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县油坊庄钾长石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1-01-08 06:11李甜甜武少菁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0年6期
关键词:风化花岗岩矿石

李甜甜, 武少菁

(河南省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研究区位于方城县北,方城县四里店乡境内,属低山丘陵区。区内海拔高程最高为562 m,最低为220 m,矿区东北高,西南低,紧邻方城一鲁山公路,距鲁山县城20 km,距方城县城50 km,焦枝铁路在其西边通过,距最近的分水岭站12 km,交通较为便利。

1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地台南缘,秦岭地轴北侧,属北秦岭地层区豫西南分区,区域上构造活动极为强烈,岩浆活动较为频繁,为岩浆岩型的矿床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研究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熊耳群、官道口群、栾川群和第四系,区域内褶皱简单,断裂构造发育[1]。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研究区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熊耳群上段和下段以及第四系。熊耳群下岩段分布于整个研究区,近东西向展布,北侧与薄刀岭大石英脉呈构造接触,自下而上可分为三个岩性层。三个岩性层大体平行整合接触,倾向160°~190°,倾角40°~65°。熊耳群上岩段分布在研究区南部,面积较小,近东西向展布,南界超出研究区范围。该岩段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片岩,与下段相比,变形相对较弱,与下段呈整合接触,倾向160°~190°,倾角40°~65°。新生界第四系主要分布在研究区沟谷地带及山涧凹地,山前丘陵也有零星分布。

2.2 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受凉亭韧性剪切带影响,区内构造蚀变带均赋存在熊耳群下段岩层中,长270~3 100 m,厚0.3~2 m。其中大部分断裂构造走向为近东西向,且蚀变带规模相对较大,少部分晚期形成的近南北向断裂构造蚀变带规模较小,与前期东西向构造蚀变带交叉明显,具有棋盘格式展布特征。

2.3 岩浆岩(含矿层)

岩浆岩主要分布在矿区中西部,组成岩性为燕山期中酸性-酸性交互序列似斑状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单元岩,岩性主要为似斑状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地表岩石风化强烈,风化面为浅灰白色,似斑状结构,遭受风化后呈松散砂状构造。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呈半自形板柱状,具卡氏双晶,微条纹结构发育,颗粒一般为12~60 mm,最大达80 mm。

据本次在小型采矿场实地调查发现:自然边坡角为20°~25°,开挖边坡角约为58°。据本次研究对地表节理裂隙统计结果表明:单位面积裂隙系数为3.2~5.8条/m2,平均为4.7条/m2,裂隙不发育,花岗岩体共发育有8组裂隙,其中以340°组和80°组较发育,形成节理密集带。

风化带深度最大为31.2 m,岩石松软,裂隙较发育,自上而下岩芯呈碎屑状-碎块状-块状产出,岩芯块度值为0~30.9%,加权平均值为8.2%。该区花岗岩岩石物理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岩石密度为2.42~2.76 g/cm3,极限抗压强度为303~1 613 kg/cm2,极限抗剪强度为190~630 kg/cm2,内摩擦角为61°~86°,岩石强度均匀,属坚硬岩石。

3 矿体地质特征

在矿区范围内,矿体均出露地表,在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上,矿体平均厚度为18.6 m。矿体中间河沟较深,河床被残坡积物覆盖,残坡积物厚度为10~15 m。根据周边矿区的开采情况,河床覆盖层以下为微风化的花岗岩,根本无法开采。因此,根据工程控制,将风化花岗岩型钾长石矿分为K1、K2、K3、K4、K5、K6、K7共7个矿体,现对具有代表性的K2、K4、K5、K6矿体特征进行分析。

3.1 K2号矿体

K2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呈近南北向,矿体总长880 m,宽320 m,面积约0.27 km2,矿体倾向与上部地形基本一致,倾角平缓,一般2°~5°,矿体赋存标高240~292 m。控制矿体厚度一般为6.8~31.20 m,平均为15.56 m,厚度变化系数为70.8%,矿石中钾长石斑晶含矿率为7.0%~13.6%,平均含矿率为9.23%,含矿率变化系数为50.3%。矿体与底板围岩呈渐变关系。矿体中钾长石斑晶化学成分详见表1。

表1 各矿体钾长石斑晶化学成分(%)

3.2 K4号矿体

K4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中部,呈南北向展布,矿体南北长480 m,宽200 m,面积0.1 km2。矿体倾向与上部地形基本一致,倾角平缓,一般3°~5°,矿体赋存标高240~278 m。矿体呈面状、似层状分布,矿体在山脊较厚,两侧厚度变薄,矿体厚度为8.5~27.2 m,平均为16.8 m,厚度变化系数为74.1%。矿石中钾长石斑晶含矿率为7.8%~15.4%,平均含矿率为9.91%,含矿率变化系数为35.2%。矿体连续性好,钾长石斑晶分布均匀,无夹石,矿体裸露地表,在顶部及其低洼处可见有少量覆盖层。矿体与底板围岩呈渐变关系,利用自然河沟将裸露地表的矿体用地质界线连接起来。矿体中钾长石斑晶化学成分详见表1。

3.3 K5号矿体

K5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呈南北向展布,矿体长1 960 m,宽500 m,面积0.88 km2。矿体倾向与上部地形基本一致,倾角平缓,一般3°~5°,矿体赋存标高220~317 m。矿体呈面状、似层状分布,矿体在山脊较厚,两侧厚度变薄,矿体厚度为8.5~29.2 m,平均为17.8 m,厚度变化系数为77.6%。矿体连续性好,钾长石斑晶分布均匀,无夹石,矿体裸露地表,在顶部及其低洼处可见有少量覆盖层,矿体与底板围岩呈渐变关系。矿石中钾长石斑晶含矿率为7.0%~15.8%,平均含矿率为9.13%,含矿率变化系数为52.8%。矿体中钾长石斑晶化学成分详见表1。

3.4 K6号矿体

K6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呈南北向展布,矿体总长560 m,宽280 m,面积0.14 km2。矿体倾向与上部地形基本一致,倾角平缓,一般为3°~5°,矿体赋存标高220~275 m。矿体呈面状、似层状分布,矿体在山脊较厚,两侧厚度变薄,矿体厚度为10.8~26.6 m,平均为18.6 m,厚度变化系数为59.7%。矿体连续性好,钾长石斑晶分布均匀,无夹石,矿体裸露地表,在顶部及其低洼处可见有少量覆盖层,矿体与底板围岩呈渐变关系。矿体中钾长石斑晶含矿率为7.0%~12.7%,平均含矿率为9.43%,含矿率变化系数为35.5%。矿体中钾长石斑晶化学成分详见表1。

4 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为SiO2、K2O、Na2O、Al2O3、TiO2、Fe2O3、 MnO、CaO、P2O5、MgO等,其中主要有用组分为K2O+Na2O,含量为10.96%~14.48%,平均为12.76%;矿石的有益组分为Al2O3,含量为17.9%~21.41%,平均为20.16%;矿石有害组分为TiO2+Fe2O3,含量为0.44%~0.88%,平均为0.714%;CaO含量为0.54%~0.77%,平均为0.64%;MgO含量为0.12%~0.22%,平均为0.15%,CaO+MgO含量小于2%。

通过与临区矿石加工企业对比,研究区矿石质量较好,通过选矿处理后斑晶样品取得的精矿Fe2O3含量为0.14%,TiO2含量为0.016%,K2O含量为10.66%~10.70%,是非常优质的钾长石产品,可以达到平板玻璃和陶瓷用长石一等品的标准,其市场优势应该考虑玻璃行业。

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5.1 矿床成因

(1)原岩是形成风化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石的物质组分与原岩组分关系密切[2]。

(2)构造是控岩成矿的重要因素,区域上断裂构造发育,表现为多期次活动,为成岩和成矿提供了良好的构造条件。

(3)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以垂直渗透为主,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渗透速度快,为区内提供了舒缓的水动力条件,有利于风化。

5.2 找矿标志

(1)含矿母岩标志。其含矿原岩为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寻找钾长石矿的标志性层位。

(2)后期改造标志。花岗岩类型的钾长石矿是由于花岗岩在后期改造下最终形成的,由于各级构造运动加之风化作用,花岗岩体发生破碎,研究区风化作用较为微弱,钾长石矿体多数得以保存。

6 结论

文章以方城县油坊庄钾长石矿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区域地质概况、矿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研究区比较典型的K2、K4、K5、K6四个矿体的特征,探讨了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指出研究区钾长石矿的找矿标志为含矿母岩标志和后期改造标志。

猜你喜欢
风化花岗岩矿石
两块矿石
一种基于样本传播的图像风化方法
花岗岩
矿kuànɡ石矿石多美丽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不同构造环境花岗岩类的Na2O和K2O含量变化特征
抗剥落剂TR-500S改善花岗岩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点石成金