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配置与建设评价模型及其特点

2021-01-06 11:57沈士立吴彬齐殿君陈歆悦张鑫岩李一萱张旭宫雪于晓松
中国全科医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医学科全科基地

沈士立,吴彬,齐殿君,陈歆悦,张鑫岩,李一萱,张旭,宫雪,于晓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加强基层医疗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全科医学学科地位基本确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初步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和全科医学教育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但是,全科医生数量缺口仍然较大,全科医生培训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为此,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8年出台文件:要求所有承担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基地(综合医院)〔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必须在2019-12-31之前独立设置全科医学科,继而全面展开培训工作,加大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力度[1]。为落实相关要求,各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正在积极组建全科医学科。但是,科室应该怎样设置?开设之后应该如何发展和评价?国内对此尚缺少研究。目前,许多新开设的全科医学科正在套用其他医学专科的评价标准,在医院自负盈亏的大背景下,延续门诊量、住院量、收费情况、病床周转率等效益和效率指标作为评价的重点,而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基层带教、门诊带教等核心教学指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科研中仍以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论文和申请国家级课题为支柱,致使全科科研仍然倾向于基础实验,而对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医学教育等与全科医学紧密相关的研究范畴开展不足;在临床中服务对象与诊疗范畴与其他医学专科交叉明显,学科特色不够鲜明;更有一些新开设的全科医学科甚至缺乏独立的运行机制,只是将全科挂靠在其他专科科室,全科医生仍然从事着临床专科的工作,与全科医学科的建科初衷相距较远。缺乏良性的制度保障,致使综合医院在开设全科医学科之后,科室建设缺乏导向,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如何构建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配置与建设评价机制,已经成为新时代全科医学发展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本课题组通过文献检索、2次专题小组讨论和3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了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配置与建设评价模型。研究方法与过程已通过《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配置与建设评价模型》[2]一文进行发表。本文旨在阐述该评价模型的具体内容与特点。

1 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配置与建设评价模型的具体内容

该模型包含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78个三级指标及其评价标准,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16%、20%、18%、18%、18%、10%,具体内容见表1。

2 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配置与建设评价模型的特点

该模型是围绕“基础条件”“医疗技术队伍”“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医疗质量状况”“教学”“科研”6个一级指标展开的三级指标评价模型,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16%、20%、18%、18%、18%、10%。其中,“医疗技术队伍”权重20%居于首位,代表人才队伍是决定科室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医疗质量状况”“教学”权重各为18%紧随其后,代表高质量的全科医疗服务和教学工作是建科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基础条件”权重16%居中,代表全科医学科的发展与医院支持密不可分;“科研”权重10%相对较低,代表科研不是现阶段全科医学科的发展重心,但是作为一级指标的重要组成,科研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在各项二级指标中,权重占比≥5%的指标包括:“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医师队伍”“疾病诊治能力”“住院医疗服务质量”“门诊医疗服务质量”“学生培养”“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些指标的权重总和为52.10%,代表全科医学科建设的侧重和关键。

表1 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配置与建设评价模型Table 1 Evaluation model of general practice department configur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standardized clinical residency training bases(general hospitals)

(续表1)

(续表1)

(续表1)

(续表1)

(续表1)

2.1 评价模型凸显了全科医学科的建科宗旨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文指出,在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开设全科医学科,应以服务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合格全科医生为目的[1]。根据以上宗旨,围绕“人才培养”的目的,该模型单列“教学”一级指标,设置权重18.00%,较现行临床专科的教学相关指标权重3.33%~5.22%[3]高,并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创新设置了“5.2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二级指标及相关“5.2.1培养数量”“5.2.2培养制度与落实”等三级指标;“5.3继续教育”二级指标及相关“5.3.1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5.3.2全科医生转岗/特岗培训”“5.3.3远程教学项目”三级指标,从而全方位评价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果。围绕“卫生服务”的导向,该模型单列“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医疗服务质量”两个一级指标,各设权重18.00%,并围绕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创新设置了许多二、三级指标,凸显了全科医疗的学科特色。

2.2 评价模型体现了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 该模型体现了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4],根据“以人为中心”的照顾理念,创新设置了“4.1.2/4.2.2医患关系与患者满意度调查”,要求医患沟通良好,且患者能积极主动参与医疗决策;根据“基本医疗(primary care)”理念,创新设置了“3.2.1熟练掌握全科医疗主要病种的诊断和治疗”和“3.2.2熟练掌握全科医疗基本技能”,要求全科医生的诊疗范畴能够覆盖基本医疗的需要;根据“综合性照顾”理念,创新设置了“3.2.3综合性照顾能力”,要求全科医生能够面向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服务对象,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健康照顾;根据“协调性照顾”理念,创新设置了“3.2.4双向转诊”,鼓励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与基层医院形成双向转诊通道;根据“预防性照顾”和“连续性照顾”理念,创新设置了“3.3慢性病管理与健康照顾”,要求全科医生能够(或联合基层医疗单位)对慢性病患者长期开展个性化管理,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根据“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理念,创新设置了“2.4.2护士长能力”,要求护士长积极参与全科医疗培训工作,从而使评价模型与全科医疗紧密联系。

2.3 评价模型强调了基层医疗的指导与提升 考虑我国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教学、科研能力较为薄弱[5],而综合医院具有医疗水平高、病例病种齐全等诸多优势,笔者团队在评价模型中要求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与至少1个基层医疗实践基地建立紧密联系(指标1.3.2),并能对该实践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提升和支持。创新设置了“3.5.1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帮建情况”三级指标,要求科室能够定期参与指导社区卫生实践工作如基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基层科研指导、基层医疗指导、社区护理;创新设置了“3.5.2接受下级医院医师、护士进修情况”,要求科室能够每年接受下级医院的医师、护士进修;同时,在“5.3继续教育”中提出了“5.3.1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5.3.2全科医生转岗/特岗培训”“5.3.3远程教学项目”等立足于基层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5.4.2获得院级及以上教学奖励”“6.2.2主持/参与院级及以上课题项目”“6.3.1获得院级及以上科研奖励”的评价中,对联合基层共同申报的科研课题,以及教学/科研成果赋予了更高的评价分值。

2.4 评价模型强化了医院重视与支持 在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开设全科医学科,并以卫生服务为导向、人才培养为目的,决定了其发展不能以经济效益为先,即不能过度地强调“收费情况”,其运作主要依赖于医院的支持。为此,笔者团队删除了一般评价中的共性效益指标[3,6],并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全科专业住培基地标准》[7],提出了“1.1.1医院有明确具体的全科建设发展规划”“1.1.2医院有明确具体的全科发展扶持政策或措施”“1.3.1场地和用品能够满足全科住培轮转需要”“1.3.3设备和药品能够满足全科医疗需要”,建议医院在绩效、医护床位比、设备、物品、药品等多方面予以全科医学科足够的支持。另一方面,虽然全科医学科不以效益为先,但其作为独立的一级临床科室,应当具备必要的临床工作量来满足全科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为此,笔者团队设置了“3.1.1平均年出院人数”“3.1.2平均年门诊人次”“3.1.3平均住院日”“3.1.4病床使用率”4个效率指标,并结合全科医学科的教学重心,对这些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了适当调整。

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模型是基于文献研究、专题小组讨论研究和德尔菲专家咨询研究形成的理论成果,尚有待于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检验、修改和完善。随着全科医学的快速发展,评价模型应与时俱进,随环境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和修订。

总之,本研究完整报告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研究组开发构建《临床住培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构建模式评价模型》的内容与特点,弥补了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科室建设领域的研究缺口,为指导和规范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作者贡献:沈士立、于晓松负责文章的构思与设计、论文撰写与修改;沈士立、吴彬、齐殿君、陈歆悦、张鑫岩、李一萱、张旭、宫雪、于晓松负责评价模型的构建;于晓松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并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医学科全科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简介
我的基地我的连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