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式对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2021-01-05 16:37刘建郭黄荣晖傅军王守铭
中国医学创新 2020年36期
关键词:经脐结扎术疝囊

刘建郭 黄荣晖 傅军 王守铭

腹股沟疝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男性多于女性,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在临床中最为常见,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1]。临床资料显示,腹膜鞘状突未闭合是其主要形成病因,其中大多均为斜疝,若不及时处理,可直接导致患儿肠道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2]。因此,及时诊治对小儿腹股沟疝尤为重要。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传统治疗方式是行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但随着临床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不断发展,优势显著,故临床中大多将腹腔镜手术代替了传统手术[3-4]。本文旨在对比传统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疝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腹股沟疝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5];(2)无急慢性感染性疾病;(3)能耐受麻醉与腹腔镜气腹;(4)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以往有腹部手术;(2)合并有其他系统性疾病;(3)不配合研究;(4)具有其他脏器功能严重障碍。按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43)。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观察组进行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经脐缘5 mm切口,置入5 mm Trocar,建立人工气腹,气腹压力设定8~10 mm Hg,进镜探查确认疝类型及部位,经患侧内环口上缘处皮肤1.5 mm小切口,穿入带2-0丝线疝针,穿刺至腹膜前之后,在腹膜前间隙经内环内侧绕半圈后推送出线头,保持线头在位,疝针回退至内环口上缘之腹膜前间隙,经腹膜前间隙转由外半圈绕行,达线头处,夹线、回拉,收紧缝线并打结,线结埋于腹壁深部。对照组进行传统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于患侧内环口处皮肤顺腹横纹走向切口,长约2~3 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找得疝囊,游离疝囊到高位,以丝线行荷包缝扎处理。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无临床症状,疼痛感不明显,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感低,无复发;无效:临床症状均无改善甚至有恶化现象[6]。(2)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切口长度。(3)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于术后1 d、1个月及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进行评估,总分为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痛,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高。(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于术后定期进行3个月的门诊或电话随访,统计患儿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49),见表2。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切口长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表3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2.4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术后1 d、1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分,()]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是临床上常见和多见的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受到先天性因素的影响,是因鞘状突未闭引起[7]。临床表现为幼儿出生后不久,在腹股沟部位有可复性肿块,80%在生后2~3个月出现[8]。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较为常见,直疝较为罕见,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12倍[9]。相关研究显示,患者在用力咳嗽、哭闹和站立过程中导致患处的肿物出现并增大,故应让患儿保持平卧位,可有效让肿物逐步消失[10]。一般情况下患儿患病后,不会存在明显的不适感,但后期随着小儿腹股沟疝的病情发展,患儿的阴囊部位和阴唇会出现明显包块,严重影响患儿的行走和活动能力。因此,及时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对患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11-12]。

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方法多样性,其中包括注射治疗、疝带压迫治疗、传统开放式手术及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临床中大多采用手术治疗[13-14]。本院选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和传统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两种手术治疗。分析两种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其中传统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是临床上公认安全、可靠、有效和简便的,但有关资料显示,传统开放式也有一定局限性:(1)单侧切口只能处理所在侧(患侧);(2)实际切口的大小,会因体型的肥胖、定位的准确度差别,相应的延长[15]。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精索组织的保护;二是注意做到疝囊完整的高位结扎;三是密切关注睾丸位置[16]。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安全性、美观性、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但操作空间相对较小,医师操作困难度视医生个人习惯而有所区别。且具有以下优势:(1)有助于发现对侧隐匿型疝的存在;(2)在无须增加另外的操作孔道的情况下,仅在患侧多一个针眼大小的微小创口可同时修补另一侧;(3)切口大小一般不会有什么变化[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和传统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均有较理想的效果,且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不高,但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疗效更佳,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长度低于传统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1个月、6个月,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后患儿疼痛程度均低于传统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优点表现:(1)可直接观察复位嵌顿内容物的血运情况;(2)通过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可清除看见腹壁下血管、输精管、鞘状突和精索血管,避免对上述结构造成损伤;(3)可减少术后切口感染、阴囊血肿、睾丸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4)美容效果佳、灵活及较简易、易于推广;(5)可在手术中同时解决合并消化道畸形病症,以此减少患儿多次手术的痛苦;(6)通过腹腔镜能够探查对侧内环口情况,对于隐匿性疝患儿,可同时手术处理,避免二次手术;(7)可有效避免医源性隐睾的发生;(8)可直接探查对术前与嵌顿性腹股沟斜疝难以明确鉴别的疾病[19-20]。

综上所述,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和传统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方面的效果均较满意,但经脐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可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切口小而隐蔽、术后疼痛轻,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经脐结扎术疝囊
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氯化钾与萝卜汤促进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卵巢良性肿瘤术后排气的临床分析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观察
脾脏切除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结扎夹的效果观察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3D与2D腹腔镜悬吊式经脐全子宫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剥离与横断处理治疗Ⅲ型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