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的发展过程及其在元代陶瓷装饰中的运用

2021-01-06 21:01晏羽西
陶瓷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云气云纹纹样

晏羽西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 ,333000)

1 引言

我国纹样历史十分悠久,从纹样长久的发展过程来看,它不仅具有渐进性的特点,还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纹样的本质来自于他的装饰意义。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生活需要也不断提升,除了使用功能之外,人们开始追求纯粹的装饰美。装饰是一种媒介,具有形式美,它使人感到愉悦、优美。从远古时期一直到现今社会,纹样一直与人类同行,它的发展轨迹是人类社会生活不断前进的证明。因此研究纹样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云纹的来源

云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太阳、月亮、星辰一般,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原始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把自然天象融入到造物过程中,一来是对美好的自然界的直观地反映,二来是对人类精神文化的间接地反映,即对原始宗教的崇拜。原始人类对自然界不够了解,认为天象是一种神秘的世界和超自然现象,具有神性。人类以此为精神支柱,用来加强和保护自己。这些思想反映到造物与装饰中,天象纹就此存在。云纹作为天象纹的一种,至今也依然在使用。

3 云纹的发展过程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类社会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文化,纹样也在不断的变化。不仅样式更为丰富,还融入了更多的寓意。云纹的发展自然也在这螺旋上升的过程之中。总体来说云纹的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云纹逐渐向植物纹方向演变。二是云纹不再单独存在,多与龙凤、仙鹤等动物纹一起,表现神仙、吉祥等寓意,作为陪衬纹存在。三是云纹从早期的分散分布转向集合抱团分布。

3.1 向植物纹方向演变

在原始社会陶器装饰中,云纹以天象纹为主。夏商时期,云雷纹在青铜器的装饰当中使用相当广泛。何为云雷纹?顾名思义,云雷纹是云纹与雷纹的合称,今通称回纹。但云纹与雷纹是不同的纹样,据《说文》记载: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型”。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1]可见云纹以圆形为主,雷纹是以方形为主。云为云气之形,雷为回转之声,均作旋转状,而以回纹统称。回纹应当来自于印纹陶器上的编织纹,而后转用在青铜器上,主要用于画面的陪衬。

春秋战国时期,蟠螭纹盛行。蟠螭纹从外观来看表现的是蟠曲缠绕的龙。春秋时期的蟠螭纹打破了商周时期单独适合和带状连续的结构,向四方连续转变。特别是当时楚国流行一种迴荡的表现手法,蟠螭纹受此影响,体现了重叠的层次感,一蟠又一蟠,这种盘绕重叠的形式发展到汉代成为了云气纹。但汉代的云气纹比起春秋战国的蟠螭纹而言,只有盘曲缭绕而无重叠之感。

云气纹在汉代是主流装饰纹样,又称卷云纹或流云纹,广泛应用于漆器、铜器、丝织、陶瓷等制品中。此时虽已构成了云纹,但还是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残留的兽头或鸟头,据此可判定云气纹是从蟠螭纹发展演变而成的。汉代与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局势不同,西汉儒家思想已成主流,东汉时期谶纬之学流行,神仙迷信思想渐盛。云气纹的盛行也是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变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忍冬纹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装饰中大量使用。忍冬是一种蔓生植物,俗称金银花,通称卷草,所以忍冬纹又称卷草纹。忍冬纹是一种波状组织,间有花叶,有延年益寿的美好寓意。这种卷草结构在汉代的卷云纹中已有体现,是其演变形态。

到了唐代,卷草纹进一步发展,枝条卷曲呈波浪形,弧线较多,活泼生动,形态优雅秀丽,配以花草。其中配以花朵的又称缠枝花。卷草纹和缠枝花纹,在以后各代均为常用纹饰。

至此可见,云纹由单纯的天象纹转变成云气纹再演变成植物纹的清晰脉络。

3.2 与动物纹相结合

除了形式结构上的演变,云纹也常与动物纹结合形成陪衬图案。原始社会时期,图案装饰大多是抽象的几何形态,云纹也是如此。夏商时期回纹通常作为兽纹比如饕餮纹等的陪衬纹。春秋战国时期的蟠螭纹也是与兽结合,借以云纹波动的结构表现龙、蛇、鸟等形象。除此之外,云纹还常常与龙、凤、仙鹤等瑞兽相结合表现神仙、吉祥等寓意。比如唐代除了卷草纹之外,云龙纹的运用也十分广泛。云的形式仙气漫漫和龙凤飞舞翱翔九天,二者完美的契合在一起。龙在云气之中穿梭游走,云纹完美完成了对主体兽纹的烘托、呼应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云纹不比龙纹、凤纹尊贵,也不像人物或瑞兽纹那样常常占据中心突出位置,它常常以陪衬或框架的形式呈现在装饰之中,但是它灵动、变化、虚实相间、超尘脱俗的特性却是无可替代的。

3.3 由分散向集合发展

汉代的云气纹,稚拙感强,富于流动感,且大多呈勾形或S形分散分布于装饰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云纹已渐渐走向格律化,失去自由的气势,形成规则的几何式或成为固定的格式。唐代盛行的朵云纹,呈独立朵状,形成由如意云头加粗长云尾的格式。此时的朵云纹已失去了汉代云气纹波动连绵之感,成为独立的形态。宋代和元代,又出现了如意云纹、团云纹。如意云纹造型上出现了类似心形的结构,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纹饰样式——“如意纹”。[2]团云纹通常以若干个朵云纹结合在一起,四周有云尾,形状成团块状。明清期间,云纹的表现形式愈加繁杂、多样,出现了诸如四合云、七巧云、行云、叠云等丰富多样的云纹饰。皆具有秩序、繁复、精致、多变的特点。

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云纹形式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分散走向集合,由不定型到定型的过程。后期以集合的方式,由多个云纹组成一个变化多样的云纹饰。逐渐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寓意。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智慧和审美的选择。

4 云纹在元代陶瓷装饰中的运用

从以上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云纹是汉民族长期使用并喜爱的纹样。而我国经历了两次大的少数民族政权更迭——元代和清代。其中元在时间上早于清,外族政权更迭对汉民族心理上带来的冲击也更大。在如此背景下,艺术创造中云纹有没有新特点,是否又融入了少数民族的新元素,值得进一步探讨。下文以元代为例,进行阐述。

元代是我国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均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而元代最负盛名的工艺品自然是元青花瓷。对于陶瓷领域来说,元代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时期,政府在景德镇专门创建了浮梁磁局,专管皇室烧瓷。六朝时期中国由陶进入了瓷的时代。唐代“南青北白”的布局形成。宋代各个窑系相继出现,竞争加剧。青瓷、白瓷、黑釉建盏都异常繁荣。元代在此基础上制瓷技艺不断精进,蒙古族崇尚蓝白色,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成功更使釉下彩瓷器增添了新的创作方式,这使云纹在陶瓷装饰中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就陶瓷类云纹装饰而言,唐宋时期的陶瓷多用印花、刻划、堆贴等技法,彩绘类相对较少。得益于青花的烧制成功,元代彩绘类瓷器大大增加,印花、刻划、堆贴等数量大为减少。而彩绘技法更加容易表现精细之物,这也使得云纹这类精细纹样在元代瓷器中得到较大发展。缠枝纹,如意纹等装饰纹样常常出现。

在元代陶瓷装饰中,特别是元青花中如意云纹大量出现,因其多装饰在器型肩部又称云肩纹,常与八大码相配用。对于云肩纹的来源说法不一,有服饰来源说和建筑构件来源说等。就文字记载,最早记录云肩一词是在《金史》卷四十三·志第二十四卷舆服(上):“宗室及外戚并一品命妇……又禁私家用纯黄帐幕陈设,若曾经宣赐鸾舆服御,日月云肩、龙文黄服、五个鞘眼之鞍皆须更改。”[3]可见云肩纹作为服饰装饰不晚于金代。但作为陶瓷装饰直到元代才出现,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元代陶瓷云肩纹通常作为辅纹出现,主要装饰于瓶罐类肩部、颈部、胫部或足部,也有少量云肩纹作为主纹,装饰在中部。云肩纹从形状来看,是由卷云纹、灵芝纹、如意纹等加工、改造、重构,从而创造出来的。其表现形式一种是内部布满卷枝纹的菊花、牡丹、蕃莲、宝相花、栀子花为主或为辅,穿插凤凰、孔雀、云燕、麒麟等形成文化或吉祥含义。另一种是海水纹或浪花纹为地,突出白色海莲、海马等主题纹饰。[4]元代陶瓷器型大都硕大厚重,即便较之后朝明清时期陶瓷的云肩纹,元代陶瓷的尺寸也是相对较大的。云肩纹能起到画面分割的作用,使图案排列更加清晰整洁,达到杂而不乱,繁而有序的效果。

云纹在元代瓷器中可谓大放异彩,得到充分运用。不论是从装饰技法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元代陶瓷工匠继承了宋金陶瓷技艺,不仅创造了崭新的瓷绘艺术形式,还赋予陶瓷绘画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元代手工业者和艺术创作者创作出了精美异常的青花瓷绘作品,不仅为明清陶瓷绘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了解元代制瓷技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5 总结

纵观数千年云纹的形态,其状如波涛如枝蔓,演变不息。云纹的使用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云纹至今仍然是大众所喜爱的吉祥装饰纹样之一。云纹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由外形到寓意再到神意过程。人类的审美取向与埋藏在内心的祈求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使云纹具有外形和神韵相统一的特殊属性,从自然形态的云转变成诠释情感的云。这是人类情感的延续,也是人类智慧的延续。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艺术中神秘又诗意的符号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云纹的使用将会继承并不断发展,其寓意和形态也将不断丰富。现代设计创作也应吸收古代的优点,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云纹”,表达当代人的情感诉求,使云纹在当代发光发热。

猜你喜欢
云气云纹纹样
中国传统云纹的创新设计初探
明代丝绸中的四合如意云纹浅析
云纹图案在服饰中的应用演变和现代云纹的发展趋势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宋元山水画中云的意象研究
浅析现代设计中云纹图案的运用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浅谈云气纹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云气纹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装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