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探索

2021-01-04 10:17林元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专业型专业学位硕士

林元山 田 云 王 征 杨 博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2017年,研究生招生人数超过80万人,专业型研究生招生规模首次超过学术型研究生,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十四五”时期,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获得了大力发展,主要定位于实用型、职业化的人才培养,开拓了本科教育与专硕、专硕与专博的有机衔接的创新培养模式,以生产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总体评价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得以形成[1]。在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学生的教育中,既涵盖理学基础,又延伸生物工程与生物制药的新工科的应用,该专业招生需求和就业空间在特殊时期得到进一步扩大。对于生物与医药专业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学校层面出发,就需要构建稳定的教学平台和培养体系;而导师层面,应该具有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生创新项目、企业调研、学术交流、毕业论文和社会生产实践等细分能力的拓展[2]。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内高校的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结果区别不大,国内研究生导师自身大多是技术、理论学者,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则被科研项目所推动,学生主要以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进展而培养[3],因此,科研项目的局限性约束了专业学位应用型人才的成长。培养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应用型高级人才,缺乏从顶层设计推动专业学位教学考核的实施体系。为此,本研究以生物与医药类专业学位应用人才的培养为例提供些思路。

1 生物与医药类专业型硕士课程体系设置与重新构架

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应充分体现为社会生产服务的理念,然而,各高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明文规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计划执行力度不够,各高校培养专业硕士经验不足,普遍缺乏专业硕士应用培养体系。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工作,跟大生产实际接触渠道少;由于项目申请、结题压力很大,学术型研究生指标、名额较少,为完成研究内容,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为服务于导师的项目研究,呈现专业型研究生当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现象。因此,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理论学习时间紧、参与生产实践精力不足的问题。可见,重构、调整专业型硕士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实训、试验等应用型教学课程的比重迫在眉睫。具体要求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课时分配适宜各占50%,其中理论教学尽量控制在一个学期完成,以解决理论教学有余、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课程设置方面,着重于生物产品制备技术、生物过程优化技术、生物分离技术、制药工艺技术、天然产物制备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实操性强的课程,以确保学生有充足时间提高专业技能,适应生产实际需求。

2 调整专业型硕士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

由于国内高校专业型硕士毕业考核评价标准不一,有的学校是以发表论文为主要指标,有的学校则是专利或论文,有的学校只要完成研究论文,有的学校没有明确要求,导致部分专业型硕士逐渐混入学术型洪流,专业型硕士生产应用能力不足。生物与医药类专业人才,涉及行业应用非常广泛,要建立相应的培养考核体系,可将人才培养细分为“工艺型”“工程型”“产品型”“设计型”等创新考核体系。(1)工艺型人才,主要培养专业学位人才掌握生物制品、药品制备的工艺参数、条件优化、工艺放大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相关工业企业中试生产提供技术抓手。(2)工程型人才,在完成工艺优化的基础上,主要培养专业学位人才掌握工艺技术与生产设备配套衔接的实战能力,涉及设备优选,工程计数与投资,成本核算与投资效益,为相关工业企业生产提供统筹管理中尖。(3)产品型人才,主要培养专业学位人才,在现有研究条件下,具有研制一款具有先进性、符合社会需求的真实产品的能力,为相关工业企业提供生产产品方案坚实的执行者。(4)设计型人才,应充分把握当今先进技术的理念,培养主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等手段,模拟、推演、模型化设计先进工艺、新颖性产品的能力,为相关工业企业提供生产创新先锋。

3 夯实培养专业硕士创新人才的教学平台与教学基地保障体系

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由于生源背景的不同,学生的生物学、工程学基础差异明显,要实现生物与医药类专业向应用型人才转型,关键是充分整合资源,建设好教学平台和教学基地的保障体系。(1)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可以分三个模块,一是整合学校各类研究型重点实验室,是确保“工艺型”人才培养中坚力量,每个实验室要保有2-3个常设性生物与医药工艺优化实验方案,每届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在此平台基础上模拟、演练、借鉴并创新,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独立完成工艺优化的能力。二是将校内实习基地、实训中心等小试、中试平台整合成培养“产品型”人才的小高地,每个实践操作平台,要保有5-6个常设性生物与医药产品试制方案,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独立完成产品设计、试制、验证、反复修改生产方案。三是将虚拟仿真实验室、生物数学实验室、药物动力学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整合成头脑风暴式思想库,辅助专业学位完成新型工艺、工程、产品的设计,通过演练、仿真、模拟的方式,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个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点,要保有6-8个常设性生物与医药产品设计方案,确保专业学位创新人才的挖掘,实现零散资源集成和放大功能。(2)校内外资源整合,主要依托市场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需求,结合工程学的工厂布局、设备选择、投资、成本核算、产品营销、社会效益的可行性等方面,这一模块属于工程设计、工程论证型的基地保障体系整合,该体系没有固定模式,根据需要体现了极大的灵活性。因此,这类保障体系,可以在校内平台实操的基础上,培养专业学位高级人才的市场战略能力。专业硕士创新人才的教学平台与教学基地的逐步完善,为不同生源背景的学生提供多种“工艺型”“工程型”“产品型”“设计型”实践操作选择,力求实现“1人1产品”,或“1人1工艺”,“1人1工程”或“1人1设计”的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检验,进一步巩固、扩大、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的成果。

4 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应用人才满意度的评价

国内研究生人才培养,按时间的进程分为中期检查评价和毕业考核评价,中期检查对毕业考核起到督促作用,毕业考核是终极评价,直接决定学生是否获得学位。长期以来,学术型研究生主要以发表论文为关键指标,根据不同级别的论文档次确定水平高低,如SCI论文的分区级别和影响因子,这一评价甚至对标了教学型和研究型单位对人才的录用指标,单位和个人均可以获得较高的满意度。本研究发现,学术型毕业考核指标不再适合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的毕业考核指标的参考,仅学校、导师及研究生本人的满意度已经难以适应以生产应用型单位的满意度并保持协调一致,发表论文已经不是选项。根据本研究的考核体系,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其研究论文在工艺先进性、产品实用性、设计新颖性、工程设计的高效性方面获得任一创新,均可作为毕业考核指标。考核指标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授权;可以是产品生产正在成本降低率,如20%以上;新款产品的市场营销额增加率,如10%以上;这些指标正是企业最关心的。考核指标的具体量化,可以在学位办、或专业教授委员会以及相关企业共同参与协商确定,但应用级别至少要达到该领域的小试或中试以上水平的级别。本评价体系关键突出实践应用能力是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核心特征,为专业学位硕士考核评价体系升级拓展,为专业博士学位的培养考核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专业型专业学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