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印染服装色彩与工艺研究

2021-01-06 06:00饶成英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印染染料印花

饶成英,肖 红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纵观整个大唐时代,不管是织物所展示出的品种多样性,还是染织技术的高超精湛,都是冠绝同时代。在此基础上,唐代与世界诸国互动频繁,对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从而造就唐朝服饰的大气磅礴、新颖华丽。国内出土的唐代丝织印染物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史实资料,但是缺乏较系统的理论研究。结合敦煌实地调研,有助于进一步补充完善唐代印染服饰理论体系及其艺术特色,提高对唐代印染服饰纹样的认知,对中国传统印染工艺进行探究,从古代的文献、实物、图像入手,呈现一段灿烂的工艺文化,为当下的染缬艺术发展寻根问道,使传统技法得以保存和继承,以此彰显文化自信。

1 唐代纺织印染概况

唐代国力空前强盛,在经济飞速发展、文化繁荣、中外交流来往频繁、百姓安居乐业的安稳大环境下,农业生产、手工业等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据《唐书》《唐要会》等史书记载,当时规模较大的手工业作坊有数十人乃至百人之多。尤其是以纺织业为主的手工业作坊发展得更为迅速。中国最古老的典籍《禹贡》记载夏曾把全国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九个州:青、徐、扬、荆、冀、兖、豫、梁、雍。其中,兖、青、徐、扬、荆、豫六个州的上贡品为丝和丝织品。在这六个州的贡品之中有黑红色的绸,黑经白纬织出来的轻绸和薄绢,还有染色的丝带,更有锦绣斑斓的高档的丝织物(织文,织贝)。织贝是一种美丽的织锦,在织之前,先染成色丝,再按贝纹织成。织文也是一种美丽的织锦,在织之前,需先染练生丝,再织成各种图案。“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周礼·地官》记载当时的人们已经利用植物染料,并有专门的官吏掌管种蓝草、茜草等制染料工作。在《诗经》中,涉及染色的文字表述就更多更详细了,如《国风·七月》云:“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意为有的染成黑色,有的染为黄色,而大红的颜色最鲜艳,就给公子做衣裳,且都是利用天然植物制成染料。

2 唐代染料与色彩分析

2.1 唐代染料种类

唐代是丝绸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少府监设下设立了染织署,专门掌管25个织染作坊,其中练染坊6个,分工明确。唐代染料以植物染料为主,大多都是用草木制成的,有的用花叶、果实,而有的则是用根部或皮,这些植物都是生长在天地间,按照它们生长成熟的时间来采集。根据《全唐诗》《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书所载,茜草、红花、山燕脂、栀子、黄檗、郁金、桑科、木蓝、菘蓝、紫草、鼠曲草、榉、乌桕、冬青、苏枋,按染色性能可做如下划分。直接染料:红花、栀子、郁金等;媒染染料:茜草、紫草、苏木等;还原染料:蓝草等;阳离子染料:黄檗等。唐代染技中的石染技术,则用到了很多矿物颜料,主要有朱砂、石黄、石青、赭石、蜃灰(白)粉末等,用这些矿物颜料合成的染料进行涂染和浸染丝帛。另一种植物染技,则是利用提取到的植物色素属性,进行套染、浸染和媒染染色[1],当时的色谱已相当齐全,按染色色调来分,则可分为红、黄、蓝、紫、绿、黑六大色调。

2.2 印染色彩分析

从敦煌莫高窟、新疆和田、吐鲁番等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蜡缬、夹缬、绞缬等实物,通过织物色谱鉴定,据不完全统计,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鹅黄、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蛋青、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藏青、湖绿、豆绿、叶绿、果绿、墨绿、黑、白等共达24色之多[2]。唐代兴起的多色夹缬,取色对比强烈,同时通过中间色的穿插使之不失和谐,加上染缬技术的突进,增加了纹样的表现力,如绞缬具有的边缘晕色效果和多种纺染技法,蜡缬中出现冰裂纹等,形成了形象写实、色彩艳丽、纹样华丽富贵的特色。

3 唐代印染工艺分析

3.1 绞缬

绞缬是一种流传已久且运用普遍的纺染印花技术。绞缬印制方法是首先根据预设好的花纹,将织物按一定方式折叠、扎结或缝布帛,用线(纱、绳或布条由于粗细的不同所得到的花形也不同)将织物扎成各种花纹,钉牢后进行浸染[3]。经漂洗晾干后,拆去线结,凡未扎结的部分即受染,被扎结的部分因未受染而形成色地白花的花纹。由于织物折叠方法的不同,所得到的花形也不同。绞缬印花在扎线的部分纺染效果好,远离部分效果较差,这样就产生了深浅不同的色晕,由于捆扎过程中织物产生各种不同的褶皱,染色后带来各种意外的花形效果[4-5]。绞缬印花既可以染成色地白花的单色染,又可以进行多次套染染成绚烂多彩的多色绞染。

3.2 蜡缬

蜡缬,今称蜡染,是蜡纺染印花法。蜡缬在《贵州通志》中解释为用蜡在布上绘画,然后再染,染成之后去除蜡,花纹就显示出来了。它是先用蜡液(以蜂蜡、石蜡及松香调煮而成的纺染剂)以蜡刀或毛笔蘸之,在织物上画出纹样,然后放入染液中浸染。因涂蜡部分不能上染而显花。染后将蜡煮洗干净,便呈现出白花的蜡缬印花织物。由于蜡液凝结后容易脆裂,在染色过程中因搅动造成织物涂蜡部分绽裂,染液顺着裂缝渗入,产生了天趣自然的蜡纹(冰纹)。蜡缬有单色染和复色染两种,复色染可以套染至4~5色,因不同颜色容易互相浸润,套色不宜过多。

3.3 夹缬

夹缬,在唐代尤为盛行、广受喜爱。据《唐语林》记载,唐玄宗时期,柳婕妤很有才学,当时柳婕妤的妹妹性格乖巧而聪明,创作了“夹缬”这种染技。唐代夹缬织物除作为妇女衣饰外,还用于制作军服及室内家具的装饰品。日本正仓院藏有唐代对马文夹缬屏风,出土实物有狩猎纹夹缬绢等。夹缬的印制方法是用两块镂雕成同样花纹的木板或油板纸,将织物置于两块花板之间,并使之夹紧,然后在镂雕空处注以染汁,待干后解去夹板即显出色地白花纹样。如果在花板雕空处涂以纺染剂,然后入染,则可以得到白地色花的夹缬制品。唐代夹缬也可以染2~3种色彩,花纹具有对称、规则的特点。

3.4 碱剂印花、泥金银凸版印花

碱剂印花(灰缬)见于唐代,唐代的碱剂以草木灰或石灰为主,因此唐代的碱剂印花也往往被称为灰缬。至于印花板的材质,根据新疆博物馆武敏的研究推测为丝质的筛网板,印花板较大可能还是一对雕成对称凸纹的雕花木板。印制时先将纺染的碱剂涂料刷在两块雕花板上,再把要印花的丝织物沿经轴对折,夹入两块雕花板之中,雕花板上的碱剂涂料就被印上织物,形成第一个单元的纺染图案。再在两块雕花板上刷上涂料,平移织物的位置再进行夹持印花,形成第二个单元的纺染图案。最后将印有纺染涂料的织物放入褐色的染液进行染色,染后去除纺染碱剂,就得到了褐地白花的图案。

泥金银凸版印花是汉代凸版印花技术的传统,其加工便捷,花纹流畅。比如在阿斯塔纳唐代108号墓中所出土的黄纱地花树对鸟纹,纹样内容展现出的是两只鸳鸯对树而立,图案内容构成几何对称,鸳鸯造型生动、整体线条匀称,极具观赏性和装饰性。

4 结论

(1)4种染缬出现的时间线:从目前出土的实物以及资料显示,新疆地区所出土的染缬织物在时间上跨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至唐代时达到巅峰。可广泛地应用于绢、纱、绫、罗和麻布等织物的印染加工之中。4种染缬在时间上的发展顺序整理如下:绞缬和蜡缬早在汉代便已出现,夹缬和灰缬则时间稍晚,唐时出现并逐步成熟。

(2)4种染缬的特色:不同染缬方式下的图案和当时的工艺水平密不可分,首先是绞缬,其表现出的多是抽象或对称的几何纹样,风格简单而质朴。夹缬、蜡缬和灰缬三种方式则是更注重于展现具体的动植物图案,风格细腻而清晰。尤其是在展现花卉图案上,不仅出现的频率高、数量大,而且这些花卉图案大多以主次、散点和框架三种结构形式展现。

(3)4种染缬的现存比例:目前4种染缬都能找到出土的实物和历史资料的考证,蜡缬、绞缬和夹缬出土的数量最多,对其了解最详细,灰缬则少很多。想要更为详细地了解唐代时期的染缬技术及成果,还需实地考察更多的地方,诸如敦煌和正仓院的藏品。

猜你喜欢
印染染料印花
海绵负载双组分凝胶剂对染料吸附的研究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印花派对
纺织业印染废水治理技术应用及改进
中国染料作物栽培史
欢愉印花
蜡染及扎染图案的风格与印染技法
印染书香
染料、油和水
印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