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件过程的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研究

2021-01-04 07:39谭立重
外国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宾格句法被动

谭立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1 研究背景

二语学习者在习得非宾格动词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被动泛化现象。例如:One day it was happened.(Richards,1974:178)

虽然非宾格现象本身是从句法角度提出来的语法现象,但是在语义层面上,Balcom(1997)认为这种NP移动是由语义上的致使作用造成的,这种致使作用可能体现在各个方面。在语义上导致被动化产生的这种致使作用可能体现为语境中的外力作用(Ju,2000;Chung,2014),或主语的动物性(Chung,2014;Pae et al.,2014)。Ju(2000:90)发现具有施事认知语义的语境特点有助于让学习者被动泛化非宾格动词,而施事特征是被动句语义上的一个典型特点。除了语境能体现致使作用外,动词本身以及主语名词的动物性也能体现出致使作用,对于这一点,Taegoo(2014)、Pae(2014),赵晨(2017)等采用在线上的方法分析了主语的生命性(animacy)与被动泛化之间的关系程度。

在语义层面无论采用何种角度分析,其实质都是建立被动句的内论元与外论元的关系。在认知语义上,无论是外在的致使因素,还是主语的生命性特征,目的都是强调外论元与内论元的语义关系;而且这两种语义要素都是基于Dowty(1991)的原型施事特点,也为了体现事件之中外论元与内论元之间的影响关系(Croft,1993)。但是各种被动句,特别是形容词被动句,并不完全拘泥于认知上的致使关系,也正是这个原因,目前的分析结果并不总是一致,而且还有矛盾之处。Kondo(2005)同样采用Ju(2000)的实验方法却发现语境中的施事力并不起致使作用,导致学习者被动化非宾格动词。非宾格动词内在的致使力与非作格动词外在的致使力对学习者并没有影响,而是母语中的形态因素产生的影响。

各种被动句并不局限于表现一种致使关系(Croft,1993),如果仅从致使关系上解释被动泛化现象,未免过于狭隘,导致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也在情理之中。按照Hale和Keyser(1993)的观点,句式是动词内部事件结构的展示。当动词词汇体向句法投射时,事件结构中在时间上的各个发展阶段被投射到句法中,如施力起始,过程发展(以下简称为Vproc),或者结果状态(以下简称为Vbe)(Ramchand,2008:39)。非宾格动词的词根作为事件状态(Vbe)的补足语,与Vbe结合在一起,投射结果状态的特点,这种状态在动词形态上并没有明显的特征标识,只是在指示语(specifier)位置投射反映状态的事项。根据Lin(2004:37)对结果类事件的投射表述,可以把非宾格结构的投射方式表示如图1:

图1 非宾格结构的投射树形图

Gehrke和Grillo(2009)把被动句看成是对结果事件的投射,其投射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Gehrke的被动句投射树形图

图2中的V2即为Vbe,通过移动的方式,把V2中的内论元(DPint)投射到主语位置。虽然非宾格结构与被动结构都是将结果状态子事件(Vbe)的参与者投射到主语位置,但它们的投射过程并不一致,采用不同的句法方式编码结果子事件。

从图1与图2的动词中,可以发现每一个动词都包含一个词根,词根合并于不同事件结构之中(Cuervo,2014:59)。对于能够投射被动结构的动词,词汇体中的Vbe在移动之前,整个VbeP是事件动态过程(Vproc)的补足语,当Vbe移动到凸显的主语位置后,这时要求词根与Vproc结合在一起,成为Vbe的补足语,与Vbe结合在一起投射结果状态,该结果状态采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态方式体现出来。Montague(1969:161)把事件看成是时间点上的某种性质特点,如太阳升起就体现太阳升起这一时刻的特点,所以不同事件的发展时间不同,那么反映出来的性质特点也会有差异。从被动的Vproc与词根的结合投射特点可以看到,词汇体中必须存在事件的持续发展才可以凸显Vproc。这说明能投射被动结构的动词,其事件的持续过程在词汇体中的地位显著,而词汇体中的Vbe受到弱化,词根没有机会与Vbe结合投射到句法中。相反,对于非宾格动词,事件的持续过程不显著,反而是结果状态Vres优先与词根结合投射到句法中,所以非宾格动词无法投射被动结构。二语学习者把非宾格动词被动化的现象说明,非宾格动词词汇体中的事件过程的表征影响了整个事件的投射。可以认为不同非宾格动词的Vproc在事件发展中的持续性并不一样,这导致了学习者对非宾格动词的表征差异,也就意味着不同非宾格动词根据自身词汇体中Vproc的差异蕴含了被动泛化的差别。

由于时间的变化与内论元的性质变化有关,所以事件的发展可通过事物的状态变化或持续体现出来。但在对事件发展的语言编码中,事件的进展表征方式存在差别,表现事件进展的事物随着事件的发展可能一点点发生变化,也可能瞬间发生变化,如空间移动,也可能只体现事物的结果状态(Tenny,1987:98-112)。基于在时间层面上对事件的理解,按照词汇体中Vproc的差异性特征可以把非宾格动词分为三类,第一类是Vproc与Vres以先后顺序的关系存在于事件的发展之中,例如break,先有打的动作,然后才会产生打碎的结果。第二类是Vproc与Vres同时出现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之中。例如,increase,当“增加”行为产生的同时,就有“增加”的结果,两者同时发生。第三类是传统的无及物变化的非宾格动词,在词汇体中结果状态Vres比Vproc更显著,在句法中主要体现事件发展的结果状态。例如appear,其Vproc过程并没有从词汇体投射到句法之中。如果采用“——”表示动态发展的阶段,用“++”表示结果阶段,这三类非宾格动词的子事件发展的时间差异可以分别图示如下:

(1)— —+++++++++(先后关系的非宾格动词)

(2)— —

+++++++++++++++++(同时关系的非宾格动词)

(3)++++++++++++++++++ (结果状态非宾格动词)

通过对这三类非宾格动词的研究,我们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来验证子事件Vproc导致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差异性这一理论假设:

(1)在词汇体中体现时间差异的Vproc是否会影响被动泛化。

(2)对于不同水平学习者,词汇体中的Vproc对结果投射的影响程度。

(3)Vproc影响动词投射的原因分析

2 体变化导致的被动泛化实证

2.1 实验设计

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对于不同水平学习者,词汇体中的Vproc对结果投射的影响,在将非宾格动词按Vproc的持续时间分成三类的同时,本研究通过把词汇体中的Vproc与句法环境与语用环境中有关Vproc的语义因素干扰进行对比,以此回答词汇体中蕴含的Vproc是否会影响非宾格动词的投射。

本实验是一个2(水平:高/中低水平学习者)×3(三个层次的Vproc)的双因素设计。因变量是被试对非宾格动词的非宾格结构与被动结构的判断得分。在实验中有194名中国英语学习者和21名英语母语者作为控制组参加了本实验。194名英语学习者中,76名来自英语专业高年级(高水平组),118名来自非英语专业低年级(中低水平组)。他们均参加牛津快速分级测试。平均分分别为45.0395和31.6864,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受试间水平差异显著(F=108.236,P=0.000〈0.05)。

本实验采用了15个非宾格动词,全部都选自中学教材并为高频动词,按照词汇体中Vproc的差异性特征,把这些非宾格动词分为以下三类:

先后关系的非宾格动词:break,open,close,drop,empty

同时关系的非宾格动词:increase,roll,melt,burn,dry

结果状态的非宾格动词:appear,die,arrive,happen,fall

为了体现在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的过程中,确实是由词汇体中的Vproc所导致,而非语境或者句法中的致使因素引起的,特别安排每个动词从词汇体本身投射的非宾格句型与被动句型各一个,在句法环境中投射事件的非宾格句型与被动句型各一个,在语用环境中投射事件的非宾格句型与被动句型各一个。所以每一种词汇类别中的每个动词都有六个句型。这六种句型示例如下(在结果与讨论中的编号对应于以下句型编号)。

类别一,由词汇体激发的句型。

①The glass broke.

②The glass was broken.

类别二,由句法体激发的句型

③The glass broke to make him sad.

④Theglasswas brokentomakehimsad.

类别三,由语境激发的句型

⑤Thewindowbroke,assomeboysplayedfootball besideit.

⑥Thewindowwasbroken,assomeboysplayedfootballbesideit.

这六种句型按照Vproc在非宾格动词中的三种不同性质,所测试的非宾格动词又可进一步分为18种句型。

①Theglassbroke.(词汇体投射的时间先后关系非宾格句)

②Theglassbroketomakehimsad.(句法刺激的时间先后关系非宾格句)

③The window broke,assomeboys played football besideit.(语境刺激的时间先后关系非宾格句)

④Foreigninvestmentsincreased.(词汇体投射的同时关系非宾格句)

⑤Foreign investments increasedto improvetheeconomy.(句法刺激的同时关系非宾格句)

⑦Johnarrivedatschool.(词汇体投射的结果状态非宾格句)

⑧John arrivedat schoolearlytoreadhisbooks.(句法刺激的结果状态非宾格句)

⑨WhenJohnarrivedatschool,hebegantoreadhisbookatonce.(语境刺激的结果状态非宾格句)

⑩Theglasswasbroken.(词汇体投射的时间先后关系被动句)

⑪Theglasswas brokentomakehimsad.(句法刺激的时间先后关系被动句)

⑫Thewindowwasbroken,assomeboysplayedfootballbesideit.(语境刺激的时间先后关系被动句)

⑬Foreigninvestmentswereincreased.(词汇体投射的同时关系被动句)

⑭Foreign investmentswere increasedto improvetheeconomy.(句法刺激的同时关系被动句)

此外,记者获悉,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开展的澜沧江 -湄公河次区域专业电力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经中国电力教育协会专家组评审获得“电力行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优秀成果”荣誉。近年来,公司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稳步推进澜湄国家电力合作,大力开展澜湄国家电力技术人才培养,在澜湄国家电力行业取得良好影响,受到广大培训学员的一致认同和好评。

⑮Theproductionwasincreasedby20%afterallworkersworkedhardthewhole year.(语境刺激的同时关系被动句)

⑯Johnwasarrivedatschool.(词汇体投射的结果状态被动句)

⑰Johnwas arrivedat schoolearlytoreadhisbooks.(句法刺激的结果状态被动句)

⑱WhenJohnwasarrivedatschool,hebegantoreadhisbookatonce.(语境刺激的结果状态被动句)

本研究采用可接受度判断测试(AcceptabilityJudgmentTest),测试的句型共90个,为了避免句子呈现出规律性,增加了34个干扰项句子,共124个句子,这些句子被打乱顺序随机排列,让受试判断句子的可接受程度。在该项测试中,受试需要判断每句测试句的语法性,并将结果标注在里克特量表的相应位置上(如图3所示)。

图3 可接受性判断量表

在后期统计分析中,若受试选择“完全不接受”,则该题得1分;若受试选择“完全接受”,则该题得5分,依此类推。本研究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测试前研究者首先使用汉语向受试介绍了答题要求,然后受试在30分钟内完成水平测试,接着花30分钟完成可接受度判断测试。在答题过程中,受试不允许互相交流或查阅资料。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在测试中共发放问卷194份,回收问卷194份,在除去低水平组三份与高水平组一份无效问卷后,各组受试有效问卷的数量分别为115份、75份和21份。

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把三类非宾格动词中的非宾格句型与被动句型相比较,会发现由词汇体激发的非宾格句型(1,4,7)与由语境激发的非宾格句型(3,6,9)之间并无差异(P>0.05),同时由词汇体激发的被动句(10,13,16)与含有致使语境的被动句(12,15,18)之间也无差异(P>0.05)。这说明语境中的刺激因素在非宾格动词的句法派生中并没有起什么作用。第二类非宾格动词与第三类非宾格动词由句法中的不定式激发的非宾格句型(5,8)也分别与由词汇体激发的非宾格句型(14,17)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第一类先后关系的非宾格动词由句法中的不定式激发的非宾格句型(2)虽然与由词汇体激发的非宾格句型(1)有显著差异,但是学习者对其的判断得分反倒更低,这说明在句法上含有致使含义的不定式对非宾格动词的被动句法投射也并无促进作用。这些句型的比较可用图4展示如下。

图4 三类非宾格动词的非宾格句型与被动句型的得分比较

对于每一类非宾格动词,它们的三种非宾格句与相应的三种被动句的判断得分并无差异,说明语境与句法中的致使因素对非宾格动词的被动泛化并无显著作用。相反,每一类非宾格动词在生成非宾格结构时,虽然语境因素没有影响,但是学习者却受到句法中的致使因素影响,不太愿意接受这类句型,使得三种非宾格动词派生的含有不定式的句子与其他句子均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在三种词汇类别中它们各自生成的三种被动句并未显现出显著性差异,而且在各自生成的三种非宾格句型中,也只有句法中的Vproc导致第二类与第三类非宾格句型产生显著性差异,首先可以排除语境中的致使因素对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的影响。这说明如果把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归为语境中的语义刺激,是值得商榷的。

由于三类非宾格动词是按照Vproc的差异性区分的,通过比较不同水平学习者对非宾格句型与被动句型的判断得分,其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三类非宾格动词在无句法与语境刺激下的非宾格句型与被动句型的得分比较

由于高水平与低水平学习者在判断先后关系非宾格动词的非宾格句型(1)的分数显著低于其投射为被动句(2)的分数(P=0.000<0.05),说明学习者在使用此类非宾格动词时,倾向于使用其被动句法。但是高水平学习者在使用同时性非宾格动词与结果状态动词时,他们与控制组相似,倾向于用此类动词的非宾格结构。而低水平学习者在使用同时性非宾格动词时,非宾格结构与被动结构之间无显著差异(P=0.996>0.05)。他们只有在使用结果状态类非宾格动词时,对非宾格结构的判断分数显著高于被动结构的分数(P=0.000<0.05),而且他们的非宾格结构的判断分数与高水平学习者相比,仍然有显著差异(P=0.000<0.05)。这说明部分低水平学习者只擅长使用结果状态类非宾格动词的非宾格结构。

如果把学习者对这三类非宾格动词的判断结果分别做一下比较,更能凸显Vproc所产生的判断差异,如图6、图7、图8所示。

注:在句型类别中,数字所代表的句型类别分别为:1)词汇体投射的非宾格句;2)词汇体投射的被动句;3)句法刺激的非宾格句;4)句法刺激的被动句;5)语用环境刺激的非宾格句;6)语用环境刺激的被动句

从图6中可以明显看到,无论是控制组还是二语学习者,句型1、3、5的得分显著高于相应的被动句型2、4、6(P=0.000<0.05),这说明对于缺乏Vproc的结果状态非宾格动词明显倾向于使用非宾格用法。图8中,二语学习者在判断非宾格句型1、3、5的得分显著低于相应的被动句型2、4、6(P=0.000<.0.05),这说明在使用蕴含有Vproc的先后关系非宾格动词时,二语学习者更倾向于采用被动句型。而在图7中,二语学习者的得分并没有像其他两类非宾格动词那样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因为同时关系非宾格动词中的Vproc呈现出一种模糊界面,二语学习者,特别是低水平学者,更难判断此类非宾格动词的使用。

与控制组相比,所有受试都倾向于把第一类先后关系的非宾格动词投射为被动句,而随着语言水平的变化,语言水平较好的学习者能够像本族人那样投射非宾格结构,但大部分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只能使用结果状态类非宾格动词的非宾格结构。从以上的结果与分析中可以看到,在排除句法中的语义导致因素与语境因素之后,把基于Vproc划分的这三类动词在投射非宾格句与被动句时呈现出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是Vproc导致了上述非宾格动词的被动泛化差别。在采用双因素方差检验分析后,发现学习者的水平与词汇类别均对句型的判断产生显著性影响。但是相比较而言(F学习者=30.774,P=0.000<0.05;F词汇类别=291.992,P=0.000<0.05),词汇类别本身对句型判断产生主体效应,所以可以认定Vproc导致了不同非宾格动词的被动化泛化的不同倾向性。

3 Vproc对非宾格动词结果状态投射的影响

非宾格动词在句法中投射事件发展过程的最后阶段,即结果状态(Lin,2004:37),但不同类别的非宾格动词词汇体还蕴含了事件发展的中间阶段,即Vproc,它们存在差异,正是这种动态差异导致不能简单地把非作格与非宾格动词简单地采用二元划分,因为投射视角的不同导致词汇化的差别,存在从事件起始到结束发展的各种层级过渡结构。如果把结果状态看成核心非宾格语义,而动态过程看成核心非作格语义,可以把从核心非宾格语义与核心非作格语义之间的语义变化看成一种语义层级变化。移动依靠位置变化的两个点来度量性质的变化,性质变化依靠不同的性质状态来度量性质的层级变化(Rappaport,2010)。正是因为非宾格动词在层级变化中蕴含了Vproc的性质差别,导致二语学习者对它们产生认知障碍。

句子的中心词会隐形投射(Sigurdsson et al.,2012:369),从不同非宾格动词产生不同的被动泛化现象来看,隐形的中心词投射与时间节点有密切的关系。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都易于出现一个事件参与者,此参与者就是中心词的指示语。在投射事件结果时,如果该结果中还蕴含有事件的产生,必然会导致中心词的投射转变。Break一词在词汇体中既包括结果,也有事件的起始,汉语的对应词“打破”最能体现此意;而Break的词汇体中事件的动态过程“打”与结果“破”结合在一起投射,采用隐蔽的方式使得事件的过程发展成为投射的中心词,被动结构是词汇体中的事件发展过程通过语法体的方式投射结果状态(Gehrke et al.,2009),所以非宾格动词的被动化说明部分二语学习者倾向于投射非宾格动词的事件发展过程,而忽略了词汇体中的结果状态。从内论元的角度投射事件时,通过语法体的方式投射了事件的Vproc。对于二语学习者,非宾格动词的词汇体中编码的子事件不是结果状态,而是事件的发展过程。例如,appear本身是由[BECOME]算子控制的状态变化,但少数二语学习者则可能投射appear出现的过程(Vproc),而非appear出现之后的状态。尤其当子事件的时间混杂在一起、二语学习者在凸显子事件时,可能会发生偏差,同时关系类别的非宾格动词判断结果呈现非规律变化就能证明这一点,所以子事件之间的关系性质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尤其影响二语学习者对事件投射的认知。

事件的投射与人们对事件的认知状况密切相关,以上的分析显示词汇体的表征决定了词汇最后的句法派生,因为词汇体决定词汇类别,词汇类别的变化会导致题元格的变化(Cinque,1990),所以题元格的变化与事件结构的变化息息相关。二语学习者如何认知事件的发展直接影响最后的句法派生。对于时间先后关系的非宾格动词,事件的起始与结果界限分明,都在词汇体中有所呈现,学习者在投射结果状态时,不会直接忽略事件起始的存在和直接投射结果状态。与此相反,他们会把起始与结果结合起来采用被动句的形式投射结果状态。而对于同时性非宾格动词,在认知上对事件的起始与结果状态难以区分,会干扰语言水平不高的学习者对结果状态的投射。对于结果类非宾格动词,在词汇体中表征结果事件的变化,事件的变化意味着从动态到静态的过程,只有少数学习者仍然会受到动态变化的干扰,采用被动结构投射结果事件。

时间是表征事件的载体,当学习者对词汇体中蕴含的子事件的发展状态不甚了解时,很自然就会改变词汇体的类别,产生不一样的事件投射。事件的发展与结果的产生在时间上一致时,学习者会产生模棱两可的状况。当词汇体中有明显的事件动态发展过程时,则会干扰词汇体中的结果投射,从非宾格动词的结果状态事件的投射方式,可以看到动词派生句法结构的过程依赖于语言使用者对结构中子事件的认知。事件结构中的子事件越明晰,在事件投射时越不容易发生问题,在词汇体中只包含有事件动态发展过程的非作格动词,就不会发生被动化的可能性,只有静态的非宾格动词也不容易发生被动泛化。动词在派生句法结构发生错误,都是由于语言使用者对词汇体的表征差错而造成的。

4 结语

本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非宾格结构与被动结构的投射差别问题,非宾格结构直接投射了非宾格动词词汇体中的结果状态,而被动结构依赖于词汇体中的事件过程(Vproc)与词根的结合,所以只有当词汇体中必须存在事件的持续发展,事件投射才凸显Vproc。这说明能投射被动结构的动词,其事件的持续过程在词汇体中的地位显著,而词汇体中的Vbe受到弱化时,词根便没有机会与弱化了的Vbe结合向句法投射。

从语法可接受性判断测试的实验结果看,虽然语境与句法中与Vproc有关的语义要素对子事件的投射会有一定的认知影响,但对于被动句的投射并未发生刺激作用。非宾格动词的被动泛化不是句法与语境中的致使干扰因素所致,按Vproc区分的三种非宾格动词表现出不同被动化倾向,这证明词汇体中事件过程的表征与被动化倾向有关。对于时间先后关系的非宾格动词,事件的起始与结果界限分明,都在词汇体中有所呈现,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都倾向于把这类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而对于同时性非宾格动词,在认知上对事件的起始与结果状态难以区分,会干扰语言低水平学习者对结果状态的投射。对于结果类非宾格动词,在词汇体中表征结果事件的变化,事件的变化意味着从动态到静态的过程,大部分学习者都不倾向于被动泛化此类非宾格动词。正是由于先后关系非宾格动词词汇体中存在的Vproc易于感知,容易与词根结合投射,而同时关系非宾格动词词汇体中的Vproc与结果状态都难以感知,所以让低水平学习者难以确认需要投射的中心词。

猜你喜欢
宾格句法被动
不同零世代史宾格种母犬繁殖性能的比较研究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满语宾格的用法
蔓延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卡通缉毒犬纸模制作指南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化的原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