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湿性黄斑变性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2021-01-06 11:15樊伟英徐冬君石俊贤戈伟中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雷珠康柏西湿性

樊伟英 徐冬君 石俊贤 戈伟中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一种与年龄有关、退行性的眼底病变,致盲性较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原因不明,除了与年龄有关外,可能与营养的缺失、光线的损伤、炎症反应以及遗传等有关。其中,C反应蛋白等炎症介质是影响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危险因素[1-3]。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疾病也逐步增加。该病主要表现为黄斑区结构衰老性变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分为干性和湿性。虽然湿性只占10%,但却有极高的视力丧失率。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均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本研究对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早期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入选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40例40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组20例20眼和B组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组20例20眼,其中康柏西普组中男9例,女11例,年龄53~90岁,平均年龄(69.7±9.46)岁,病程为0.33个月~ 24个月,平均(7.72±8.07 )个月;雷珠单抗组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50~83岁,平均年龄(69.55±9.37)岁,病程为0.13个月~24个月,平均(6.38±8.34)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

1.2入选标准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均为50岁以上,确诊依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初次就诊,并且之前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眼病如黄斑前膜、黄斑裂孔、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角膜病、青光眼、高度近视、肝肾功能不全等。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无菌手术室内进行,手术方式为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术。具体步骤:(1)冲洗结膜囊,常规消毒、铺巾,贴一次性贴膜。(2)用开睑器开睑,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倍诺喜)进行表面麻醉,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后,生理盐水再次冲洗结膜囊.(3)距离角膜缘3.5~4mm处标记,聚维酮碘消毒注射部位,抽取康柏西普(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或雷珠单抗(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0.5mg/0.05mL,在标记处垂直进针,缓慢推入,拔出针头,无菌棉签压迫穿刺孔。(4)结膜囊涂入典必殊眼膏。

术后给予可乐必妥眼液(日本参天) 4次/d,预防感染。注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膜有无出血,角膜是否水肿,前房有无炎症反应,是否发生并发症白内障,是否有视网膜脱离等。

1.4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一周、治疗后一个月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观察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使用眼压计监测眼压,同时用OCT(德国蔡司)检查记录患者的黄斑中心凹的厚度。术前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仪(德国海德堡)行眼底血管造影及OCT检查确诊湿性黄斑变性。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安全分析 随访一个月,两组患者A组出现球结膜下出血1例,B组出现球结膜下出血1例,两组均为出现眼压升高、角膜水肿、并发性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

2.2视力 A、B两组患者注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分别为0.90±0.42和1.02±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一周和一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以上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对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力恢复无差异。

A、B两组注药后1周及1月BCVA(LogMAR)均较注药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都可使患者视力改善。

2.3眼压 A、B两组患者注药前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A、B两组患者注药前眼压分别为(14.10±2.67)mmHg(14.05 ±1.61)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柏西普组和雷珠单抗组注药后1周及1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黄斑中心区厚度 A组患者注药前黄斑中心区厚度为(600.30±284.18)μm,B组患者注药前黄斑中心区厚度(533.5±221.35)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一周和一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以上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注药治疗后黄斑中心区厚度变化相似,无差异。

A、B两组注药后1周及1月黄斑中心区厚度均比注药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区厚度比较

3 讨论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黄斑区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常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致盲。有研究显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光损害、炎症反应、循环障碍及代谢失调等[4]有关,可导致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导致视网膜功能减退。

既往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主要有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光动力疗法、手术治疗等[5],仍然无法阻止病情的进展。自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应用之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美国协会及欧洲视网膜专家协会将阿柏西普、康柏西普、贝伐单抗和雷珠单抗等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认为是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有效的药物,被认为是一线治疗药物[6]。

目前我国应用的主要有两种抗VEGF药物。一种是康柏西普。它是一种重组融合蛋白,是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它是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以及内皮细胞的增生,来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原理是康柏西普与VEGF结合,竞争性抑制VEGF与受体结合,并且阻止VEGF受体家族的激活。它是经国家批准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的Ⅰ类药物。另一种是雷珠单抗。雷珠单抗分子量小,更容易穿透视网膜,它是一种人源化的重组单克隆抗体片段,可抑制VEGF-A与其受体VEGF1和VEGF2的结合。张璇等[7]对40例湿性黄斑变性患者连续注药3次,随访3个月,发现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及雷珠单抗均使患者术后视力提高,黄斑区中心凹厚度下降,但两组无明显差异性,而有的结果相反,Zhang[8]等对1285名患者分析显示,康柏西普较雷珠单抗能显著减低黄斑中心区厚度,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目前价格明显下降,目前我院康柏西普及雷珠单抗均已进入国家医保,价格相差不多,本文就两组药物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本文中,注射康柏西普患者的注药前视力为(0.90±0.42),注药后一周视力为(0.75±0.35),注药后一月视力为(0.57±0.35),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临床疗效,雷珠单抗患者的注药前视力为(1.02±0.38),注药后一周视力为(0.87±0.34),注药后一月视力为(0.73±0.33),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临床疗效,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有同样的作用。张璇等[7]对40例湿性黄斑变性患者连续注药3次,随访3个月,发现康柏西普及雷珠单抗均可使患者术后视力提高,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申战省[9]等对103例随访12月,康柏西普及雷珠单抗注射次数为3~5次,发现均可使视力提高,两组间无明显差异。Cui[10]等对168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进行1年随访,发现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均使患者术后视力提高,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本文中,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后黄斑中心区厚度均较术前下降,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作用无差异。张璇等[7]对40例湿性黄斑变性患者连续注药3次,随访3个月,发现康柏西普及雷珠单抗均可使患者术后黄斑中心区厚度下降,无明显差异。申战省[9]等对103例随访12月,发现康柏西普及雷珠单抗均使患者术后黄斑中心区厚度下降,无明显差异。Cui等[10]发现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可使黄斑中心区厚度下降,无明显差异性。基于以上研究表明,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及雷珠单抗均可使黄斑中央区厚度下降,无明显差异。本文局限性:样本量小。

4 结论

抗VEGF是目前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主要有效的药物,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均可使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视力提高,黄斑中心区厚度下降,治疗早期有相同的疗效。

猜你喜欢
雷珠康柏西湿性
康柏西普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较
康柏西普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针刺、中药、直流电联合治疗“阴虚火旺”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
湿性愈合法在慢性伤口愈合护理中的运用分析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湿性黄斑变性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的伤口评估及湿性换药护理探析
护理干预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效果分析
不同剂量雷珠单抗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评价
黄斑变性雷珠单抗治疗后短期眼压升高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