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非遗传承人有效保护机制及传承对策*

2021-01-06 06:00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甘肃省遗传技艺

徐 恒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2014年以来,甘肃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几年的教学活动所涉及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基本全面覆盖,开展活动也全面丰富,高校教育与非遗的结合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力量,在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在非遗保护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在人才培养和传承人的成长等各方面工作中都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如何保护构建甘肃省非遗传承人的机制和对策中,高校和非遗的合作成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1 甘肃省非物质遗产及传承人的相关研究

甘肃省非遗项目众多,在众多非遗项目中甘南藏戏和花儿两项属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数量也众多,如民间音乐类(唢呐、朗山花儿会)、民间舞蹈类(高跷、兰州太平鼓戏)、戏剧类(曲子戏、道情戏)、曲艺类(凉州、河州贤孝)、民间美术类(庆阳香包刺绣、夜光杯雕、砖雕等),文中不再一一列举甘肃省众多的非遗项目种类。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度对非遗事业的投入,甘肃省非遗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期,甘肃省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与众多高校产生合作关系,2014年以来,西北民族大学承办甘肃省非遗培训班。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2018年正式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在其专业建设中专门涉及非遗公益类品设计文化修复及产品艺术设计的门类学科,并且积极开展就业创业交流会。兰州文理学院正在筹建甘肃省非遗博物馆,今后也会成为新的甘肃省文化地标性建筑,而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多年来一直由西北民族大学组织承办,并且在2018年非遗学员作品参加全国非遗博览会活动,展出效果良好。同时西北民族大学建立了西北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西北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常年深入研究甘肃省非遗的相关学科及知识,积极与传承人展开调研活动,记录传承人生活状态与工作状态,完成非遗学科的口述与记录保存工作,可以说甘肃省近些年来在非遗的相关研究和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进步。

2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响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保存方式和传承体系,其影响及传承的因素主要包括传承人、技艺、知识体系、非遗生态、非遗传承人与继承人关系[1]。

(1)非遗传承人。非遗的传承人是民族民俗文化传承的主体,也客观反映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非遗的形成从第一层面反映出传承人的民俗文化活动的客观表现。民俗的形式不是一日而形成的,不仅需要长久的活动行为的日渐积淀,同时必须给予成长的条件,如生活空间、自然环境、行为活动、思维方式理念及生活状态等。传承人作为主要传承载体,除了技术层面的学习和打磨,还必须遵循民俗活动生活的轨迹,同时承载民俗文化的影响。因此传承人的培养从主观、客观上来说都显得极其艰难,其珍贵也体现于此。

(2)非遗技艺。非遗是特殊和独一无二的传统手工技艺。首先,非遗技艺体现了地域性及民族性特征。例如在甘肃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如回族、东乡族等,从事畜牧业的民族如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裕固族等,各民族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所表现出的民族传统技艺不同。又如列入国家非遗资源库的保安族非遗腰刀锻制技艺、东乡族的擀毡技艺、临夏的砖雕技艺等。可以看出非遗技艺独特的地域特征及民族智慧。其次,在非遗技艺中可以看出它包含了民族独有的艺术审美及价值因素,在众多技艺中其表现出的形式上有服饰性特征、语言差异及饮食结构等区别,而在内容中充分体现出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例如宗教信仰表现形式、艺术审美情趣、工艺中图案造型色彩等具体内容。可见,非遗技艺的形成是其庞大而丰富的多项客观及主观条件总和的表现,充分体现出非遗技艺的独一无二性。

(3)知识体系构建。非遗传承中知识体系的建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观因素,另一方面是客观形成。主观方面体现在非遗传承人是承载非遗知识体系的主要因素。非遗的知识体系形成是多重因素之和。有传承人继承的因素,也有传承人创新改革的因素。在传承人知识体系转移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理论、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以及非遗传承人的认定、现状、保护、传承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非遗知识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客观方面是国内非遗知识理论研究中,研究对象的覆盖面相对庞大。如高校科研人员、图书馆、地方企业、非遗传承人经营的公司及企业等。这些机构或者部门客观上都对非遗的知识体系构建起到了扩充和保护的意义。

(4)甘肃省非遗生态。甘肃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聚集区,由于甘肃特有的地貌特征和自然生态方面因素,促成甘肃地区基本涵盖了各种形式的地貌形态,再加上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得非遗遗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气质与文化特征。在甘肃地区,非遗生态的成形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结果。甘肃非遗生态的形成可以从农业文化、牧业生态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划分[2]。例如,以甘南藏族地区为代表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带给藏族地区许多独有的文化相貌,久而久之形成的非遗遗产有藏族民歌、拉卜楞民间舞、甘南藏族婚礼、夏河县香浪节、藏族唐卡艺术等,几种非遗形态所涉及和涵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再例如,卓尼县不仅生产非遗艺术品洮砚,同时卓尼土族民歌也是独特的非遗遗产。因此在甘肃众多的非遗遗产中都客观表现出非遗生态样貌的多样性特征。综上所述,甘肃地区由于具有特殊的地貌特征,具备了草原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等环境,并且在非遗生态形成的过程中呈现了不同的形式美和文化内涵。

(5)非遗传承人与继承人关系。口传心授是非遗传承人与继承人关于非遗技艺特有的传承方式。非遗技术大多数源自师傅师徒方式,师徒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是非遗知识转移中接受知识的一方和传承者一方。非遗的传承方式目前大体分三种:家族式、社会式、群体式。文中对三种方式不一一展开说明,传承人如何学习掌握非遗技艺需要师徒制或者双元制等方式。师徒制是现阶段非遗传承的主要方法,双元制则是一种企业学校相结合的方法,因此非遗技艺的传承或者知识内容的转移是一个综合和复杂的过程。

3 甘肃省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机制及有效传承措施

3.1 根据不同的非遗项目制订相应的保护机制

甘肃省非遗项目种类非常丰富,所涉及的种类也非常广泛,如技艺类有唐卡、洮砚、剪纸等,民俗类有裕固族婚礼、夏河乡浪节等,民俗服饰歌舞类有花儿、牛角琴演奏、多地舞等。因此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风格,制订相应的保护机制及策略。

3.2 加强传承的生生不息,解决传承人的生活、生存及地位问题

不管何种艺术形式,人作为艺术载体存亡的第一要素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人的生存状况,在客观上解决了艺术的高度和长度等问题,因此非遗传承人的生计问题应当是重中之重。随着时代进步,国家给予资金的扶持补助也是助力非遗的方式之一。如果各地方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能够给予非遗更大的助力,使传承人从根本上解决基本生活保障,不为生计而犯难,这样可以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创作学习工作。

3.3 对非遗传承人参与非遗活动给予扶持

自2016年开始,按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5000元的标准,对其传承活动给予经费支持。从国家层面,鼓励和支持传承人更好地开展传承活动。非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非遗活动的开展。活动开展的频率和质量可以反映出地方非遗事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应积极开设和支持提供传承人的传习活动场所,地方政府可以利用企业资助、政府推广、高校合作等筹办博物馆、传习所等传播推广活动场地。近几年甘肃省在与高校等合作中做出了优秀范例,不但建立了非遗专业和非遗培训班,甚至在高校建立了博物馆。

3.4 科学制订传承规划

不同专业种类的非遗项目应有相应的传承规划战略,非遗专业的长存不仅需要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同时应加强培养全面健康的传承人机制的综合模式。例如表演性非遗艺术,在表演中除了做到有的放矢的演绎,还应加强艺术家的科学培养与栽培。引导从业者,青年艺术家在学习传承技艺的同时,进行文化知识、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政治意识与文化自觉性,在国家建设搭建的舞台上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自信,为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3.5 建设专业的梯队及人才机制,加强高校间的合作关系

首先,人才的培养一贯是难点之一,因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长过程。例如前文中提到的表演性非遗项目,其发展机制的核心要素就是人才的培养与延续,因此人才的培养需要建设专业的梯队架构,并且同时开拓人才的疆土,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在培养的过程中首先注意地域性文化特征,非遗表演类艺术主体都来自民间,而且基础牢固。就传承方式来讲,其他的传播方式学习途径都无法取代民间传播,如果不认识其发展规律,放弃民间方式,抛弃地域性和文化性,其传承的效果和难度不言而喻。因此,非遗传承必须掌握地域性文化的兼容,传承时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落实科学的培养模式。非遗大多数项目中,许多艺术家的传承还处于流放状态,并没有根据时代的进步进行相应的改革,没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在非遗事业的进程中可以发现,非遗专业相关知识、传承人的培养、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非遗发展的核心密码。传承人知识体系的建立极为重要,同时在学习研究非遗项目的过程中,传承人知识的保存以及培养传承人的工作都应制订科学切实的培养方案及模式,同时与高校积极展开合作[3]。因此,高校非遗课程制度的建构是非遗传承的积极因素。

3.6 对非遗项目进行创新与开发利用

非遗事业走入当今社会,已经不能单纯只作为一个传播和传承学习的过程。非遗项目的创新与开发利用成为下一步国家及其民族文化事业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在各地各区域非遗事业因地制宜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管是与高校的合作,还是与政府的合作,还是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其终极目的是推动非遗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入创新的元素,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够使非遗事业走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状态。

4 结束语

非遗事业的保护与传承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的培养。文章阐述了甘肃省对非遗项目及事业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来保护传承人作出的积极调整及探索路径,通过参与非遗传承工作,对非遗的保护及传承有了新的认识及观点。文章提出了笔者对于地方非遗专业新的认知和参与保护观念,以期能为非遗的开发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甘肃省遗传技艺
非遗传承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