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益气配合火针治疗痿证的临床应用举隅

2021-01-06 08:45贾建婷王立锁李斌张连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期
关键词:经穴扶阳筋脉

贾建婷,王立锁,李斌,张连城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0 引言

痿证为肢体筋脉缓慢,手足无力蠕弱,不能随意活动,日久则为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一些脑脊髓疾病,如脊髓炎症、脑脊髓外伤、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导致躯体行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归于中医“痿证”范畴[1]。笔者根据扶阳学说理论及临床症状,认为阳气不足为痿证病机关键,治宜针药并用以扶阳益气,以药物之气补人之亏虚,佐以火针温通经脉,从而达到温扶阳气,濡养筋脉作用。理论上扶阳学说崇尚温扶阳气,喜用桂、姜、附等辛热药物补阳气,起到治疗效果。火针治疗痿证有两方面优势:一可起到温通作用,二治疗时间短,不留针。因此经温扶阳气联合火针治疗痿证有良好疗效,且无依赖性及毒副作用。本人跟师中,导师予扶阳益气中药治疗1 例痿证患者,辅以火针点刺,疗效显著,特与大家分享,共同学习。

1 扶阳学说与火针的应用

1.1 扶阳学说的学术思想

郑钦安创立扶阳派,临床重用温扶阳气,理论上推崇阳气,以擅用桂附姜等辛热药物为主一个医学流派,称其为“传统医学中最年轻的一个流派”[2]。扶阳学说的学术理论可总结如下:学术上以《内经》为根,以阴阳为纲,判分为病[3];强调阳气,重视扶阳为其核心,擅用大量桂、附、姜[4];全面认识阴证,对阴火的辨识深刻,总结阴阳辨证方法[5];有一整套较为成熟的附子应用经验[6]。

1.2 火针的应用

火针古代称之燔针、烧针,如《灵枢·官针》曰:“九曰焠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火针操作要点是将针体烧红,然后刺入人体的穴位或部位,起到消灭疾病的效果。火针疗法可以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使气血畅、经络通,同时火针还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

1.3 痿证发病的经络学基础

痿证病位于筋脉肌肉,根为五脏虚弱。《素问·痿论》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又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可见,阳明能润养宗筋,而宗筋有束骨、利关节之效。由此可见,阳明经脉病变与痿证的发生密不可分[7]。由此,治疗痿证应扶阳补阴,中和阴阳。而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是阳脉之海,其对全身四肢百骸、脏腑经络有温煦作用。若督阳不振,神失所养,统摄失职,四肢失于温煦,筋脉失养,出现四肢痿软无力[8]。因此取督脉的穴位可使气血调和,四肢筋脉得以濡养。故火针治疗选用手足阳明经穴及督脉的阿是穴为主以温经活血通络,濡养肌肉。

2 医案举隅

患者,59 岁,女,初诊:2018 年9 月20 日。主诉:四肢无力1 年余,加重1 个月。现病史:患者于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以左侧肢体为著,曾多方诊治,查:新斯的明试验:阴性;肌电图:(1)肌源性损害;(2)RNS 未见异常;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肌肉活检病理示:轻度肌源性改变;Anti-MuSK 抗体、Anti-AChR 抗体表达阴性。西医未予明确诊断,曾予“辅酶Q10、维生素B1、B6、甲钴胺”等对症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效不佳。患者为求进一步中西医结合诊治,来我院就诊。现症:患者神清,四肢无力明显,伴轻度肌肉萎缩,左侧肢体尤甚,活动后加重,无肢体麻木,偶有头痛头晕,平素手脚冰凉,无口苦、口渴,面色淡白,乏力倦怠,腰膝酸冷,寐差,纳可,大便时干时稀,小便可。舌红,苔白腻,脉沉细。查体: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容量减低,双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双侧肢体浅痛觉对称,右侧共济(-),左侧共济欠合作,双巴氏征(-)。中医诊断:痿证脾肾阳虚。治以温肾健脾,扶阳益气。

处方:附片30 g 先煎,肉桂、干姜各10 g,桂枝、白术各20 g,独活、威灵仙、茯苓、牛膝、党参各30 g,砂仁、丹参、赤芍各15 g,大黄10 g,炙甘草20 g,1 剂/d,水煎服,早晚温服,共14 剂。

火针治疗:取穴为:以手足阳明上下肢经穴、督脉经穴为主,如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腰阳关、命门等,操作:患者取舒适体位,常规消毒,点燃95%酒精,取合适火针将针尖及针体烧红,趁针体通红刺入穴位2~3 mm,出针后立即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隔日治疗1 次,3 次/周,2 周为1 个疗程。

2 诊:2 周后复诊,诉治疗后仍肢体无力,手脚冰凉症状无明显改善,余症同前。患者阳虚症状明显,治宜加大扶阳力度。因此改附子65 g 先煎,桂枝30 g,加葛根、柴胡、升麻各20 g,去掉威灵仙、独活。余法如前,共14 剂。

3 诊:2 周后患者再次复诊,诉治疗后肢体无力较前好转,但不可久行,手脚冰凉症状有减轻。在上述处方上改为:附片80 g 先煎,干姜、肉桂各20 g,加细辛10 g,服法如前,共14 剂。针法同前。后依病情变化微调处方,经4 个月治疗,患者四肢无力症状好转,已无怕冷症状,恢复正常生活。

随访:一年后电话随访,行走活动自如,四肢肌肉力量正常,无任何不适。

3 按语

扶阳学说治病重在扶阳,注重元气。郑氏云“元气为人身阴阳的主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在临床辨证强调阴阳,特别是坎中之阳,把握“阳主阴从,阴生于阳,阳生阴化”的阴阳主次关系。患者四肢无力,手脚冰凉,倦怠乏力,为阳虚之症。处方用大量附片与肉桂配伍,补坎离中之阳;干姜、附子组合暖命门、补阳气,温坎水;桂枝疏通经络,化气助阳;阳虚病症,火不生土,易致中寒脾弱,水湿内生,故扶阳派医家在用桂附姜温阳时,常加健脾化湿药,如茯苓、白术、砂仁;赤芍、丹参活血化瘀,牛膝通经化瘀、通利关节,党参补气健脾,大黄逐瘀通经,炙甘草与附子配伍,可减低附子毒性,与干姜配伍,可减轻干姜对胃的刺激,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2 诊辨证可知,患者阳虚明显,因此增加附子、桂枝用量,去掉独活及威灵仙,加入柴胡、葛根、升麻,可专入阳明经,达扶阳升清之效,即解经气壅遏,又清肠胃燥热,有提升中焦清气之功。3 诊加细辛是因其辛温,祛风止痛,与附子配伍散诸疾之冷,与桂姜同用减轻脏腑之寒。

火针治疗痿证选取手足阳明经及督脉经穴,使气血运行,濡养筋肉。阳明经多气多血,选其经穴,有“治痿独取阳明”之意,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督脉虚损、督阳失运是痿证发病的经络学基础。督脉总主一身阳气,为阳脉之海。取督脉经穴可激发全身阳气,温煦四肢筋脉。故火针治疗选用手足阳明及督脉经穴温补阳气,濡养四肢。本病西医尚无特效疗法,而中医有自身治疗特色,针药配合可相辅相成,达到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痿证病症繁多,但病机多为阳气虚损,其标在经络壅塞,故可扶阳益气,调和阴阳;配火针点刺,温阳通脉,有可观效果。笔者报道此案例,希望推广中医痿证疗法,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经穴扶阳筋脉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知足常乐
运用反射疗法和经穴按摩及配方沐足液调理常见气郁体质袁忠亮
梁丘穴在治疗急性胃痉挛中的应用
扶阳针灸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从“扶阳”论治强直性脊柱炎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实用英文中医辞典》针灸经穴英译评析
一统天下(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