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血散瘀汤加减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及VEGF的影响

2021-01-04 03:13李若溪
河北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苯磺酸视网膜视力

佟 甜, 张 聪, 姜 秀, 李若溪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 辽宁 沈阳 110031)

糖尿病是一种表现为高血糖的代谢性疾病,患者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将引发血管、心脏、神经等出现慢性损害或功能障碍,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则是糖尿病微血管最普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下眼底发生的特异性改变的病变引起的,患者眼内视网膜组织中微血管出现的闭塞性、增殖性和渗漏性的病理变化[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具有促进脉络膜、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因子,被证实与DR存在重要联系[2]。目前临床上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治疗主要有激光光凝治疗、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而前两种治疗期适用人群较为局限,且预后不佳,而通过药物治疗能通过有效的控制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缓解患者病情。其中羟苯磺酸钙是一种对局部血液循环具有促进作用的血管保护剂,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3]。凉血散瘀汤是一种由三七、丹参、丹皮等中草药成分制成的汤剂,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作用,而近年来有相关研究显示,凉血散瘀汤可有效抑制糖尿病大鼠出现的视网膜病变。近年来对于西药与中药制剂联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疗效、药理作用、对机体炎性因子改变的相关学术研究也成为了临床讨论的热点[4],故而本研究通过对本院予以不同方式治疗的DR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研究羟苯磺酸钙联合凉血散瘀汤加减对DR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及VEGF表达情况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眼科收治的152例D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152例患者分为研究组(n=77)(77眼)和对照组(n=75)(75眼)。对照组为选用羟苯磺酸钙进行治疗的患者,研究组为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凉血散瘀汤加减治疗的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为DR[5];②年龄>18岁,临床资料均完整;③空腹血糖<8mmoL/L。排除标准:①对此次试验药物出现过敏患者或存在禁忌症;②伴随其他系统疾病或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③存在有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等其他眼科疾病;④既往有眼科手术史或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其中研究组男43例,女34例,年龄47~69岁,平均(56.89±2.46)岁,糖尿病病程7~18年,平均(12.34±1.26)年;对照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45~70岁,平均(57.27±2.96)岁,糖尿病病程9~19年,平均(12.07±1.85)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等基线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疾病相关知识讲解及糖尿病教育,告知并指导患者健康饮食,正确合理的服用降糖药物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羟苯磺酸钙胶囊(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00713,规格0.5g)口服,1粒/次,2次/日。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凉血散瘀汤(主要成分:三七3g,丹皮、天门冬、生地黄、丹参、川芎、麦冬各10g,玄参、赤芍各12g,天花粉15g,夏枯草30g)治疗,并随患者病情予以药物加减[6]:其中阴虚火旺患者加以黄柏、知母;四肢冰冷患者加用附子;肾阳虚的患者则加以山茱萸和紫河车。1剂/日,用水煎服,分为早晚各服一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

1.3观察和判定指标:①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度判断:无效:患者视力水平仍不断下降或与治疗前无明显好变,眼底水肿、出血情况无明显改善或反而严重;有效:患者眼底水肿吸收较为明显,出血情况改善,视力水平提升1~2行;显效:患者眼底水肿大部分吸收,出血量明显减少,视力水平提升>2行;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网膜病变(黄斑厚度、出血斑、血管瘤)改变情况;其中出血斑、血管瘤情况通过复查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进行验证,并通过CT对微血管瘤予以定性、定位;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并以黄斑及视盘为中心,得出黄斑厚度。③对比两组患者症状积分[7]及视力水平情况;症状积分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进行判定:重度:对生活及工作产生较大影响,记3分;中度:症状常发,对生活及工作有一定程度影响,2分;轻度:症状偶发,无明显影响,1分;无症状:0分。视力水平根据标准化视力检测表进行评估。④对比两组患者VEGF、TNF-α情况;运用上海仁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者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测定。

2 结 果

2.1对比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4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8.00%,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n(%)

2.2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视网膜病变情况:患者在治疗前黄斑厚度、出血斑、血管瘤情况对比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黄斑厚度、出血斑、血管瘤情况均明显好转,且研究组好转情况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网膜病变情况比较

2.3对比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及视力水平情况:治疗后,两组前症状积分显著下降,视力水平上升,且研究组变化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视力水平及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2.4对比治疗前后VEGF、TNF-α表达情况:治疗后,两组前VEGF、TNF-α显著下降,且研究组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 TNF-α表达情况比较

3 讨 论

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我国糖尿病致盲危险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左右,有学者认为DR的发展与患者的血糖代谢紊乱、胰岛功能及视网膜微血管系统受损存在紧密联系[8]。

有大量研究证实,羟苯磺酸钙所具有的激活氧化氮、抗氧化、降低微血管渗透性等特性可有效缓解疾病的进展,同时可使患者VEGF的异常增殖受到抑制,以达到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目的,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9]。在本研究中,予以该药物治疗的患者其有较高的疗效,予以治疗后,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情况、视力水平、症状等情况均得到了缓解,有效的验证了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应羟苯磺酸钙可调节视网膜微循环系统失衡,临床上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进一步探讨。

在中医理论中,DR属“瞳神”疾病,主要是由于阴虚燥热、热邪阻塞目络,其血不循经,导致视觉功能障碍。而凉血散瘀汤内所含三七、麦冬等中药成分具有止血散瘀、滋阴润燥等功效,而白术、玄参等可降低血糖,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血糖浓度,增加血管通透性、减轻眼底水肿的目的[10]。有相关糖尿病大鼠试验证明,凉血散瘀汤可有效抑制其视网膜病变[11]。郭朝霞[12]指出,凉血散瘀汤治疗能加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管萎缩,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还对降低血液年度及改善微循环具有重要作用。而本研究中发现予以凉血散瘀汤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单用羟苯磺酸钙治疗的患者,研究组患者治疗的药物成分随体质及病情变化予以适当加减,更能对症治疗,从而达到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的目的,而患者在视网膜病变情况、症状积分、视力水平的改善情况上优势较为突出。这与李莉等[13]研究结果一致,为DR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本研究还对患者TNF-α、VEGF的表达予以探究,发现联合用药对上述因子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明显大于单独用药,而TNF-α、VEGF是均为重要的炎性因子,在高血糖环境下能导致组织细胞出现缺氧,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新生,而本研究结果说明凉血散瘀汤中存在调节患者体内血糖分泌的物质,能有效改善机体代谢紊乱,达到抑制新生血管及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的作用,这也为中药机制与炎症反应及内分泌调节的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综上所述,凉血散瘀汤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DR临床效果佳,且能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病变严重程度,提高视力水平,能有效抑制TNF-α、VEGF的表达,在临床上可广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苯磺酸视网膜视力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浓硫酸磺化苯酚合成对羟基苯磺酸工艺研究
重烷基苯磺酸的生产与工艺研究
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及对舒张压的影响分析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保护视力等
视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