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危机管理的外伤急救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1-01-05 16:37徐亮范雅蓓徐玉娟
中国医学创新 2020年36期
关键词:外伤颅脑危机

徐亮 范雅蓓 徐玉娟

颅脑外伤是指发生于头颅部位的外伤,其主要以坠落以及撞伤多见,当患者脑部受到外伤后,患者会表现出意识障碍、呕吐、头痛等症状,病情危急者则可能发生脑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2]。目前,针对颅脑创伤的处理主要以急诊护理并安排手术为主,但由于患者受伤原因不同且病情相对危急,因此在护理工作做中极易出现生命体征监测不及时、医疗器械准备不完善等护理不良事件,影响手术治疗,不利于预后[3-4]。危机管理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主要通过预先对病情及急救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方案,以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5-6]。鉴于此,本探究将危机管理与外伤急救护理相结合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中,探讨该模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6月本院接受外伤急救护理干预的颅脑外伤患者42例纳入对照组,将2018年7-10月联合危机管理模式干预的颅脑外伤4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纳入标准:符合《神经外科手册(第7版)》中相关诊断标准,并经CT、MRI等影像学确诊为颅脑损伤[7]。排除标准:严重精神功能或意识障碍;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合并脑干不可逆损伤。本研究上报本院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外伤急救护理干预,具体如下:现场对患者发病原因、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现场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摆好体位,并在未确定病情下不移动患者身体;转运中需要保持患者身体呈水平状态,给予心电、氧气或机械通气等。在急诊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迅速将其转运至病房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与护理用药。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危机管理干预,具体如下:(1)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及若干护理人员组成,由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进行危机管理模式的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急诊科基础知识,危及意识及实际操作等内容。(2)增强危机意识。每周由护士长召开至少1次的危机管理意识强化培训,可采取讲座、视频、讨论等方式对目前危机意识进行强化,帮助护理人员能够意识到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3)制定危机管理方案。首先需对紧急事情进行预先准备,主要包括抢救仪器、药物、手术室用品及停电停水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其次,根据患者受伤的原因、程度等因素为患者制定危机管理方案,内容涉及院前、院内急救,护送及护理交接等,包括:①院内急救,在患者入院后,危机管理小组应明确各自分工,对患者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的监测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尽快制定处理方案;联络相关科室并详细报告患者的具体病情并开通绿色通道,最大程度上缩短患者转诊时间的浪费。优先对家属进行安抚,对患者的家属应采用温和的语气介绍患者的病情以及可能会发生的严重后果。规范病历书写,由护士长对小组所有成员进行每天一次的例行检查。②护送及护理交接,在此阶段,护理人员应在交接或转送患者至相应科室之前需要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急救物品,在转运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避免患者在转运途中出现坠床、碰撞等情况的发生;交接时应完整交代患者病情的细节,避免急救过程中时间的浪费或病情的遗漏。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确诊、急诊至手术、住院时间。(2)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两组出院时的昏迷程度[8],量表包含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及肢体运动3个项目,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的意识状态越佳,其中≥14分表示正常状态,<7分表示昏迷,而昏迷指数得分越低则昏迷程度越严重,得分≤3分则表示脑死亡或预后差。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抑郁与焦虑评分,SAS采用4级评分,20个条目,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9-10]。SDS共有20个题目,10道反向计分题,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3)统计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电解质紊乱、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27~71岁,平均(45.58±7.62)岁;致病原因:车祸伤12例,高空坠落8例,跌伤13例,其他原因9例;疾病类型:硬膜外血肿7例,脑内血肿12例,脑挫裂伤10例,脑干损伤8例,脑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5例。观察组男32例,女11例;年龄25~71岁,平均(46.24±7.37)岁;致病原因:车祸伤13例,高空坠落9例,跌伤12例,其他原因9例;疾病类型:硬膜外血肿8例,脑内血肿13例,脑挫裂伤9例,脑干损伤7例,脑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急诊治疗相关时间比较 观察组确诊、急诊至手术、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诊治疗相关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急诊治疗相关时间比较()

2.3 两组护理前后GCS、SAS及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GCS、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GCS评分较护理前均提高,SAS、SDS评分较护理前均降低,且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GCS、SAS及SD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GCS、SAS及SDS评分比较[分,()]

*与护理前比较,P<0.05。t1、P1 值为两组护理前比较,t2、P2值为两组出院时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7,P=0.031)。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颅脑外伤作为临床常见的损伤类型,其与全身其他部位外伤相比具有极高死亡率,故临床针对颅脑外伤的抢救及治疗尤为重视。目前,临床对外伤急诊急救的措施多采用创伤急救护理,但由于护理人员的应对能力与危机责任意识相对薄弱,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11-12]。

危机管理模式作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其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管理及应对措施,准确地对急诊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有效干预[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确诊、急诊至手术、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结果提示基于危机管理的外伤急救护理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中能够缩短患者抢救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抢救效率。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传统外伤急救护理主要通过诊断、检查、医师会诊、进行检查等过程实施,在该过程中若任意环节对患者的监护不到位则会延长患者施救时间,使病死率升高[14-15]。而危机管理模式则通过突发事件的先行预判,进行有条理、连续性的护理,在最大程度上缩短患者的抢救及预后时间[16]。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提示危机管理的外伤急救护理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中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原因可能是危机管理能够通过对常规护理干预中可能常出现的危机情况进行总结并进行优化,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及护理操作;加之对可能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系统、全面、计划性的分析,在护理过程中可以减少或避免护理记录不完善、医疗器械准备不充分的发生[17-18]。此外,观察组出院时GCS评分较护理前提高(P<0.05),SAS及SDS评分均降低(P<0.05),提示基于危机管理的外伤急救护理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中能够降低昏迷程度以及负性情绪的影响。危机管理通过对院前、院内及交接过程中能够有效进行工作衔接,通过护理人员与护士长将患者病情向科室医生详细交代,可避免急救过程中时间的浪费或病情的遗漏,从而保证后续进行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19-20]。

综上所述,基于危机管理的外伤急救护理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中能够减少对神经功能的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外伤颅脑危机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