校、教师、学生这三个着力点来开展各项工作,各高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教学体制的改革、学生学习的方式等方面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以此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更加有利的基础。

【基金项目】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编号:GS[2018]GHBBKZ00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关于印发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09-15).http://www.moe.gov.cn/s78/A04/A04_gggs/A04_sjhj/201903/t20190326_375265.html.

[2]谭念.“互联网+”背景下解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视界,2020(29):66-67.

[3]杨静秋.探讨网络时代下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233-234.

[4]李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20(16):42+44.

[5]孙丽.“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医学教育改革探索[J].才智,2019(13):43.

[6]吴丽玫.“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79-82.

[作者单位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原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