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育融入陶瓷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21-01-06 21:01王誉钦
陶瓷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陶瓷美育艺术

王誉钦

(景德镇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000)

1 美育教育综述

美育,一般称为审美教育,审美一个人对具有美感的自然或者人造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感知和判断、评价的行为过程,帮助人们形成这种行为能力的教育被称为审美教育,即美育。

在中国长期的教育发展史中,美育很早就出现了,自周朝以来,就出现了培养儿童的“六艺”,包含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基础学科涉及到人才培养政治、伦理、体育、道德、礼仪、艺术等各个领域,尤其是“乐”的概念,它实际上是各类艺术门类的总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核心。

我国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美育”教育的发起人,孔子的核心观点“仁”和“礼”都是强调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人的基本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教育,从“仁”出发进而“爱人”,形成中国美育发展的萌芽。汉武帝时期的典籍《乐记》是中国第一部美育思想的专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学”和“玄学”的兴盛,士大夫阶层的兴起,“魏晋风度”成为了中国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代表,它提倡的精神独立和人格自由,促进了人的审美意识的觉醒。

在西方的美育教育发展史中,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尤其注重人的精神品格的培养,在古希腊的雅典教育体系中,将音乐与舞蹈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在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缪斯,也是象征着音乐和舞蹈的女神,因此西方将美育教育也成为“缪斯教育”。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和谐教育”的理论,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则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概念,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但丁提出“以善为内容,以美为形式”来影响人们的精神情操,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拉斐尔都通过自己的艺术成就创造了西方古典美学的高峰。

2 高等艺术教育美育现状

在中国长期的基础教育环节中应试教育多年的主导地位,导致美育、体育、劳动等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了青少年基础教育的短板。进入到高等艺术教育领域,美育作为必修科目,长期存在于日常教学科目中,但美育作为培养人文素质和综合情操的一门课程,却长期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进行讲授和考核,在教学方法上,仍然处于理论教学为主,唯教材论的现象,审美实践教学部分严重缺失。审美实践是审美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具象的、生动的审美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进而引发审美联想和审美创造,从而获得艺术修养的提升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大多数的高校美育教育都和艺术教育相混淆。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美仅仅是美学教育的一部分,美学中包含的自然美、社会美等等美育的范畴应该也包含在实践教学中,美育课程中的实践部分也不应该仅仅是艺术美的部分。同时,美育教育中的美育实践部分则因师资和地区经济文化差异等原因,终究没有落实到实处,美育教育中的美育实践部分应该和其他纯艺术门类的教学模式靠近,将实践课程作为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陶瓷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美育教育

陶瓷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在景德镇地区拥有着广阔的教育覆盖面和教学空间,目前,在高校陶瓷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陶瓷艺术教育重技艺、轻美育的现象。在高校的陶瓷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往往以实践类的陶瓷艺术技艺为主,如拉坯、造型艺术、装饰艺术等等,陶瓷技艺类的课程作为陶瓷艺术的基础课程,有着重要基础性的作用,但陶瓷艺术人才的培养,除了基础的技艺之外,更要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美育素养,而学校的美育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几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上,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往往比较枯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使得美育教育沦为简单的理论教育;二是陶瓷艺术教育中的美育教育方式过于保守。在当下的高校美育教育中,理论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学生很难通过深刻的艺术实践感知艺术美感,美育教育体系应该加强学科间的互动,将美育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场景化和体验化,最好能够和陶艺实践结合起来,和线下陶艺展览和陶艺交流结合起来,引发更多审美体验式的经验,让学生更深刻感知陶艺之美和艺术之美,从而引发深度思考,创造出更符合时代美的艺术作品。

4 美育融入陶瓷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陶瓷艺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分支范畴,艺术教育和美育教育在教学目标上虽有涵盖范围的相似性,却也所不同。以陶瓷艺术教育为例,陶瓷艺术教育内容包含陶瓷基础知识和陶瓷基础技艺的学习,包括原料技术、成型技术、装饰技术等等,还包含工艺美术史、陶瓷史等专业理论课的学习。而美育教育强调的是对人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操和个人情感感知的培养,更倾向于思想观念的影响及品格的塑造,它应当涵盖艺术教育的范畴。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何将美育教育融入陶瓷艺术教育问题在培养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

首先,加强陶瓷艺术教育的感知教育。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陶瓷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产物,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代表了人类改造世界的先进文明进程,要在陶瓷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将中国和西方的优秀的陶瓷文化的启蒙,陶瓷在人类文明史中的演变历史更深入贯穿在陶瓷文化实践教学中,除了用图片视频纪录片等方式了解原始陶瓷艺术之外,更需要在艺术实践中去模拟制作各个不同年代的陶瓷作品,和古代文明进行对话,从而切身感知陶瓷艺术的泥性之美、火烧之美、造型之美、装饰之美和文明之美。同时,在“模古”的同时,加入当下的审美创新。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其内涵包括造型艺术、绘画艺术、装饰艺术、雕塑艺术以及其他工艺美术,因此,陶瓷审美范畴也应该扩大到更全面的领域,在日常的陶瓷艺术教学中,如何让生活在新世纪的青年艺术学生将当下的艺术思想、审美方式融入到陶瓷艺术创作中来,并且对陶瓷艺术的当代创作思维、创作方式有基本的审美感知,是陶瓷艺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其次,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美育观念。在陶瓷艺术教育中,从泥出发,从材料出发,成为艺术教育的主流教学方式。想要培养学生艺术感知的美感,不应拘泥于传统陶艺教学中为创作而创作,为技巧而创作,为常规造型而创作的观念,应该打破固有思维,培养学生从美的角度进行宏观思考,观察生活中的美,艺术中的美,打破材料和传统造型的局限,将美术类不同学科甚至其他艺术类别的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运用到陶瓷艺术创作中来,这种多学科的美育观念塑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拓展类及艺术形式拓展类额引导,甚至引入文学音乐等方面的鉴赏,引导学生打破旧有的创作观念,将美和美的思维表达作为陶瓷艺术创作中重要的目标去实现。

再次,规范美育融入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美的自觉。在陶瓷艺术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美”作为学生日常结课作业的重要评判标准,同时还要将“美”纳入日常各类专业课的普适性考核标准中来。在艺术评价中,“美”本身并无标准,而对于高校艺术教育日常教学来说,要将“真、善、美”作为展现美的思想和思维的方向和标准,鼓励学生在作品创作立意上多展现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真实之美、社会之美,从而引导学生更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从而建立更健康的内在艺术力量。

最后,要大力提高一线教师的美育素养。教师作为一线教学的主体,应当在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充分融入审美教学。美育教育是综合跨学科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基本知识,而专业实践课的老师往往不具备这些学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因此,在对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方面,应该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同时,将美育知识背景作为通识教育纳入到教师进修体系当中,让所有艺术类的一线教师都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并有能力指导学生的艺术鉴赏与批评能力。从陶瓷艺术教育专业培养方面来看,更应该由一线教师发力,通过专业实践和专业教学,逐渐制定出陶瓷艺术审美教学体系,将陶瓷艺术审美实践教育纳入教学大纲,通过修学分等方式让美育教育落到实处,同时,也鼓励一线教师带领学生共建美育实践项目,将陶瓷艺术审美创作从单纯艺术创作领域扩展到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建设领域中去。

美育教育可以辅助人格培养的完善、道德发展的正向指导。陶瓷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具有典型的艺术审美特征,在陶瓷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不仅仅要从微观的造型之美、材料之美、装饰之美等专业领域审美进行教学指导,更应该建立包含审美心理、艺术鉴赏、甚至艺术生命体验等相关的宏观审美教学体系,让宏观指导微观,并充分利用各类教学方式创新,来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从而实现人格和心灵的升华,也更好完成了艺术教育将人培养成一个更“完整的人”的使命。

猜你喜欢
陶瓷美育艺术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纸的艺术
陶瓷艺术作品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