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本土“非遗”文化的研究
——以陶瓷传统文化为例

2021-01-06 21:01
陶瓷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非遗技艺陶瓷

裘 苓

(江西科技学院,南昌市,330003)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是各地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以满足人们文化需要为目标、以世代传承为纽带的传统文化表现形态。它的存在为民族发展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中也体现出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传统体育、美术、技艺、医药、音乐、舞蹈、曲艺、戏剧,民俗,民间文学,游艺与杂技。

1.2 江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之称,丰富的物产资源,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从世界瓷都景德镇到药都樟树、从瑞昌剪纸到文港制笔、从傩舞文化到客家山歌奇葩,江西以其深厚的底蕴书写出悠长且灿烂的文化长卷。

据官方统计,目前江西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共计56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项。笔者根据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公布数据进行研究统计:发现其中与美术学门类相关的项目中,传统美术有38项,传统技艺53项。然而,在传统技艺项目中以陶瓷为生产的技艺就占据的30%,达到17项之多。包含有: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丰城洪州窑碗泥岭制陶技艺、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景德镇珐华彩制作技艺等。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足以证明,陶瓷的生产与发展从古至今便已深深扎根在赣鄱大地,其艺术占领地位及发展势态可见一斑。

2 高校艺术教育与本土“非遗”文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①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坚定大国“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便是保护文明的根基。高校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和引导者,在其教学中更要起到强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滋养学生,使民族振兴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而作为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其教学中所传授的也不应只有来自西方的素描、色彩以及西方设计思维。更应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美术的认知,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当从本土传统艺术出发,让学生掌握中华传统美术的审美方式和技艺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同身受”,长此以往,拓展出属于本民族的设计思维和创作、构图方式。以此达到更加深远的育人内涵:通过传承培育学生的“美学基因”,增强青年一代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 传统陶瓷非遗文化中所包含的艺术表现

3.1 中华文明之美

“陶瓷”,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它作为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特殊产物,以其特殊的方式为人类提供了所处时代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文化发展及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信息,具有纵横延展性的挖掘价值。从纵向看至少可追溯到万年前的历史,从横向看它在世界各国均留下深刻的印记。陶瓷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可全面系统的帮助学生学会用历史眼光、国际视野、科学思维的方式认知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因此,以陶瓷作为窗口,可从中延展出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画面,课堂中以陶瓷为载体带领学生探寻历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追踪历史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感悟历代艺术生活的审美意识。特别是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发展历程及艺术为人类生活进步所提供的人文价值,以陶瓷探寻艺术发展的文明之美。

3.2 中华传统审美体现

中华古国千年更迭,陶瓷的“外衣”也跟随历史的变迁不断推陈出新。在其发展的漫长道路中映射出中华文明古国的自然崇拜和审美观念的变迁,不论在造型、装饰、纹样、色彩等方面都保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3.2.1 传统艺术装饰之美

陶瓷装饰的美主要体现在其画面中点、线、面、色彩、肌理等形式因素所形成的画面组合,它们在陶瓷表面形成或疏或密,或轻快或强烈,或对比或均衡、或变化或统一的势态。在有限的空间中通过画面比例、色彩浓淡、轻重关系等进行一定的规律排列,并形成前后连贯有秩序、有韵律的布局形式及有条理性的运动感,从而达到视觉上的节奏与平衡。

在画面装饰上,陶瓷多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缠枝莲纹或传统吉祥图案为主,具有强烈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其画面呈现大方端庄,繁而不乱。色彩搭配有的古朴强烈,有的清新简约,彰显着中华传统审美中精致典雅、端庄大气的艺术气息。因此也有了“美在大红大绿,妙在古色古香”,“珍珠白沁烟雨,孔雀蓝映著月光,莹透素颜,朦胧了琴弦上缕檀香”的优美描绘。传统陶瓷艺术种类繁多,在色彩上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有钧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随性美;也有汝窑“千峰翠色”的韵律美。这些美好的呈现无一不体现着中华审美的智慧。而在现代设计理念中,陶瓷中的色彩搭配、画面组织方式、和传统纹饰的处理更加值得当代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深入学习并且延用。

3.2.2 器物设计造型之美

中国艺术尚“简”,它不是简单的展现,而实“去粗取精”的将其简化,体现出画面的写意精神。陶瓷,在其式样上所体现便是简洁且柔和的气韵。其外形变幻化多样,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审美意趣和生活习俗变化而呈现出不同风貌:唐代简而圆润、宋代挺直秀丽、元代浑厚稳健。陶瓷的造型之美大致可总结为“三类”:第一类为“象形取意”,以自然界物象概况提取,通过“由形入神”的处理呈现如同荷叶盘形态,或葫芦瓶形态的器物,赋予器物以“趣味”、“生动”的形态。第二类为“大而全”,体现了简中有序的意识。这类造型在追求简洁的同时还要求组合的完整性,口、颈、肩、腹、底、足缺一部不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十全十美”、“缺一不可”的审美意趣。第三类是“求大同、存小异”,这类的陶瓷造型以强烈的程式化和规范化为特征,在细节处追求变化。列如梅瓶的造型,都以小口短颈圆腹的结构为其基本模式,而每个时代则是在此规定范式的基础上追求某种细节变化。以梅瓶为例:唐代瓶身较矮以肥为美,宋代瓶身竖直秀丽挺拔,元代则朴实浑厚。

陶瓷造型之美无不体现出儒家的中庸思想,简洁柔美的曲线赋予其形态生动自由之感。强调静态展示的同时又都追求着对称、均衡,稳定,故给人以含蓄隽永之美感。因此,在当代设计中也需吸收传统艺术所体现的中庸思想,感悟如何将此呈现于作品之中。

3.3 工艺匠心之美

自古以来制瓷技艺就是“工匠精神”的典范,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有对制瓷工序的阐述:“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对于陶瓷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技艺总结出共计七十二道工序,其工艺复杂精细程度足以体现手工艺人在制瓷过程的严谨和匠心。它基于历代陶瓷人“工匠精神”的坚守,更是陶瓷艺人的对职业的敬畏与忠诚。以陶瓷古彩技艺为例,古彩中写意的东西极少,基本以工整的工笔绘画为主,画面中点、线、面的构成,极为关键。“点”作为主要的装饰讲究的是疏密有致;“线”以坚挺有力为最佳,因此需熟练掌握线条力度和油料性能;“面”则是色块呈现以水料平填,看似简单操作却是极为讲究且难掌握,过厚过薄都不能呈现色彩本质,这便需日月累计的经验去把控,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掌握的。从以上便可窥探出,古彩对于艺人能力的“高标准”、“严要求”,若没有精益求精、专业严谨的态度便无法呈现精良的作品。另外,除却古彩的绘制过程需一丝不苟之外,其前期的准备工作也不容忽视,包括搓料、擂色、烤花等等,每一步骤都至关紧要,需要超强的耐心和专注才能完成,这些都与敬业、精益、专注的工匠精神是分不开的。笔者认为,对于当代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体会传统技艺、学习古法工艺才可方知传统艺术之“严谨”、“细致”,在此基础之上的传承和创新才能达研习艺术本该有的态度。

4 结语

作为艺术人才的输出地,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设置传统美术课程,不仅在于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更深刻的育人内涵则在于传统的文化、美学理念以及艺术涵养在未来美学工作者中的“传承”与“扎根”。同时也以此达到传播与推进高校教育与非遗文化结合的目的,发挥传统工艺在设计教学中的现实营造与合理构建,培育学生的审美思想,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注释

①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

猜你喜欢
非遗技艺陶瓷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陶瓷艺术作品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