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血清Vaspin和MCP-1水平变化及与患者心肌损伤程度及心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2021-01-04 03:13曹莉梅董能斌张玲娜
河北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稳定型斑块标志物

蒋 宾, 曹莉梅, 董能斌, 张玲娜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变基础[1]。然而,临床常用的诊断手段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的诊断金标准,但操作复杂,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过敏风险,难以作为冠心病病情监测的常规手段[2],故寻找准确便捷的生化标志物成为临床研究的一个热点。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是一种新型脂肪因子,可减少炎症因子的合成与分泌,缓解机体氧化应激反应,阻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可通过作用于单核细胞,使单核细胞形成泡沫细胞,从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炎性反应[4]。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Vaspin和MCP-1水平变化及与患者心肌损伤程度及心功能的相关性,以探讨二者在冠心病病情检测中的潜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3.04±10.37)岁。据患者的临床发作特点、体征及心电图结果,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71例)、稳定型心绞痛组(49例);根据冠状动脉内超声显像结果,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53例)、稳定性斑块组(67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57例)、双支病变组(38例)、三支病变组(25例)。纳入标准: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冠状动脉至少有一支血管管腔直径狭窄不低于50%;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急性心衰、扩张型或肥厚性心肌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另将同期体检的94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其中男56例,女38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2.12±8.47)岁。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资料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样本采集:采集冠心病组入组次日清晨空腹外周血5mL,采集对照组体检当日清晨空腹外周血5mL,室温静置30min,3000rpm/min离心20min,分离上层血清,-80℃保存待测。

1.3血清Vaspin和MCP-1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aspin和MCP-1水平,人Vaspin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购自南京金益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MCP-1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实验步骤均严格参照各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水平,试剂盒购自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I(cTnI)水平,试剂盒购自美国罗氏公司。

1.5心功能检查:采用iE33超声诊断仪(美国飞利浦公司)对受试者进行心功能检查,选用S5-1心脏探头应用辛普森法于心尖四腔心切面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于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测定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2 结 果

2.1两组血清Vaspin和MCP-1水平比较:冠心病组血清Vaspi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MC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Vaspin和MCP-1水平比较

2.2冠心病各亚组血清Vaspin和MCP-1水平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Vaspin水平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血清MCP-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斑块组血清Vaspin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血清MCP-1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血清Vaspin水平显著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血清MCP-1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三支病变组血清Vaspin水平显著低于双支病变组(P<0.05),血清MCP-1水平显著高于双支病变组(P<0.05),见表2。

表2 冠心病各亚组血清Vaspin和MCP-1水平比较

2.3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冠心病组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K、H-FABP、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

2.4两组心功能参数比较:冠心病组心功能参数LVEF、FS显著低于对照组,LVEDD、LVES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心功能参数比较

2.5血清Vaspin和MCP-1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心肌损伤指标及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aspin水平与LVEF、FS呈正相关(P<0.05),与CK-MB、CK、H-FABP、cTnI、LVEDD、LVESD呈负相关(P<0.05);血清MCP-1水平与CK-MB、CK、H-FABP、cTnI、LVEDD、LVESD呈正相关(P<0.05),与LVEF、FS呈负相关(P<0.05),见表5。

表5 血清Vaspin和MCP-1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心肌损伤指标及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

3 讨 论

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若诊治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最重要手段,虽诊断准确性高,但操作复杂、有创伤性、需要特殊设备,故应用局限性较大[5]。因此,探寻用于冠心病早期筛查及病情评估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之一。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与炎症免疫反应有关,炎症免疫反应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在动脉斑块形成及破裂中发挥重要作用[6]。Vaspin是一种新型脂肪因子,具有明显的抗炎症反应作用,并能缓解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有利于保持斑块的稳定性,阻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7]。研究显示,低水平的Vaspin也与血管内皮生理功能受损有关[8]。MCP-1作为单核细胞的趋化因子,具有调节单核细胞粘附及进入动脉壁的双重作用[9]。研究显示,MCP-1可促使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被激活形成泡沫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炎性反应,也可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大量增殖及引起血小板的集聚,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10]。本研究发现血清Vaspin降低、MCP-1升高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与韩艳等[11]和Kengo等[12]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还发现,随着冠心病病情加重,血清Vaspin、MCP-1水平变化加剧,并且,血清Vaspin降低、MCP-1升高可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此外,随着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增加,血清Vaspin水平呈降低趋势和MCP-1水平呈升高趋势。

当冠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不断增大、稳定性下降,可加剧心肌缺血现象,诱发心肌损伤或坏死,而心肌损伤标志物是评估心肌损伤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13]。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检查方式,其中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变化为临床判定患者心功能的主要指标[14]。本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心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损伤,这与陈曦等[1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还发现血清Vaspin水平与LVEF、FS呈正相关(P<0.05),与CK-MB、CK、H-FABP、cTnI、LVEDD、LVESD呈负相关(P<0.05);血清MCP-1水平与CK-MB、CK、H-FABP、cTnI、LVEDD、LVESD呈正相关(P<0.05),与LVEF、FS呈负相关(P<0.05),表明血清Vaspin、MCP-1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心肌损伤程度及心功能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血清Vaspin水平显著降低,血清MCP-1水平显著升高,而且,血清Vaspin水平越低、MCP-1水平越高,则患者的病情越重、斑块稳定性越差、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支数越多,二者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心肌损伤程度及心功能存在密切关系。血清Vaspin、MCP-1水平有望成为冠心病患者病情诊断及病情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猜你喜欢
稳定型斑块标志物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并验证前列腺癌诊断或预后标志物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国医大师张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