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岩溶区苏木人工林生物量及碳储量

2021-01-04 00:57李元强何敏增蒋恒洁黄家华吴庆标
福建林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苏木人工林乔木

李元强,何敏增,蒋恒洁,黄家华,吴庆标

(1.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维都林场,广西 来宾 546100; 2.广西一鸿自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7; 3.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达176.08万hm2,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1],石漠化是岩溶区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也是制约岩溶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广西是我国典型喀斯特地貌地区之一,其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在桂中、桂西和桂东北等区域[2-3]。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力度,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通过植树造林以恢复植被覆盖等举措推进治理进程,选择潜力好的树种造林是改善岩溶区生态环境和功能的重要前提。苏木(Caesalpiniasappan)为苏木科苏木属落叶小乔木,是热带亚热带树种[4],集中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我国南方区域,广西则主要分布在玉林、河池以及左右江区域等[5]。苏木是广西岩溶植被区系主要成分[6],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耐贫瘠和生长迅速等特征,是广西岩溶地区造林治理石漠化优良树种[7-11],同时具有舒经活络、镇静、祛痰、止痛等药用价值[12-15]。目前,对苏木人工林的相关研究主要在培育技术、生长规律、药用价值等方面,尚未见有苏木人工林碳汇相关研究报道。本文对桂西南岩溶区5年生苏木人工林生物量、碳汇能力及分配等进行研究,以期为苏木人工林营建及岩溶区绿化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1 样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西西北区域的田阳县那满镇,是典型的岩溶区,因大多区域石漠化较为严重而致土壤薄,厚度仅为35 cm左右,成土母质有第四纪红土、砂页岩、石灰岩。该区域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1100~1350 mm,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8~22 ℃,年无霜期达307~352 d左右[16]。经调查,试验林分密度为5200株·hm-2,平均地径为4.8 cm,平均树高为4.1 m,枯枝落叶层厚度为2 cm左右,林下植被覆盖度55%,林下植被主要有蔓生莠竹(Microstegiumvagans)、五节芒(Miscanthusfloridulus)、酢浆草(Oxaliscorniculata)、叶下珠(Phyllanthusurinaria)、龙须草(Juncuseffusus)等。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及样品采集[2]

2017年,根据典型选样原则,设置4块林相整齐、具有代表性的10 m×10 m标准样地,首先对林下植被种类和覆盖度等情况进行调查,然后在样地内对苏木进行调查,主要测定地径和树高。根据调查结果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平均木4株,采伐并将其根部挖净后,按不同器官(叶、果、枝、干、根兜、侧根)分类称取鲜重,做好记录,随即采取各器官样品300 g左右置于封口袋中带回实验室烘干称取干重,粉碎后测定相关指标。在标准样地内,按角线设置4个面积为1 m2的小样方,采用收获法分别获取小样方内全部灌草和凋落物并称取其鲜重,做好记录;随即采取各器官样品300 g左右置于封口袋中带回实验室烘干称取干重,粉碎后测定相关指标。在标准样地内上、中、下坡各随机设置1个土壤采样点(3个重复),采取0~20 cm表土土样装于封口袋中带回实验室按国标方法处理测定相关指标,同时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密度。

2.2 碳含量测定及碳储量估算

采用元素分析仪(Vario EL Ⅲ,德国)测定碳含量。乔木层碳储量为各器官生物量与其相对应碳含量乘积之和,灌草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为其相应生物量与碳含量的乘积,土壤层碳储量为其有机碳含量、厚度、密度的乘积[17]。

2.3 生产力、年净固碳量、年净碳素累积量估算

植被层年净生产力根据林分生物量除以林分年龄(5 a)进行估算[18]。乔木层年净固碳量为各器官年净固碳量之和,而各器官年净固碳量根据相应的碳储量除以年龄进行估算,其中树叶和果为当年生(1 a)进行计算,其余器官按实际林龄(5 a)来计算。乔木层年净碳素累积量根据其碳储量除以实际林龄(5 a)进行估算。

2.4 数据分析

主要运用WPS办公软件进行整理和前期处理,数据差异性分析等则采用 SPSS 22.0 软件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图1 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生物量布局图

3.1 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生产力

图2 苏木各器官生物量

3.1.1 生态系统植被层生物量 5年生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植被层总生物量为17.46 t·hm-2。由图1可知,该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生物量由大到小排序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分别占总生物量的80.3%、10.8%、8.9%,乔木层生物量要显著高于灌草层和凋落物层(P<0.01)。由图2可知,乔木层中各器官生物量间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由大到小排序为树干>树枝>根蔸>树叶>侧根>果,乔木层中生物量最大的器官为树干,体现了乔木主干明显的共性特征,枝条生物量次之,可见苏木在生长高峰期具有较繁密枝条。乔木层的生物量主要是地上部分贡献,地上部分生物量比地下部分生物量大4倍多。

3.1.2 生态系统植被层生产力 5年生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植被层的年净生产力为3.50 t·hm-2·a-1,各组分年净生产力表现为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依次为2.81、0.38、0.31 t·hm-2·a-1,分别占植被层年净生产力的80.3%、10.8%、8.9%,乔木层在生产力上贡献最大,也体现了人工林以培育乔木层为主的经营特征。乔木层各器官年净生产力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树干>树枝>根蔸>树叶>侧根>果,乔木层中树干对生产力贡献最大,占乔木层生产力的45.20%。

3.2 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含量

由图3可知,5年生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平均(加权)碳素含量为495.06 g·kg-1,各器官碳素含量介于465.49~504.40 g·kg-1之间,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树枝>树叶>树干>根兜>果>侧根,各个器官间碳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林下灌草层平均碳素含量为423.00 g·kg-1,凋落物层平均碳素含量为487.77 g·kg-1。灌草层和凋落物层碳素含量均低于乔木层,三者之间的平均碳素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土壤层平均碳素含量为56.13 g·kg-1,低于植被层的碳含量。

图3 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间碳素含量

3.3 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分配格局

3.3.1 植被层碳储量 5年生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植被层总碳储量为8.51 t·hm-2,其中乔木层的碳储量为6.93 t·hm-2,灌草层的碳储量为0.66 t·hm-2,凋落物层的碳储量为0.92 t·hm-2,三者中以乔木层碳储量最高,分别占植被层总碳储量的81.44%、7.76%、10.80%,乔木层是生态系统植被层中最主要的碳库。乔木层中,各器官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树干>树枝>根兜>树叶>侧根>果,树干的碳储量占乔木层碳储量的45.3%,是乔木层主要的碳储存库;各器官碳储量与生物量大小排序一致,碳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可见生物量是影响碳储量的关键因子。

图4 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格局

3.3.2 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格局 5年生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35.36 t·hm-2,其中土壤层碳储量为126.85 t·hm-2。由图4可知,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格局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土壤层碳储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93.7%,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碳库,乔木层、凋落物层、灌草层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5.1%、0.7%、0.5%,凋落物层和灌草层在碳储量分配格局中仅占极小部分。

3.4 苏木人工林乔木层年净固碳量

5年生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的年净固碳量为2.14 t·hm-2·a-1,受估算年龄的影响,各器官年净固碳量大小排序与其碳储量不一致,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树叶>树干>树枝>根兜>果>侧根。乔木层年固碳量中,地上部分贡献最大,地上部分的年净固碳量是地下部分的近8倍之多。乔木层年净碳素累积量估算为1.39 t·hm-2·a-1,各器官年净碳素累积量大小规律与其碳储量一致,但与年净固碳量不完全一致,与估算年龄有关,各器官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树干>树枝>树叶>根兜>侧根>果,其中地上部分年净碳素累积量是地下部分的近5倍。

4 结论与讨论

5年生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17.46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4.01 t·hm-2,稍小于广西中岩溶区4年生顶果木(15.89 t·hm-2)和降香黄檀(13.24 t·hm-2)人工林的生物量[19]。乔木层生物量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总生物量的80.3%,灌草层、凋落物层生物量仅分别占8.9%、10.8%,乔木层生物量占绝对优势,体现岩溶地区恶劣环境下灌草植物生物量稀少、人工林人为干扰严重以及以培育乔木层为主目标的显著特点。乔木层中,各个器官之间的生物量差异较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树干>树枝>根蔸>树叶>侧根>果,与广西西南岩溶区12年生茶条木[20]排序一致,与广西中部岩溶区4年生顶果木和降香黄檀[19]不完全一致,但均表现为干的生物量最大,体现不同树种器官生长的差异以及乔木主干明显的乔木共性特征。

5年生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植被层年净生产力估算为3.50 t·hm-2·a-1,其中乔木层年净生产力在植被层中最大,为2.81 t·hm-2·a-1,比广西中部岩溶区4年生顶果木(3.97 t·hm-2·a-1)和降香黄檀(3.31 t·hm-2·a-1)[19]、广西西南部岩溶区12年生茶条木(5.94 t·hm-2·a-1)[20]稍低,但高于广西东南部11年生红锥(2.62 t·hm-2·a-1)[21]、广西北部岩溶区12年生的臭椿(1.33 t·hm-2·a-1)、榆树(1.61 t·hm-2·a-1)、冬青(0.94 t·hm-2·a-1)、酸枣(0.60 t·hm-2·a-1)等[22],由此可见,在环境条件恶劣的岩溶区,苏木具有相对较好的适应和生长能力,与黎一铎[9]、朱积余等[10]研究结论一致,认为苏木是治理石漠化的良好树种。

5年生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各器官碳含量介于465.49~504.40 g·kg-1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树枝>树叶>树干>根兜>果>侧根,与广西西南部岩溶区12年生茶条木[20]、广西中部岩溶区4年生顶果木和降香黄檀人工林[19]排序不尽一致。乔木层平均碳含量为495.06 g·kg-1,比广西中岩溶区4年生顶果木人工林(520.44 g·kg-1)低,较广西中岩溶区4年生降香黄檀人工林(466.73 g·kg-1)高[19],稍高于广西西南部小于10年幼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碳含量(492.57 g·kg-1)[23];乔木层碳含量同时高于其林下灌草层和凋落物层,可见苏木具有较高的碳素含量水平。土壤的碳含量同时受到当地气候条件、枯落物输入和腐殖质层有机质分解等因素影响[24],苏木人工林下0~20 cm土壤层碳素含量为56.13 g·kg-1,远高于广西西南部幼龄喀斯特森林土壤0~20 cm土层碳含量(37.49 g·kg-1)[20]以及湖南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灌丛生态系统土壤碳含量(23.08 g·kg-1)[25],可见苏木人工林土壤表层具有相对较高的碳素含量水平。苏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35.36 t·hm-2,比广西西南部幼龄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86.03 t·hm-2)[20]和广西西南部岩溶区12年生茶条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72.74 t·hm-2·a-1)[20]高,各组分碳储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土壤层(93.7%)>乔木层(5.1%)>凋落物层(0.7%)>灌草层(0.5%),土壤层是最主要的碳库。乔木层年净固碳量达2.14 t·hm-2·a-1,稍低于广西西南部岩溶区12年生茶条木(2.90 t·hm-2·a-1)[20],大于广西中部岩溶区4年生顶果木(2.07 t·hm-2·a-1)和降香黄檀(1.55 t·hm-2·a-1)[19]。苏木相对于岩溶区常见绿化植物中具有较高适应能力、生长能力和固碳潜力,可考虑作为理想的石漠化治理和碳汇树种。

猜你喜欢
苏木人工林乔木
桉树人工林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桉树人工林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园林绿化中乔木栽植难点及养护
汤原县林业局有林地面积的特点与分析
深析乔木移植栽培技术
高峰林场桉树人工林与其他树种人工林之间土壤差异分析及对策
找出犯罪嫌疑人
站在苏木拜河边
七月桑桑
兔兔主编的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