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环保碳系导电油墨的制备及其印刷适性研究

2021-01-03 19:39李叶红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石墨烯

摘要:传统油性油墨污染大、易燃易爆,大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随着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市场上迫切需要无公害、环保的涂装技术,促进了水性油墨技术的发展。本文基于水性丙烯酸树脂粘结剂,以水性石墨烯浆料为主要导电填充料,导电炭黑为第二导电剂,制备了一种新型水性导电油墨,对水性导电油墨导电性进行优化,并调整水性油墨的印刷适性,如油墨的黏度、流动性、干燥性及油墨附着力等,以满足丝网印刷工艺条件,提高印刷质量。

关键词:石墨烯、水性油墨、导电油墨、丝网印刷

1 水性导电油墨研究现状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传统颜料油墨已不能完全满足应用需求,一些功能性油墨逐渐出现,尤其导电油墨应用领域广泛,如导电、防静电、电磁屏蔽、柔性传感器及智能智造等领域[1,2]。水性导电油墨是将金属粉末、碳黑、石墨、石墨烯、金属氧化物等导电填充料,如图1.1所示,均匀地分散于有机或无机成膜基料中形成的复合体。导电油墨在干燥固化之前,在树脂基料和溶剂中的导电填料处于独立状态,不互相接触,油墨处于绝缘状态[3]。在成膜时,随着溶剂挥发和树脂收缩,墨层不断干燥并接触,形成导电网络,从而使涂层导电。

2 水性碳系导电油墨的制备

2.1实验仪器与材料

实验材料:水性丙烯酸树脂(30%),佛山市红树水性印涂材料有限公司;无水乙醇(95%),烟台三和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磷酸三丁酯,无锡市东湖化工厂;水性分散剂,润安科技公司;碳黑,天津亿博润材料有限公司;其余实验耗材均为市售产品。

实验仪器及其厂家请见表2.1:

2.2水性碳系导电油墨制备工艺

按配比称取实验原材料,在混料瓶中先加入树脂和溶剂,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加入碳黑、石墨烯,充分研磨搅拌至无干燥的固体粉末为止,经三辊研磨机反复研磨,使得油墨的细度小于10微米,即得试样,具体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

2.3性能测试

使用涂布器制备水性导电油墨涂层,在80鼓风式干燥箱中烘干,使用四探针电阻率测试仪测试体积电阻率,使用丝网印刷机测试水性油墨印刷适性,使用TG/DSC评价油墨热稳定性及其固含量。

3 水性碳系导电油墨印刷适性研究

3.1导电填充料含量对水性导电油墨电阻率的影响

以水性丙烯酸树脂为粘结料,控制炭黑量不变,探讨不同石墨烯含量对导电油墨电阻率的影响,石墨烯含量由0.5%~2.0%变化,随着石墨烯含量的增加,样品体积电阻率减小,当石墨烯质量分数大于1%后,体积电阻率下降趋势减缓。

控制石墨烯的含量,随着导电碳黑含量增加,水性导电油墨电阻率急剧下降,当质量分数达10%以后,下降趋势减缓,当质量分数大于20%时,体积电阻率反而增大,如图所示。这是由于随着导电碳黑增加,水性导电油墨粘度增加,形成比较完整的导电网络,电子通过隧道效应导电,涂層体积电阻率降低,当导电碳黑含量达到一定值后,体系粘度较大,导电碳黑分散性变差,不能将粒子充分粘接、接触,导电网络形成较差,体积电阻率较大。

3.2树脂含量对油墨附着力的影响

树脂作为粘结剂可以充分与填料分散均匀,包覆导电粒子,树脂作为油墨的基体,包覆导电粒子,固化后,粘结剂可以使导电粒子相互接触,形成良好的导电材料与粘结料网络,成膜强度取决于树脂粘结料连接与分散[6]。分别控制树脂含量为5%、15%、25%、35%、50%,发现随着树脂含量的增加,水性导电油墨粘度逐渐增大,导电性降低,附着力提高,但当树脂达到35%以上时,其附着力趋于稳定,均达5B,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3.3水性导电油墨印刷适性调整

印刷适性是油墨最基本性能要求,使油墨可以满足不同印刷方式,如丝网印刷、喷墨、柔性印刷、凹版印刷等不同印刷方式。本实验中制备的水性导电油墨可用于丝网印刷,如下表2所示,能够满足印刷生产要求,可用于柔性电子电路的印制,有望用于智能穿戴传感领域,如下图3.3所示:

4 结论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制备了基于石墨烯、导电炭黑为导电剂的环保型水性导电油墨,对水性导电油墨导电性进行优化,并调整水性油墨的印刷适性,如油墨的黏度、流动性、干燥性及油墨附着力等,以满足丝网印刷工艺条件,下一步将继续研究石墨烯三维导电网络的搭建对其导电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灿才.王所杰.水松纸抗菌水性油墨研究[J].包装工程,2007,(3):7-9,12.

[2]高晓敏.刘际伟.刘永华.分散助剂对丙烯酸基电磁屏蔽导电涂料性能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3):410-413.

[3]费华.张莉莎.周赛春.丙烯酸类树脂为基料的水性油墨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319-321.

[4]楚高利.王琪.导电油墨印刷适性的探讨[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8-31,41.

[5]吴松山.薄膜开关导电油墨及其应用[J].丝网印刷,1996,(2):18-27.

[6]吴松山.薄膜开关导电油墨及其应用(一)[J].丝网印刷,1996,(1):30-36.

作者简介:李叶红,女,汉族,广东中山,1975年12月,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轻工包装印刷),写作方向:(水性环保碳系导电油墨的制备及其印刷适性研究)。

猜你喜欢
石墨烯
周期性结构的石墨烯对太赫兹波的吸收特性研究
氧化石墨烯在纯棉织物上的抗菌应用
石墨烯负载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功率芯片表面绝缘层厚度对石墨烯散热效果的影响
海尔在石墨烯领域发展前景展望
综合化学实验设计:RGO/MnO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考察
石墨烯纳米结构中负微分电阻效应研究
石墨烯量子电容的理论研究
新型石墨烯—壳聚糖/二茂铁衍生物/细胞色素c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用于亚硝酸钠的检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